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之道
古语云:“为官者不求荣华富贵,但求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民,中无愧于己。
古来圣帝治世赖用贤臣。
千古以来,帝王用人之道,无非离不开贤能、英勇。
哪一位名流千古的君主,没有左膀右臂,没有一帮贤能之臣。
战国有吴起等人;秦有商鞅等人;唐有狄怀英等人;宋有范仲淹;元有刘秉忠,明有戚继光,清有曾国藩,真是不胜枚举,数上他个三天三夜也没有穷尽啊。
阅遍古今典籍,发现每一名精忠报国的贤臣,都经过了圣贤的洗礼,有的甚至拥有家愁国恨,但是他们能成为帝王赖用之仕,恰恰就是因为他们有一腔报国之情。
康熙十三年十二月初四,陕西提督王辅臣驻平凉城,响应吴三桂起兵反清,势力扩展到几省区。
一时间大清损兵折将,难以平定王辅臣之乱。
周培公见状,在大军出潼关之际,毛遂自荐,培公之意正好与康熙相符,图海见此人奇才可用,便招为幕僚,一同奔赴前线。
康熙十五年王辅臣之乱平息了,周培公二十天之内东奔西走,三进平凉城,斗志斗勇,说服王辅臣,利国利民。
我赞叹培公是何等的贤能,对国家是何等的忠诚,大军压境不慌不乱,上书举荐为国效力。
我想培公之德,不在于平定叛党,而在于告诉世人为官者应为贤臣也,应无愧于天,无愧于国。
为官者应恪尽职守,上对国家满怀抱负,下对黎明应形同亲人。
古有一钱太守刘宠,任会稽太守,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治河患身先士卒,视百姓之疾如父母之疾,为官十分清廉,给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后汉书》说:“宠治越,狗不夜吠,民不见吏,郡中大治”。
离任时,有五、六位居住若耶溪山谷中的老人赶来向他道别。
他们向刘宠表达越中百姓对他的感激、敬重之情,并每人奉百钱相赠。
刘太守再三推辞不受,见其长跪不起,盛情难却,只得从各人手中选一大钱受之。
当他出阴山界至西小江时,投钱于水中而去。
为纪念这位勤政清廉、为民造福的太守,人们把此地改称“钱清”,把这段江称为“钱清江”。
并建祠纪念,人称“一钱太守庙”,又在临江建一亭,取名“清水亭”,当地人称“选钱亭”、“一钱亭”。
百姓乃安居乐业,治国安邦,百废待兴之本。
为官者欲成大器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与百姓同甘共苦。
应勤以为民,廉以养德,淡以明志,静以修身。
为官之道并非生财之道,是救民之道,是护民之道,更是爱民之道。
仕人大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唯有面对生死抉择才可看出其为官之道。
明朝末年,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就是为官之道的最后一条,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条,便是无愧于己。
为官者不求衣食无忧,不求加官进爵,不求名留千古,但求上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下无愧于黎明百姓,无愧于江山父老,至于己便无一所求,只求一生仕途,无愧于自己那颗满腔报国的赤子之心。
于谦有这样的气魄,即使面对谋逆之罪,也能吟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千古名句,虽遭歹人冤陷,然还能奋勇体国,要用自己的身体捍卫国家,只求留得一世清白,无愧于自己的赤子之心。
古往今来,多少王朝,多少往事,多少豪杰,能被今天歌颂的唯有那些忠臣良将。
他们留下的名言警句,一遍遍的敲打着警钟,仿佛告诉后人“为官者不求荣华富贵,但求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民,中无愧于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