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第二版)(邹忠全)习题答案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第二版)(邹忠全)习题答案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章后习题参考答案或提示第1章基本训练知识题1.1判断题(1)×(2)×(3)×(4)×(5)√(6)√(7)√1.2单项选择题(1)A (2)D (3)D (4)B1.3多项选择题(1) ACE (2)ABCDE (3)ABC技能题1.1答:第一,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

(1)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2)对外贸易发展为中国改革和开放创造了基本条件。

(3)促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4)对外贸易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就业机会。

(5)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形成。

(6)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

第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

(1)中国对全球贸易增长作出了贡献。

(2)中国的出口是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而发展的,充实了国际市场的商品供应,为各国、各地区消费者带来了实惠。

(3)中国的进口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4)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1.2答:外贸代理制是指外贸企业提供各种服务,代生产、订货部门办理进出口业务,收取手续费,盈亏由委托单位负责的一种制度。

过去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公司在出口方面一直是采取收购制,即由外贸公司用自有资金向国供货部门收购出口商品,然后由外贸公司以自己的名义自营出口、自负盈亏。

推行外贸代理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过去的传统做法,即改为由外贸公司接受国供货部门的委托,代其对外签订出口合同,代办出口手续,收取约定的佣金,至于出口的盈亏则由国供货部门自负。

这项改革的主要好处在于:它有利于国供货部门了解国际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促使他们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增强其竞争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增强国生产供货部门对履行出口合同的责任感,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减轻外贸公司在收购出口货源方面的财务负担,并使外贸公司的经营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对于工贸双方都十分有利。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规不健全,立法不统一。

我国外贸代理中,当事人的责任和利益不相称,权利和义务不公平、不符合代理制度的一般原则。

现行的外贸代理制难以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也不符合国际贸易代理制的发展趋势。

观念应用1.1答:在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对外开放在实践中经历了一个分层次、有重点的由外向逐步推进的历史进程。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边缘向纵深,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首先是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地开放。

沿海地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是对外开放的重点地区。

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着全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着现代化建设的规模和进程。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兴办沿海地区的经济特区起步的;沿海开放城市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二个层次;沿海经济开放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三个层次;地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四个层次。

其次是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1990年4月,按照的指示,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同意市开发、开放浦东。

这是我们党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又一个重大部署,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四大报告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确定了发展目标: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因此,我国在继续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了陆地边境市、镇,还开放了一些沿江 (长江)城市和陆省会城市,使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2答: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这三项是对外开放政策最主要的容。

这三项容中,发展对外贸易是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的物质基础,是对外开放政策最根本的容。

因为扩大出口是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的物质基础,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关键,它决定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和围。

而利用外资、引进技术,都与对外贸易密切相关,都要通过外贸来实现。

我国设置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广区,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

第2章基本训练知识题选择题(1)B (2)C (3)D (4)D (5)C技能题(略)观念应用答: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主要从一国价值增值的角度论证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1)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换,是以商品的国际价值为交换尺度的,而国际价值是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同一商品拥有两种价值尺度,即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

国交换以国价值为尺度,即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尺度;国际交换以国际价值为尺度,即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尺度。

(3)在两种不同的价值尺度之间存在着差异,即绝对差异和比较差异。

在绝对差异和比较差异情况下,对外贸易双方都可通过出口具有优势或相对优势产品,进口具有劣势或相对劣势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实现国价值的增值。

(4)可见,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是各国通过国际贸易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价值总量,也就是取得经济利益的理论依据。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价值理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通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取得贸易利益,以促进经济发展。

第3章基本训练知识题3.1判断题(1)√(2)×(3)√(4)×(5)√3.2单项选择题(1)B (2)C (3)D (4)C (5)A3.3多项选择题(1)BD (2)ABE (3)ABCD (4)ABCE (5)CD技能题3.1答:加快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力争到2005年,机电产品出口达到1 800亿美元,在出口中的比重占到50%左右;高科技产品出口达到600亿美元,在出口中的比重将提高到20%左右;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明显提高。

3.2答:(1)适应国际竞争机制的需要。

国际市场竞争的发展趋势表明,产品质量是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价格竞争退居次要地位。

(2)回避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尽量避免与国外贸易摩擦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发展十分迅速,但主要是依靠扩大出口数量。

3.3答:(1)从国际环境看: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保护主义盛行,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受到发达国家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种种限制;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导致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市场的重新组合,必将给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带来新的困难;南亚、东盟等新兴纺织品服装出口发展迅速,成为我国强劲的竞争对手。

(2)从国因素看: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正在削弱;原料成本持续上升;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到位,产品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等。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长期以来的优势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总之,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轻纺工业比较优势的削弱,我国必须转换轻纺产品的出口模式。

观念应用3.1答:科技兴贸的重要意义:(1)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是科技兴国基本国策的客观要求。

(2)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适应了经济、科技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潮流。

(3)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是加快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4)“科技兴贸”与“贸兴科技”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

科技兴贸“十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出口产业,促进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具体表现为:(1)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2000年占外贸出口15%的基础上,保持15%的年增长速度,到2005年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20%,到2010年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30%。

(2)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以出口额最大的机电产品、纺织产品和农产品作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点,到2005年,使上述出口产品术含量、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所占比重从目前的20%提高到50%。

科技兴贸“十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区别:“十五”计划期间,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面临的国际竞争会更加激烈,因而从战略高度认识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对于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为将科技兴贸战略推向深入,2001年,外经贸部(现商务部)、科技部、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了《科技兴贸“十五”计划纲要》,规划“十五”计划期间贯彻“科技兴贸”战略的目标任务以及保证措施。

(1)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科技兴贸“十五”计划纲要》指出,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出口产业,促进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是科技兴贸“十五”规划的核心。

科技兴贸战略的具体目标包括:一是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2000年占外贸出口15%的基础上,保持15%的年增长速度,到2005年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20%,到2010年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30%。

二是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以出口额最大的机电产品、纺织产品和农产品作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点,到2005年,使其出口商品术含量、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所占比重从目前的20%提高到50%。

(2)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保证措施为实现上述目标,确立了以下工作重点及相应措施:①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体制创新,包括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品出口的体制创新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品出口的资金投入机制创新。

②发展重点产业和技术领域的产品出口,首先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其次要促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③加强对出口产品的高新技术支持,以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水平。

④构筑科技兴贸服务体系,不仅要加强技术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与应用,加强信息技术在外贸领域的推广应用,而且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十一五”期间我国继续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这关系到我国能否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调整重组的机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关系到我国能否解决贸易摩擦加剧等突出矛盾,跨越国外的各种贸易壁垒;关系到我国能否处理好外贸发展速度与结构、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实现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①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提高到35%,软件出口超过100亿美元,医药产品出口超过200亿美元。

②完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体系。

到2010年,在信息、医药、软件、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建设100家出口创新基地;培育100家高新技术产品年出口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跨国公司或企业集团;培育1 000家高新技术产品年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同时重点扶持一大批科技型出口骨干企业。

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到2010年,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同时,重点培育160个高科技自主出口品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