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设计阶段)目录3 工程地质 (1)3.1概述 (1)3.1.1工程概况 (1)3.1.2 本次勘察目的及任务 (1)3.1.3 依据的技术标准 (1)3.1.4 勘察工作方法和工作布置 (2)3.1.5 任务完成情况及完成工作量 (3)3.2 区域地质概况 (3)3.2.1 地形地貌 (3)3.2.2 地层岩性 (3)3.2.3 地质构造及地震 (4)3.2.4 水文地质条件 (5)3.3 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 (5)3.3.1 地形地貌 (5)3.3.2 地层岩性 (6)3.3.3 地质构造 (6)3.3.4 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土腐蚀性评价 (6)3.3.5 岩体风化特征 (7)3.3.6 不良地质作用及对工程的影响评价 (7)3.3.7 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8)3.4 洪沟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件 (10)3.4.1 地基土工程性质评价 (10)3.4.2 堤基地质结构分类 (10)3.5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10)3.5.1 地震液化评价 (10)3.5.2 堤基渗透稳定性评价 (10)3.5.3 抗滑稳定性评价 (11)3.5.4 抗冲刷稳定性评价 (11)3.6 洪沟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1)3.6.1 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分类 (11)3.6.2 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1)3.7 天然建筑材料 (13)3.7.1 石料 (13)3.7.2 土料 (13)3.7.3 砂砾料 (13)3.7.4 石笼卵石填充料 (14)3.8 结论与建议 (14)3.8.1 结论 (14)3.8.2 建议 (15)附图(具体见附图目录):1、区域地质图xx张2、工程地质平面图xx张3、工程地质剖面图xx张3 工程地质3.1概述3.1.1工程概况XX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60公里,XX河为XX镇的主要河流,发源于XX县东南部XX乡的XX,由XX西向南流至XX折流向东南。
流经山区,山势陡,河床窄,水流急,水力资源较丰富。
XX河山洪沟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涉及XX镇XX村XX屯、XX乡XX村,河道现状宽度XX~XXm,平均宽度XXXm左右,河沟深度0.5~1.0m不等,经多年冲刷,两岸农田损毁严重,作物耕植土被冲开露出卵石层,村民无法耕种,造成河道内多处分布卵石滩。
本次山洪沟防洪治理范围:XX河上游左侧支沟从XX塘屯起经XX屯汇入主沟,共治理长度为xxkm(其中主沟xxkm,支沟xxkm)。
本项目主要是防止河岸冲刷、坍塌,保护两岸农田为主,工程等级和设计标准采用5年一遇洪水标准按平岸设计。
水工建筑物级别按5级设计,相应护岸建筑物等级为5级。
3.1.2 本次勘察目的及任务本次初步设计勘察是对工程区有关地质问题进行详细勘察,故本次工程地质勘察目的和任务主要有:(1)查明区内拟实施的具体治理工程措施的工程地质条件,界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2)重点查明河道区岩土体结构、物质组成和物理力学性质,了解地下水埋深等和物理力学性质,了解地下水埋深等。
(3)提出与工程有关的各类岩土体物理力学建议参数。
对地基变形、渗透稳定、岸坡稳定、已建堤防填筑质量、环境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等进行评价。
提出边坡稳定开挖坡比和地基处理措施的建议。
(4)进行天然建筑材料详查,查明各种天然建筑材料的产地位置、数量、质量和开采运输条件,为本阶段工程建设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提供满足要求的料场。
3.1.3 依据的技术标准本次勘察工作是根据我院编写的《xx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工程地质勘察大纲》(初步设计阶段)进行的,依据的技术标准有:(1)《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2)《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SL299-2004)(4)《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2003)(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勘测图》(SL73.3-2013)(6)《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 251-2015)(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0)《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条文》(水利工程部分)。
3.1.4 勘察工作方法和工作布置根据工程地段工程地质条件,按照《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有关规定及《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中提及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勘察精度和深度应根据具体工程实际区别对待。
本工程勘察采用的工作方法包括工程平面地质测绘和工程地质钻探。
⑴平面地质测绘:在认真研究区城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测区地形地貌形态和地层岩性出露点,布置适当的踏勘线路和地质观测点来完成工程区1:5万地质图校测及堤线区工程地质调查。
