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梧叶一声秋——由《人群中的人》浅析爱伦坡笔下的现代社会版权所有:快绿斋主人浙江大学内容梗概“我”大病初愈坐在伦敦D咖啡馆的窗前,掌灯时分,观察咖啡馆里和街上的人群。
一开始“我”只是总体看,后来开始关注细节,从他们的服饰和举止来判断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我”先观察上流社会的人。
他们中有“志得意满”“虚伪夸张”的世袭贵族、有闲阶级和生意人;也有“傲慢”、追逐时髦的低级职员和“体面”的高级职员;还有“假作诚实”的扒手,“印堂发黑”的赌徒,“耍小聪明”的“绅士。
接着“我”观察下层社会的人:小贩、醉汉、乞丐、女工、妓女……随着夜深,他们越来越多。
“我”转而观察每个人的面孔。
这是“我”观察到一个老人,他有着极为特殊的表情,充满了矛盾,那表情“包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包含着小心谨慎,包含着吝啬小气,包含着贪婪,包含着冷酷,包含着恶毒,包含着渴血,包含着得意,包含着快活,包含着极度的恐惧,也包含着无比的绝望”。
“我”想进一步观察他,于是就开始跟踪他。
老人的衣着也充满矛盾,又脏又破的衣服下竟有一把镶钻的短剑。
“我”跟随老人来到一条条街,如果人少,老人就痛苦不安;如果人多,老人就快活紧张。
从街巷到集市,从广场到大剧院,最后甚至到了贫民区。
当人们渐渐散去,老人脸上是“比绝望还强烈的表情”。
然而他并不停止,又回到市中心,像昨天一样又开始追逐人群。
“我”最终不再追踪,而是径直来到老人面前,但他对“我”视而不见。
“我”得出结论:老人是人群中的人,“我”无法了解他。
作家简介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_1849)是美国19世纪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假。
在诗歌方面,爱伦坡可以与弗罗斯特和惠特曼等大诗人一比高下,吟哦他创作了一批以音韵美和悲恸美著称于世的诗篇。
在小说方面,他也能与马克吐温和福克纳等大小说家相提并论,因为他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和现代科幻小数的先河,用演绎心灵恐怖的创作手法提升了哥特小数的艺术地位,并以夸张怪诞的方式渲染了讽刺的效果。
至于在文学评论方面,他又可以与亨利詹姆斯等文学评论家相比较,因为他推崇“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和易“激荡读者心灵”为目标的效果理论,从而成为美国批评界独树一帜的人物。
《人群中的人》一文是在1840年写作并发表的。
当时爱伦坡供职于《格雷姆杂志》,1839年他写出了著名的《厄舍古屋的崩塌》和《威廉威尔逊》两部哥特小说。
这一时期是成年后爱伦坡第一次过上了经济相对宽裕的生活。
在《人群中的人》后,同年,他又写出了《摩格街谋杀案》,1841年,他写了《大漩涡底余生记》、仙女岛》和《艾蕾奥瑙拉》。
【1】摘要:本文基于对爱伦坡《人群中的人》细致赏析,结合爱伦坡在这一时期的生活背景,分析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对现代社会的态度和深刻见解及预见性。
并联系现实评定这篇文章在现在的意义。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环境、人物两方面分析《人群中的人》;第二部分,结合爱伦坡的世界观和文艺理论归纳出作者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并通过比较几篇爱伦坡相近主题的诗歌进一步体会《人群中的人》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关键字:现代社会 孤独 爱伦坡从作家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到,爱伦坡在这一时期开始尝试新的文体。
他刚刚攀到哥特小说的顶峰,就迫不及待地朝着其他高峰进发,比如说科幻小说等。
这篇文章在《爱伦坡小说全解》中将其归入道德自省类,是比较合适的。
他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让读者对他笔下人物的内心进行解读。
虽然,《人群中的人》仍带有与哥特小说类似的文章布局,比如先渲染氛围,着重表达心理的感受,但却没有哥特小说最大的特点:惊悚、恐怖、悬疑。
所以说这篇小说无疑是爱伦坡的一个新的尝试。
爱伦坡不仅在哥特小说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其他小说中也体现出他对人物心理的剖析和对社会的思考。
在本文中,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紧密回应了19世纪的文化危机,表达了对人类的生存困境和发展危机的深刻焦虑和严肃使命感。
第一部分第一节 氛围——浮世绘爱伦坡在文章开头,用2300多字的篇幅描绘各种各样的人,从上流社会到下流社会,每一类人都被他刻画的栩栩如生。
从那些人的动作、表情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虽然有着不同的地位、不同的职业,但却有着相同的特点:虚伪、冷漠、精神空虚、表面浮华。
而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这些人的共同特点也就是这个社会的特点。
