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八日本明治维新

2012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八日本明治维新

2012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明治维新【学习目标】1.知识: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归纳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评价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作用。

2.能力: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日本明治维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与时俱进,敢于变革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通过材料归纳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必要性、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学习过程】二、重点突破1、试以史实说明,明治维新展开后,日本工业化所需的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技术、原料等条件是怎样解决的2.19世纪60年代,日、俄两国不约而同的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两国的近代化进程有着诸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改革前日、俄两国面临着哪些相同和不同的社会矛盾?(2)改革中日、俄两国在政治体制、工业化、军队建设方面有哪些相同点?(3)改革后日、俄两国均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其共同的根源是什么?(4)日、俄在对外扩张中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导致了20世纪初日俄战争的爆发,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原因何在?三、巩固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1898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

……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一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一一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括》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指出“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局限性,并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4分)(3)材料三中梁启超发出“惭愧无比”的感叹,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较,请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

(4分)(4)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2分)2、材料一得我国无用之物,而失我国有用之宝,导致奢侈淫逸,失我国有用之货,缺衣食品店之资,器用之本。

──《日本政治史》材料二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外国历史大事集》材料三1871年10月16日,日本派出使团,任务是:一、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

二、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

三、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以求行之于我国国民之略……。

一日本使员记载:此次出使欧美,就其实地,察其形势,……深深悟出,欲宇内建立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国强兵,务从殖产兴业入手,切实谋求进步发展。

──《日本政治史》材料四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请回答:(1)材料一、二在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2)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派团出使欧美的目的。

(4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如材料四所说的“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政治、经济改革措施?(4分)(4)综上所述,我们从中获得的重要启示是什么?(1分)【感悟真题】(11年江苏高考试题)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置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材料二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

……(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

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得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材料三经济学者田口卵吉……(1880)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物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足已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3分)(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一、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5分)(3)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监管。

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2分)《日本明治维新》参考答案基础知识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倒幕派,大盐平八郎,美,日美亲善条约,幕府政权二、藩,县,地方封建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封建身份制度,四民平等,武士特权,封建领主,土地私有,殖产兴业,大力创办官营企业来带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大力扶持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富国强兵,征兵制,天皇,文明开化三、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国家扶植和保护;自上而下的完成;以重工业为中心;伴随着侵略扩张;起步晚,速度快;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地主资产阶级,近代天皇制度,封建残余,经济军事实力,军国主义,帝国主义,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904—1905年日俄战争,1910年吞并朝鲜能力提升1.1)自由劳动力:通过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废除武士特权来解决;(2)技术:政府从西方国家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

(3)市场:国内市场——通过“废藩置县”彻底打破封建割据,为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创造条件,然后又通过“地税改革”推动农村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来扩大国内市场。

国际市场——通过对外战争掠夺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朝鲜来掠夺市场。

(4)资本:国内——①私人资本(通过公债补偿的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也为其提供了投资工业的资金;许多财力雄厚的大商人、大地主的投资;)②国家资本(国家通过地税改革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以解决资本的原始积累问题。

)国外——通过对外战争从中国和朝鲜掠夺,进行快速的资本原始积累。

(5)原料:通过对外战争从中国和朝鲜掠夺。

2.(1)相同: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制度的矛盾(俄:农奴制,日:幕府统治);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同:俄国与英、法在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斗争产生尖锐矛盾;日本因美国等西方列强的入侵带来严重的民族危机。

(2)政治体制:专制色彩比较浓厚;工业化:国家扶植和保护;自上而下的完成;以重工业为中心;伴随着侵略扩张;起步晚,速度快;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军队建设: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征兵制)(3)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

(4)日本打败俄国,树立东亚强国的地位。

原因:日本的改革是全方位的近代化改革,而俄国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巩固练习1、答案:(1)特点:有选择的向西方各国学习。

(2分)答案:(2)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建立新军队,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2分,任答两点给2分)(2分)局限性:保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1分)举例: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或20世纪30年代发动侵华战争)。

(1分)答案:(3)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同时,对外侵略扩张,增强了实力。

(2分)中国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同时,不断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机深重。

(2分)。

答案:(4)因素:顺应时代潮流,改革需有坚强的领导核心;领导者的远见卓识;先进的思想指导。

(任答两点,给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1)变化:由排斥到引进(学习)(1分)(2)目的:修改不平等条约,建立平等关系;(1分)学习欧美先进制度;(1分)学习外国先进技术;(1分)富国强兵。

(1分)(3)经济:国家扶植和发展国营企业、私人企业。

(2分)政治: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加强天皇制。

(2分)(4)启示:学习外来文明要和本国国情相结合。

(或创新发展与继承传统相结合)(1分)感悟真题答案要点:(10分)(1)方式:官营。

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