⑵工程地质钻探:钻探是勘察的主要方法手段,使用一台XX便捷式钻机施工,取得地表以下预定深度内的地层岩性、厚度、工程特征及水文地质情况。
本阶段XXXXX 防洪治理工程地质勘察大致垂直河岸堤线布置横剖面,一般布置在堤岸急转弯迎流顶冲部位和目前地面低洼排水沟出口部位,其长度均达堤、渠内外工程影响区,剖面间距一般为300.0~500.0m,孔距约为10.0~30.0m。
那共布置xx条工程地质横剖面,每条横剖面布置xx个钻孔,共计地质钻孔xx个。
工程勘察所用的1:1000地形测量资料及钻孔坐标资料,均为我院测量队提供,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等高距1米;河道整治堤线等水工建筑物布置情况由我院第xx综合设计所提供。
3.1.5 任务完成情况及完成工作量本次地质勘察外业于xx年xx月xx日开始,至同年xx月xx日结束。
工作量满足初步设计阶段要求,实际完成的工作量见表3.1-1。
表3.1-1 完成勘察外业主要工作量一览表3.2 区域地质概况3.2.1 地形地貌测区地处xx高原东南边缘,属低中山地貌。
区内海拔大都在1000 m 以上,相对高差200~450 m,河床坡降比较大,沿河两岸有明显阶地。
两岸山坡部分地段基岩已经出露,覆盖层比较薄,坡残积土层厚约1~3m,局部地段较厚。
河沟覆盖层以冲积的卵石、黏土、粉土为主,一般厚1~5m。
地形坡度变化大,陡坡多,一般在20°~60°。
河床相对狭窄,与两侧山坡呈狭窄的“V”字型。
植被茂盛,植被以灌木林、荒草为主,岸坡稳定,没有大规模的滑坡、塌方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发生。
3.2.2 地层岩性测区区域内出露主要地层有:三叠系(T)、二叠系(P)、石炭系(C),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1、三叠系(T)(1)三叠系中统板纳组上段(T2b2):为黄色薄层泥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细砂岩。
该层于中部大面积分布,厚度约421~439m。
(2)三叠系中统板纳组下段(T2b1):为黄色砂岩夹薄层泥岩。
该层于中部、南部大面积分布,厚度约667~1357m。
(3)三叠系下统上组(T12):为泥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细砂岩。
该层于西部、东部大面积分布,厚度约285~340m。
(4)三叠系下统下组(T11):以泥岩为主,局部夹薄层泥质粉砂岩、细砂岩。
该层于西部、东部大面积分布,厚度约202~882m。
2、二叠系(T)(1)二叠系上统(P2):为灰白色厚层灰岩、白云岩。
该层零星分布于东北角,厚度约79~209m。
(2)二叠系下统(P1):为灰白色厚层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局部硅质岩。
该层零星分布于东北角,厚度约29~180m。
3、石炭系(C)(1)石炭系上统(C3):为灰岩夹白云岩。
该层零星分布于东北角,厚度约46m。
(2)石炭系中统(C2):为灰岩,底部白云岩,局部硅质岩。
该层零星分布于东北角,厚度约138m。
(3)石炭系下统(C1):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燧石结核灰岩。
该层零星分布于东北角,厚度约133m。
3.2.3 地质构造及地震工程区大地构造位置一级属xx地台,二级为xx再生地槽,三级为xx拗陷,四级为xx断褶带。
本区构造轴线以北西西向为主,部分为北东向。
(1)褶皱区内褶皱发育,以北西西向为主,北东向、近东西向次之,呈紧密线状发育。
台地上以平缓开阔为主,倾角在10°~50°,盆地内一般较紧密陡峭,倾角在30°~70°。
(2)断裂可分为三组,北西西向、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
以北西西向为主,延伸远,断距明显,断层通过的地带硅化蚀变明显,断层角砾岩较发育。
大部分断层卷入的最新的层位是中三叠统,推断应属印支运动产物。
但由于大多数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继承性明显。
少数断裂长期控岩控相,具有明显的基底断裂特点。
本区主要断裂为北西西向断裂,与印支运动关系密切。
北东向常切割北西向,为更后期断层。
(3)地震XX县位于xx低强震地震构造区,工程区无区域活动性断裂通过,在区域构造上属于相对稳定区。
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3.2.4 水文地质条件区内属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春季多梅雨,夏季闷热多暴雨;秋季干燥凉爽,早晚温差较大;冬季干冷,常有降雪及霜冻,盛行北风,最大风速达八级。
根据xx县气象局2003年—2007年气象资料统计,本区年平均气温19.3℃~22.8 ℃,最高温度可达40 ℃,最低温度—3.6℃,全年无霜期达300天以上。
年平均降雨量1500 mm左右,丰水期为每年的五至八月,枯水期为十一月至翌年三月,雨季最高降雨量曾达到每小时116 mm。
年蒸发总量为400~530 mm,相对湿度65%~95%。
6~8月偶有冰雹或小规模的龙卷风。
水文地质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气候的影响和控制。
地下水类型主要有: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冲积砂卵砾石、残坡积层中,一般含水量大,地下水位受季节性变幅,分布于xx河沿线一级阶地及部分二级阶地。
基岩裂隙水:分布于xx河流域一带,以砂泥岩类为主,地下水埋藏于基岩之中,含水量微、水位变幅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多以下降泉的形式出露在沟谷中,流量小,常年不断,集水成溪。
3.3 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3.3.1 地形地貌本工程勘察场区位于XXXXX左右岸坡一级阶地上,属低中山地貌,总体地势陡峭狭窄,地貌单元比较单一。
山洪沟基本在山谷之间,沿线地形以冲积台地为主,部分为坡脚地段,洪沟两侧多为稻田、林地、菜地,洪沟岸坡高度XXm,地形坡度变化大,一般在10°~40°,部分岸坡呈陡坎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