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24页

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24页

第一节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1.1施工方案总体安排经现场考察及仔细阅读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后,拟定本工程施工分为四大工作面进行,即:①砌体拆除工程;②河道疏浚;③土方工程;④浆砌石工程等。

1、砌体拆除工程拆除采用1m3挖土机挖装配合10T自卸汽车运输至弃渣场。

2、河道疏浚主要采用挖掘机开挖自卸汽车运输,人工整理。

3、土方工程主要选用以中小型机械设备为主人工修整为辅的方法施工。

对开挖区域内的树根、杂草、废渣、有碍建筑物进行清理,清理的杂物运至业主指定的位置。

4、浆砌石工程护坡为Mu60M7.5浆砌石,分施工工作面同时进行施工。

各作业段内流水作业,交叉施工,以加快施工进度。

现浇砼为护岸工程外观的关键部位之一,模板的设计、施工须保证前沿线顺直,并防止砼外观缺陷产生。

1.2施工程序根据图纸要求,按照业主提供的高程水准点进行细致的打桩放线,然后进行施工测量。

确定开挖、回填高程,计算出工程量,指导施工。

施工方案:1.3测量放线1.3.1、测量仪器的管理测量仪器在投入使用前,均需进行检验与校正,确保不合格的测量仪器不投入使用。

根据国家计量器具检验规程规定的检定周期,及时送具有计量检定的单位进行复检,确保投入使用的测量仪器均在法定的计量检定周期内。

1.3.2、测量资料管理(1)测量资料包括:工程测量控制点交接资料,首级、次级测量控制点复核资料,工程测量控制网的布设、施工方案及平差计算资料,工程测量控制网的复测资料,施工定位放线资料,沉降、位移观测资料等。

(2)所有测量资料均应用不能擦去的墨水书写,所有记录、计算资料均有校核。

(3)需要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备案的测量资料及时报批、报备。

除监理工程师有特殊要求的以外,所有测量资料均应按照质保体系中相应的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执行。

1.3.3、水准点及座标点复测工程开工前,应对设计人员所提供的座标点及水准点的基本数据,采用水准仪和全站仪进行复核测量并验算,确定提供的座标点及水准点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当复核并验算结果对提供数据有异议时,应会同测量监理工程师进行核定。

复核方法可采用施工场地附近高一级控制点,用全站仪极座标法进行座标点的复测并计算;对于高程可采用水准仪用高差闭合差往返测进行复核,所测的座标点及水准点的允许误差至少应满足三等网的精度要求。

1.3.4、增设平面控制点及增设临时水准点根据设计人员提供且经测量复核计算有效的座标点,研究增设平面控制点及临时水准点。

平面控制点及临时水准点的增设应以设计人员提供点位数据为基础,保证工程每个拐点均有控制座标。

当控制点的间距较大时,另外增设控制点并做好保护桩。

增设座标点及水准点的允许误差及施工测量误差应满足设计图纸及有关测量施工规范规定。

1.3.5、平面控制测量本工程护岸施工平面控制拟采用在沿岸线布置施工基线进行控制,对于无法设平面控制基线的部份,拟采用布置导线网进行控制。

基线形式应可能与水工建筑纵横轴线平行进行布置,在地形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也可设成不平行的斜向基线。

但基线应选择通视条件好,距拟建水工建筑物位置近、地基条件好,不易沉降变形和不易碰撞的位置,并设标志加以保护。

1.3.6、高程控制测量本工程高程控制拟在沿岸线进行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在一个施工段内布置至少不小于2个不同高程的控制点,以便对高程的控制和校核。

高程控制网点按三等水准点进行布置,水准测量闭合差应满足有关施工规范的要求。

高程控制应布置在通视良好,距施工作业区位置近,且地基条件好,不易沉降变形和不易遭受碰撞的地点,并设立标志加以保护。

1.3.7、施工测量允许偏差 水准测量高程闭合差:L 20±(mm) L 为水准测量闭合路线长度。

导线测量放样方位角闭合差:N 40±(秒) N 为导线测量的测站数。

导线测量相对闭合差:1/3000 ;直线丈量测距两次较差:1/50001.3.8 测量基本资料:⑴发包人和监理工程师提供的平面控制网点及水准网点。

⑵设计单位提供的施工详图。

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1993。

⑷《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1.3.9 测量人员配置:项目部工程科成立测量放样小组,由3人组成,其中 1名专职测量工程师,2名专职测量员,可同时对多个部位放样。

1.3.10 测量仪器配置:1.3.11 质量控制⑴按照“内业预测指导→外业现场实测、记录→操作者自我复核、记录→专业测量工程师复核、记录→向施工员和质检员下发放样通知单”的程序控制。

⑵放样前,对已有数据、资料和施工图纸中的几何尺寸必须校核,严禁凭口头通知或无签字的草图放样。

⑶发现控制点有位移迹象时,应进行检测,其精度不低于测放时的精度。

⑷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进行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2倍照准差变动范围或各测回较观测误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测量应在监理工程师在场情况下进行。

1.4 施工围堰排水及砌体拆除在施工段上游应设置横临时围堰。

根据河道流量和水深,对迎水面加以控制,拟在作业区内修建纵向围堰围挡作业区。

采用编织袋装砂土围堰,迎水面以塑料薄膜防渗。

作业区内开挖排水沟,设集水井,水泵抽排积渗水,确保干地施工。

工程施工完毕后立即拆除围堰,拆除料全部运至废物料场堆存。

拆除工程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砌体拆除施工方法砌体拆除采用挖土机装配合自卸汽车运至指定地点堆放。

