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最新版最新版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最新版最新版
三、经济建设的成与教训
1.中共八大 (1)时间:1956 年。 (2)内容: 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上建立 起来。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 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 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 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 进的工业国。
(3)意义: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经济建设中的失误
(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2)表现。 ①总路线:1958 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即合 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剖析:1960 年纠正农村“左”倾错误时的“调整” 主要是调整农、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速度。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 正。
3.“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回事。 (×)
剖析:“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 定;而“文化大革命”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 就是党和人民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不是“文化大革 命”的成就。
2.方针 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 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 1953 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 到 1957 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 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易错易混] “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实现工业化。(×) 剖析:通过“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只是开 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 步基础,并没有实现工业化。
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可归纳为“一一二三”
要点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1.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 关系,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过渡时 期总路线的内容可以比作“一体两翼”:“一体”指的 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两翼”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体现 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生产 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同酬。
——195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 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分析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有 何重要影响?
(2)内容:1960 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方针。
(3)作用:到 1962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 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严重破坏 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 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2.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是服从社会主义工业 化的需要,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 顺利完成。
[探究问题]
材料一 农业合作社要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把社员
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劳
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不分男女老少,同工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 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1)农业: ①1953 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 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1955 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掀 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2)手工业: ①1953 年,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供销方 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 略,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②1953 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③1956 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结果 1956 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易错易混] 1.1949—1956 年中国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剖析: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社会的性 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 我国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 平过渡。(√)
剖析: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 行赎买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 渡。
(3)标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为主要标志的“左”倾现象迅速发展。
(4)后果。 ①“大跃进”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 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1959—1961 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 重经济困难时期。
[易错易混] 1.“大跃进”给我们最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 调整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剖析:“大跃进”最重要的特征是高指标、浮夸风,
其主要教训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最
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1960 年农村“八字方针”从根源上纠正了党的 “左”倾错误。(×)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 18 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导航] 简述 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1952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 提上日程。 (2)1953 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 主义工业化主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3)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作出了优先 发展重工业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