澜沧江—湄公河航道整治二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二○一八年十一月目录1 一期工程回顾 (1)1.1一期工程实施背景 (1)1.2一期工程建设内容及实施情况 (1)1.3一期工程航道整治影响及效果分析 (5)1.4一期工程环境影响回顾小结 (7)2 拟建二期工程概况 (8)2.1工程地理位置及范围 (8)2.2项目建设背景 (9)2.3工程建设标准及规模 (9)2.4工程建设方案 (12)2.5工程实施计划 (21)3 环境现状评价结论 (22)3.1地表水 (22)3.2环境空气 (22)3.3声环境 (22)3.4振动 (23)3.5河道底质 (23)3.6水生生态 (23)3.7陆生生态 (27)4 主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2)4.1水文情势变化 (32)4.2水生生态影响 (33)4.3陆生生态影响 (41)4.4水环境 (46)4.5声环境 (48)4.6环境空气 (49)4.7环境风险 (50)5 环境保护措施 (52)5.1生态保护、补偿及恢复措施 (52)5.2水环境保护措施 (54)5.3声环境保护措施 (55)5.4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56)5.5风险事故防范措施 (57)6 评价结论 (58)11 一期工程回顾1.1 实施背景2001年6月,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正式开通。
为改善航道通行条件,2002年至2004年,由中国政府出资500万美元,实施中老缅泰四国共同对中缅243号界碑至老挝会晒331km航道改善工程,即澜沧江-湄公河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工程名称为“上湄公河中缅边境243号界碑至老挝会晒段航道改善工程”。
上湄公河中缅边境243号界碑至老挝会晒段航道改善工程地处中老缅泰四国结合部,上起澜沧江-湄公河中缅边境243号界碑(右岸为南阿河口),下至老挝会晒(右岸为泰国清孔),河段长331km。
其中:中缅界河31km(南阿河口至南腊河口),老缅界河234km (南腊河口至楠霍河口),老泰界河66km(楠霍河口至老挝会晒、泰国清孔)。
1.2 建设内容及实施情况1.2.1 整治滩险及范围上湄公河航道局部改善工程对中缅边境243号界碑至老挝会晒331公里航道间的10道严重碍航险滩进行整治,清炸10处零星孤礁,布置航标100个、地名标及里程标106个,船舶自绞点6处。
10处滩险为:灰拉滩、挡弄下滩、青苔滩、龙宋滩、楠累河口滩、空丹滩、挡石栏滩、相腊滩、翁微滩、三角石滩。
10处零星礁石为:唐龙控制河段、哈塔班莫滩、贯莫待滩、空帕河段、会纳椰滩、挡板滩、鲜皮滩、孟巴里奥下滩、楠洛河口滩、唐奥滩。
1.2.2 建设标准通过对上湄公河中缅边境243号界碑至老挝会晒段航道进行整治,将该段湄公河建设成为VI级航道,航道尺度为:双线航宽30m、单向航宽22m、航深1.5m、最小弯曲半径260m。
1.2.3 整治方案澜沧江-湄公河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实际实施的整治方案见表1.2-1。
11.2.4 建设过程2002年3月,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分为两个枯水期完成。
2002年3月29日至4月15日,中老缅泰四国联合进行了一期工程的第一枯水季节的施工,完成了档弄下滩、唐奥滩(礁石)的整治和楠累河口滩的部分工程。
2002年12月15日至2003年4月15日,中老缅泰四国联合进行第二枯水季节的施工,完成了灰拉滩、青苔滩、龙宋滩、楠累河口滩(剩余部分)、空丹滩、挡石栏滩、相腊滩、翁微滩、三角石滩等9个滩、9处礁石、4个绞滩点共22个项目的施工。
2004年12月24日,一期工程竣工。
23炸礁钻孔施工炸礁钻孔施工清理礁石施工清理礁石施工1.2.7 实施效果1.2.7.1 整治前后技术参数根据《上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第二枯水期施工工作总结》,一期工程各滩险整治前后技术数据对比见表1.2-3。
序号 滩险 时段 航宽 (米) 航深 (最小,米) 流速 (最大,m/s) 比降 (最大,%) 弯曲半径 (米) 1 灰拉滩 整治前 89.72 0.87 3.1 0.8 180 整治后 119.50 2.0 1.5 0.3 300 2 青苔滩 整治前 40 1.3 4.5 1.3 70 整治后 40 2.0 4.4 1.3 160 3 龙宋滩 整治前 25 0.5 4.5 1.25 50 整治后 30 2.0 0.9 0.068 300 4 楠累河口滩 整治前 15 1.0 4.5 5.5 80 整治后 22 2.0 2.0 0.18 300 5 空丹滩 整治前 30 0.0 0.0 0.04 90 整治后 30 2.0 0.8 0.01 300 6 挡石栏滩 整治前 60 1.8 6.54 12.99 ≥300 整治后 75 2.5 3.78 8.82 ≥300 7相腊滩整治前 20 1.0 3.0 4.4 50 整治后30 1.5 2.8 4.2 3008 翁微滩整治前12 1.22.16 1.470整治后22 2.0 1.59 1.4 2609 三角石滩整治前30 2.0 3.85 2.0 70整治后60 4.0 3.77 1.5 2001.2.7.2 整治前后现场对比一期工程整治前后,碍航滩险、礁石段的对比照片如下。
挡弄下滩施工前挡弄下滩施工后礁石清除之前礁石清除之后1.2.7.3一期工程效果⑴根据《上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施工工作总结报告》,一期工程所有工程如期完工,并通过了单滩交工验收和四国专家的竣工验收。
工程施工效果明显,达到了改善航道的目的,江中碍航严重的礁石已经被清除,通视条件大为改观,平顺了滩险流态,调整了比降,减缓了流速,弯曲半径最小的龙宋滩与空丹滩已经裁弯取直,楠累河口滩已经不必“放吊”,挡石栏滩大部分船舶已经能自航上滩,不需要再像原来那样靠抬运小船过滩,枯水船舶减载运输的问题已经得到改善,船舶通航期由原来的6个月提高到11个月以上,载重从60吨提高到100-150吨,工程效果得到了四国专家的好评,工程总体达到了设计及预期的目标。
⑵根据《中老緬泰上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实施联合工作报告》,通过实施改善工程,4各施工滩险的航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船舶上水航行绞滩次数减少,绞滩时间缩短;滩险转弯半径增大,增加了航深,安设了航标。
因此,船舶下水航行操纵难度降低,安全性能大大提高;航道尺度增加,助航标志明显,通航时间由半年延长到全年,通行规模由通行60~80吨船增加到150吨以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及设计要求。
