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东汉文人诗1 、五言诗与七言诗:从模仿到成熟1.1 班固五言诗最初兴起于民间,东汉开始有文人仿作。
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全诗如下: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全诗按时间顺序叙述缇萦救父故事,只在最后两句发表议论。
语言也很质朴。
锺嵘在《诗品·序》中,就说它“质木无文”,反映出文人初习五言诗还不够熟练。
班固也有七言诗,今存《竹扇赋》残篇,就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原来应该是附在赋的正文后面的,现在赋文散佚了,只留下诗,遣词造句也是质朴无华。
1.2 张衡张衡的五言诗,模拟民歌的色彩也很明显,不过风格和班固不同。
先读《同声歌》: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
情好新交接,恐慄若探汤。
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
绸缪主中馈,奉礼助烝尝。
思为莞(wǎn)蒻(ruò)席,在下蔽匡床。
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
洒扫清枕席,鞮(d ī)芬以狄香。
重户结金扃,高下华灯光。
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
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
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鞮芬以狄香:鞮芬、狄香为同一物,西域所出之香料也。
通篇设为新婚女子口吻。
先写其惊喜羞涩之情,再以铺陈手法表达对丈夫的爱恋。
最后写房中之乐,大胆而直率。
吸收民歌的成分,主要是铺陈的手法;文辞则华丽绮艳,表现出文人化的倾向。
旧注每谓寄寓臣子事君之意,恐怕是站不住的。
张衡又有《四愁诗》,借与美人的阻隔,寄托政治上受排挤后的思慕和向往。
以美人喻君王(或君子)的手法,显然受楚骚影响,诗体也是骚体。
它还是七言诗的雏形,成为后代七言歌行体的先声。
从班固到张衡,虽然拟作的痕迹还很明显,但文人化的程度提高了。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文辞华美;二是从叙事转变为抒情。
从此以后,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又走上了抒情的道路。
1.3 秦嘉秦嘉活动在桓帝时,生平参见p275注6。
他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这组诗最早见于陈代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赠妇诗三首并序秦嘉,字士会,陇西人也,为郡上掾。
其妻徐淑,寝疾还家,不获面别,赠诗云尔。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
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
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
忧来如寻环,匪席不可卷。
(其一)皇灵无私亲,为善荷天禄。
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
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
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
河广无舟梁,道近隔邱陆。
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蹰。
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
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
针药可屡进,愁思难为数。
贞士笃终始,恩义不可属。
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
清晨当引迈,束带待鸡鸣。
顾看空室中,仿佛想姿形。
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
何用叙我心?遗思致款诚。
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
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
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
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
(其三)——[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一序。
掾,一作计。
上计,汉代各郡每年要派遣官吏到京师报告郡情,称上计。
行前,其妻徐淑因病住在娘家,未获面别。
写了三首诗相赠。
其一。
屯蹇(jiǎn):本《周易》中二卦名,指困顿,不顺利。
寻环,即循环,形容忧思不绝。
“匪来”句,《诗经·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比喻愁思无尽,不可收拾。
前四句,说人生多艰而欢会不足,以慨叹发端。
“念当”四句,叙述即将奉役远行,他派车去接妻子,妻子未能如愿归来。
最后八句,抒发读信后悲伤惆怅的心情。
其中有直接抒情,也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内心世界。
平铺直叙,显得朴实直率。
其二。
前六句,仍以感叹发端,说他与妻子少小孤苦,婚后也很少有欢乐的日子。
“念当”四句,说在离别之前,想到徐淑处见一面,终因相隔遥远,路途艰险而没有成行。
“临路”六句,写临行而眷恋不忍离去。
最后四句抒发悲伤之情。
说从此以后,将要离不开针药了,因为太多的愁苦会让人难以忍受。
但是,守志不移的人,感情的深厚是有始有终的,恩义岂可不长久地继续下去?(属音主,连续也。
)讨论:评价此诗。
“浮云”二句,写景真切,有助于渲染感情,堪称佳句。
全诗的构思却乏善可述,特别是联系写作的背景来看,更觉得乏味——徐淑生着病,你能想到派车接她回来,自己却因为路不好走,就不能看望她?去不了也就罢了,又在诗里絮絮叨叨地交代为什么去不了,多少让人觉得矫情。
由此想到孔子的一段话:“唐棣之华,偏其反而。
岂不尔思,室是远尔。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论语.子罕》)唐棣四句,是逸诗(《诗经》时代的作品,而没有被收到《诗经》里去)。
大意是说:唐棣花开,翩翩然地摇动着。
我心岂不思念你?但我们的居室相隔太远了。
孔子说:只是没有想念罢了,(真想念的话),还有什么远的呢?《赠妇诗》的第二首,和孔子所批评的逸诗如出一辙。
暴露出文人诗的矫饰的一面来。
其三。
肃肃,急速的样子。
和铃,系在车前横木上的铃。
前四句,写清晨整装待发;“顾看”四句,临行前回顾空房,不胜惆怅。
最后十二句,赠物以表情。
总的评价:1,还有民歌的风味:朴素的比喻和铺陈。