拆除施工保证措施(1)施工现场必须有技术人员统一指挥,严格遵循拆除方法和拆除程序。

(2)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扣紧帽带。

(3)施工现场必须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采取警戒措施派专人负责。

非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施工现场。

(4)拆除时,自上而下进行,不得对原砼护坡面板造成任何潜在的损害。

(5)拆除完成后,必须达到工完、料清、场地净,并确保周围环境整洁和相邻建筑的安全。

(6)拆除物受自然气候、环境影响较大,密切注意,防患与未然。

每个工作日结束后,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去现场检查,确认拆除物是否需要加固,作到安全无隐患。

1.5 土方工程及疏浚工程1.5.1土方开挖本工程土方开挖主要为基础土方开挖及岸坡开挖。

根据本标段工程特点及地质条件,拟采用挖掘机机械开挖和人工整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土方开挖前,应会同监理人进行以下各项的质量检查和验收:(1)用于工程量计量的原地形测量剖面的复核检查。

(2)经监理人复核签认后的开挖放样成果。

(3)按施工图纸所示进行开挖区周围排水和防洪保护设施的质量检查和验收。

检查和验收后首先对场地进行清理,对开挖区域内的树根、淤泥、杂草、腐质土、废渣、隐藏的暗管砖石及监理人指明的有碍建筑物进行清理。

树根、淤泥、杂草、腐质土、废渣等清理物运至工地外监理指定位置堆放。

开挖过程中经常校核测量开挖平面位置、水平标高,确保符合施工图纸要求。

使用机械开挖土方时,实际施工的边坡坡度应适当留有修坡余量,再用人工修整,以满足施工图纸要求的坡度和平整度。

土方明挖应从上至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严禁自下而上倒悬开挖。

开挖后不能及时回填的应予留保护层。

弃土不允许在开挖范围上方堆放,能利用的弃土尽量运至回填部位,以免重复运输。

规划好开挖区内外的临时性排水措施,以保护其开挖边坡免受雨水冲刷,并能及时排除积水。

土方开挖工程完成后,应会同监理人对边坡的平整度和坡度以及永久性排水沟道的坡度和尺寸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

1.5.2土方填筑、疏浚工程本工程土方回填主要指护砌工程的土方回填。

土方填筑包括:填料选择和开采、基础清理、铺填、压实和接缝处理等。

㈠土方填筑工程施工前会同监理人进行以下各项目的质量检查和验收:(1)填筑前用于计量的地形平面和剖面测量资料的复核检查。

(2)填筑前按规定进行基础面清理质量的检查和验收。

(3)现场生产性实验选定的施工碾压参数及其各项实验成果的检查和验收。

填筑工程施工前作好土料开挖和填筑计划的平衡,列出详细的土方填筑料物的开采和填筑的平衡计划,以确保土方填筑工程供料的连续性和均衡性。

选用合格土源后,用挖掘机挖装、拖拉机推运或农用车、人力斗车拉运。

土方回填时应注意的以下事项:(4)填方基底的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无杂物、无积水,并且经监理验收后才能填筑。

(5)填土种类、级配、含水率、超径颗粒、土块大小等均需符合设计要求。

(具体参数由设计单位根据土料实验提供)。

(6)土料应严格控制含水量。

当土料天然含水量大于施工要求上限时,应分层人工或机械翻晒土料,也可利用含水率低的土料渗合进行调整,并做好土料场四周排水沟挖设。

对于天然土料含水量小于施工要求下限时,采用加水或堤面洒水调整含水率。

凡不符合要求的土料,不得运入填筑面。

(7)采用蛙式(280KG)打夯机时每层铺土厚不大于20~25cm,夯击6~8遍。

采用拖拉机碾压时,分层厚度控制在30cm以下,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压实参数。

压实合格后方可铺填上层新料。

分段填筑时,每层接分缝处应做成斜坡型,压实重叠0.5~1.0m,上下层分段位置应错开。

错缝距离不小于1m。

并要保证土层之间结合良好。

减少接头、流水作业,逐层上升。

(8)雨季施工,将合格土源及填筑体表面用大块塑料布护盖的办法,雨后稍加清理或翻晒,即可继续施工。

含水量控制与检查必须贯穿整个填筑过程。

检查填筑料,检查含水量变化、铺土厚度、碾压遍数、层间结合、压实后的干容重以及边坡尺寸等,均应达到设计要求。

㈡土方填筑施工质量技术控制措施①在土石方施工中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加强人员培训,建立健全各级责任制,以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标准,工程安全可靠与经济合理。

②施工人员必须对质量负责,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实行自检、互检、交接班检查,并设立主要负责人领导下的专职质量检查机构,采用班组初检、施工工区复检、质检科终检的“三检制”。

③质检人员与施工人员都必须树立“预防为主”和“质量第一”的观点,双方密切配合,控制每一道工序的操作质量,防止发生质量事故。

④质量控制按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施工图、技术要求以及工地制定的施工规章制度。

质量检查部门对所有取样检查部位的平面位置、高程、检验结果等均应如实记录,并逐班、逐日填写质量报表,分送有关部门和负责人。

质检资料必须妥善保存,防止丢失,严禁自行销毁。

⑤质量检查部门应在验收小组领导下,参加施工期的分部验收工作,特别是隐蔽工程,应详细记录工程质量情况,必要时应照像或取原状样品保存。

⑥施工过程中,对每班出现的质量问题,处理经过及遗留问题,在现场交接班记录本上详细写明,并经值班负责人签署。

针对每一个质量问题,在现场做出的决定,必须由主管技术负责人签署,作为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始记录。

⑦试验及仪器使用建立责任制,仪器应定期检查与校正,并作如下规定:A、环刀每半月校核一次重量和容积,发现损坏时立即停止使用。

B、铝盒每月检查一次重量,检查时应擦洗干净并烘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