四国专家一致认为:工程对河流的物理边界影响极小,对河流动力学方面的影响包括流速、流态、岸边线、深泓线等变化很小;施工没有对当地植被、生物、水环境及环境空气等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1.3 一期工程整治影响及效果分析1.3.1 一期工程环评情况受云南省交通厅委托,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开展上湄公河中缅边境243号界碑至老挝会晒段航道改善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2001年5月编制完成《上湄公河中缅边境243号界碑至老挝会晒段航道改善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大纲》,获得中老缅泰四方专家审查通过;2001年10月编制完成《上湄公河中缅边境243号界碑至老挝会晒段航道改善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2001年12月,中老缅泰四国政府全部审议通过并认可一期工程环评报告,四国联委会2002年在中国昆明召开会议,确认了环评报告。
1.3.2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一期工程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严格按四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要求,采取各项环境保护措施,降低工程建设带来的不良环境影响。
同时,委托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环境监测站进行了工程建设期间环境现状监测;委托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派驻环境监理人员开展一期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理。
1.3.2.1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在一期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队伍严格按照中老缅泰四国联合编制的《澜沧江—上湄公河中缅边境243号界碑至老挝会晒段航道改善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所要求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和监控措施进行施工,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
施工队出境前分别召开了环保要求专题会,发放了宣传手册,对每名出境参与施工、管理人员进行了环保教育,落实环保监督员,专人负责,严格要求,整个施工过程中做到不砍竹木(搭建工棚等所用材料由国内带来),不打猎、不捕鱼;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均妥善处置,无垃圾倾倒江中或丢5弃岸上;施工船舶安设油水分离器,无油污溢漏或倾倒江中;钻孔爆破,炸药用量得当,水下炸礁时在爆破点盖置砂袋,冲击波小、爆竣声小,飞石少、对村民影响小、未破坏两岸植被,放炮前在爆破点上下游附近放无伤害小炮驱赶附近鱼类,爆破后观场观察,未发现炸死鱼;指挥部严格四国政府批准的《环评报告》于4月15日停止施工,退场、清场、场地整洁卫生,不留痕迹。
1.3.2.2环境监测计划落实情况澜沧江一上湄公河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建设期间,对施工点安排了工程前、中、后的环境现状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对比性,科学而全面地反映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状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环境监测站对澜沧江一上湄公河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各工点进行了四次水质现状监测(监测时间分别为2002年4月、2003年2月9日、2003年4月17日)和两次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监测时间分别为2002年4月、2003年2月)。
监测结果表明,施工前、施工后和施工期间变化微小,航道整治施工对河流水质影响较小,没有累积效应。
第二个枯水季节施工期翁微滩、索累港滩、空丹滩的环境空气监测监测结果均达到了评价标准,施工期间只有微小变化,航道整治施工对环境空气的影响是轻微且短时间的,并且没有累积效应。
1.3.2.3环境监理工作开展情况环境监理人员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环保手册》要求,并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对施工过程中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带来的生活垃圾进行严格的监督。
1.3.3 一期工程实施后的影响及效果评估1.3.3.1工程实施后历年环境监测结果对比根据施工前后监测数据对比结果,湄公河工程区域自然环境指标没有随着航运的开展呈现出随时间、航运规模的递增变化规律,1999~2007年澜沧江—湄公河沿岸的自然环境没有因为航运的开展和发展而受到不利影响。
1.3.3.2航道沿岸居民和船员回访调查云南省航务管理局作为澜沧江—湄公河航道整治一期工程的建设实施单位,在澜沧江-湄公河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建成后的2007年9~11月,对沿线部分居民和船员进行了跟踪问卷调查。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澜沧江—湄公河沿岸普通百姓和船员对开发澜沧江—湄公河航运基本都持积极支持态度;中国、泰国沿岸居民都普遍感受到从航运获得了益处;四国沿岸居民和船员一致认为澜沧江—湄公河鱼类品种、数量、质量和野生动物6数量都有所下降,河流水量减少,这主要是因为近五年来澜沧江上游降水减少,河流枯水流量较10年前急剧减小造成,并非因航运影响,河流水质大家普遍感觉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