2,文人化的程度更高了。
首先,是完整的抒情诗;其次,用典、对仗、甚至局部的意境创造,显示了技巧的进步。
最后,咏叹人生苦短而欢会不足,在中国文人诗中,第一次表达了一种贴近世俗人生的亲切信念:爱情乃是艰难人生中的珍贵的慰藉,客观上使夫妇之爱获得了比功名追求更高的价值。
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3,然而同时,也暴露了文人诗的矫饰的一面。
根本原因,恐怕在于还没有完全摆脱“礼义”的约束。
2、汉末文人五言诗的繁荣以上所述三位作家,其作品反映出从叙事到抒情,从模仿民歌到作家独创的发展。
在审美趣味上的共同特点是,都具有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汉末文人诗,就没有这么温和,而是锋芒毕露,慷慨尚气。
2.1 郦炎郦炎是灵帝时一位著名的“狂生”,多才多艺而性格桀骜不驯(参见p279注8)。
有五言诗《见志诗》二首。
今读其一:大道夷且长,窘路狭且促。
修翼无卑栖,远趾不步局。
舒吾凌霄羽,奋此千里足。
超迈绝尘驱,倏忽谁能逐。
贤愚岂常类,禀性在清浊。
富贵有人籍,贫贱无天录。
通塞苟由己,志士不相卜。
陈平敖里社,韩信钓河曲。
终居天下宰,食此万钟禄。
德音流千载,功名重山岳。
前八句,抒发慷慨自任的抱负,自谓超尘绝俗,才具在众人之上;“贤愚”六句,感慨事不由己,表现出对压抑人才的现实社会的不满。
最后以陈平、韩信自我鼓舞。
诗人毫不讳言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体现出对安贫乐道的传统教条的反叛;自负之情,又迥别于东汉一朝所倡导的经明行修的人格理想。
这些,都反映出个性解放的精神,因而,它的艺术风貌也不再是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而是凌厉慷慨的气势。
2.2 赵壹《疾邪诗》,见于《刺世疾邪赋》(作品选p358),托为“秦客”所歌: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
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
用几组鲜明的对比,揭示社会的黑白颠倒,表现出彻底的绝望和激烈的批判;另一方面,则是个人不遇的牢骚。
怀才不遇与愤世嫉俗交织在一起。
和赋一样,都是“径直露骨”之作。
2.3 蔡邕翠鸟诗庭陬有若榴,绿叶含丹荣。
翠鸟时来集,振翼修形容。
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
幸脱虞人机,得亲君子庭。
驯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龄。
首二,写庭中若榴树。
中四,写翠鸟在此振翅修容。
后四点醒题旨,依托得所,愿保久长。
从中可以看出汉末文人身处乱世的惶恐之情。
2.4汉末文人五言诗的思想和风格思想:贯穿着批判精神和忧患意识。
批判精神,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体现了离经叛道的个性解放精神,一方面又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风格:慷慨激扬,锋芒毕露,下启建安文学悲凉慷慨的特点。
第二节《古诗十九首》1、时代与作者《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代萧统所编《文选》。
“古诗”这个名称,是晋、南北朝人对古代诗歌的统称,萧统编《文选》时,把已失去主名的十九首五言古诗选编在一起,题作《古诗十九首》,从此就成了专门的名称。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曾是文学史上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
意见的分歧在齐粱时代就已开始。
按照刘勰的说法,十九首里面,有西汉枚乘的作品,也有东汉傅毅的作品(见《文心雕龙·明诗》);这把时代推得比较早。
锺嵘在《诗品》中又认为其中有建安时期曹植和王粲的作品;这又把时代推得比较晚。
近代以来,对这个问题,大家已经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这组诗并不是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它们产生在东汉顺帝至桓帝、灵帝之间,建安以前,亦即中、晚叶(约当公元120-190)。
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的士人。
根据主要是:一,诗中有“盈盈楼上女”、“馨香盈怀袖”等句,西汉惠帝名盈,说明十九首并不避惠帝讳,不可能是西汉的作品。
二,十九首中有些诗写到洛阳的繁华,如“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分明把洛阳描绘成一幅帝都繁华的景象,不可能是西汉时的作品,只能是东汉,而且是董卓之乱(献帝时)以前。
三,以上只说明了是东汉,那么究竟是东汉什么时候?我们读过班固的《咏史》,是质木无文的。
从十九首的风格、五言诗成熟的程度来看,很难相信这些诗会出现在班固以前或与班固同时,而同赵壹、郦炎等人的作品倒比较接近。
因此判断它们是东汉中晚叶的作品。
可参见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
附带说一下,东汉的“古诗”,除了这十九首,还有其他的十多首,散见于其他古书,现在都收在逯钦立编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里。
2、内容《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要写当时中下层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概括地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写宦游士子的苦闷和愤激;一类写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2.1宦游士子的苦闷与愤激《回车驾言迈》,p401“回车驾言迈”四句:掉转车子,向着悠远的长途行去,环顾四周,一片茫茫(广远貌),只有在东风中摇动的各种野草。
四句为叙述、写景,借野草起兴,引起以下的抒情。
“所遇”四句:故物,即旧物。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正是从“东风摇百草”引出的感叹,野草经春,便是新的,去年的草,都已不在了,所以说目之所及都没旧的;而从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又进一步感到故物的不能长久,不禁感叹:“人怎么能不很快就老了呢?”以下两句说:盛和衰都有一定的时候,只恨自己没有早打主意,有所成就。
四句揭出人生苦短之意,言外有怅惘与感伤。
“人生”四句:感叹人生的脆弱,不能像金石那样长久,倏忽之间就会死去,最后说,应该把荣名视为珍宝。
这四句,仍有人生短暂的感叹,但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理想,那就是追求声名来获得永恒的价值。
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比较接近儒家的理想:“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