爱伦坡未加一字点评,仅仅通过白描,让一幅现代社会的浮世绘跃然纸上。
这部分背景文字看似冗长,但其实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对现代社会的总括,并营造出小说主人公——一个人群中的老人——出现的氛围。
下文对老人的描述事实上是对社会中个体的剖析。
第二节 人物——人群中的老人作者第一次提到老人用了一连串的形容词:巨大的精神力量,小心谨慎,吝啬小气,贪婪,冷酷,恶毒,渴血,得意,包含着快活,极度的恐惧,无比的绝望。
这种表情与老人的充满矛盾的衣着相互呼应。
我们会关注到老人有一把镶钻的短剑,而短剑在英国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含义:左手短剑体型较小,一般不超过50厘米,所以隐蔽性较强;而且左手短剑一般装饰很好,像一件艺术品,很容易让人放松警惕。
在机会来临时,也可以成为一件致命的武器,被称为“隐蔽的杀手”。
【2】这个评价与老人的内心十分相符。
他对人群有一种矛盾情感——渴望而又害怕。
渴望是因为他害怕孤独,害怕被抛弃,害怕与人有隔阂的感觉,害怕审视自己空虚的内心,不敢正视自己,剖析自己,只想把自己淹没在人群中。
因为人是有群性的。
只有与人群在一起时,一个人往往才会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但这其实是对自己责任和内心的逃避。
当老人觉得自己被注意到时,他“浑身颤抖”“匆匆走进街里,焦虑地回头看了一眼,然后撒腿就跑”,就是这种心理下特有的行为。
作者说,“这个老家伙是个极会隐藏自己的高明罪犯。
他不甘孤独。
他是人群中的人。
”,因为正像一滴水进入大海就很难把它再分出来,一个人进入人群后,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别人都很难再将它区分出来。
他的内心会受人群的影响而被同化,在追逐人群的过程中会迷失自己。
老人就像行尸走肉一般,对他而言,生活只有一个状态,就是日复一日、毫无目的地追逐人群,逃避孤独。
所以作者说“跟踪他是没有用的。
我无法了解他,无法了解他的行为”,因为他本来就没有自己的踪迹,没有自己的想法,跟踪他、了解他都是无意义的。
他对人群的逃避心理可以从他每次处于最热闹的人群中时的表现看出来。
“陌生人又恢复了原来的神态。
他低着头,皱着眉,一对眼睛东张西望,打量着四周的人”“极度的恐惧”“小心谨慎,吝啬小气,贪婪,冷酷,恶毒,渴血”,他为什么在自己一直想方设法追逐的人群中反而会有“恐惧”、“谨慎”的心理?这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个空虚、冷漠的社会,人是虚伪的,他害怕被伤害,虽然身处人群中,但并不被人们了解和认识,因而会陷入更大的的孤独。
并且他仇视那些尽情在人群中享受的人,而他只能追逐他们,间接感受那种空洞的热闹,并以此来麻醉自己,暂时摆脱孤独。
他害怕有朝一日连这种虚假的热闹浮华也会消失,他会沉沦在挥之不去的孤独中。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老人追无可追时,他“脸上流露出一种比绝望还要强烈的表情”。
因为他无可逃避地、暂时意识到他追逐的一切都会逝去,孤独仍是孤独。
分析完文章的主体内容,重新阅读文本我们会对题记和开篇谜一样的语言有更深的认识。
题记“无法孤独的人是痛苦的”,为本文表现人类的精神困境的主题埋下伏笔。
这不仅仅是老人心灵的概括,也是对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越来越疏远,人们无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孤独,这是由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后果。
所谓“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也正是对这种社会形态的刻画。
作者在开头说,“据说,有一本德文书是不准人阅读的。
书中有一些不得讲出的秘密。
世界上每天夜里都有许多人在病榻上死去,他们痛苦地抓着临终忏悔牧师的手,神色凄凄,心情绝望,喉咙里噜噜作响,不敢把心中的秘密一吐为快。
”。
这里,人们心中的秘密我认为就是“我是孤独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这句话。
我们要意识到,“老人”不是一个人,而是社会中任意一个人的代表。
老人没有姓名,没有职业,他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孤独。
进一步说,人群中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也同样是孤独的,他们在人群中寻找慰藉,但每个人都拒绝被了解,因此他们永远是孤独的。
第二部分 爱伦坡对现代社会的态度第一节 爱伦坡的时代与他的文艺理论爱伦坡生活在美国物质蒸蒸日上的时期,但他并不像其他作家那样去刻意地歌颂它,以迎合当时的文学批评家,而是按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理论进行创作。
人类的生存状态,在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然而,“工业化、现代化这些所谓的人类文明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精神压力似乎就越大,也越来越空虚,形成精神上的荒原。
”现代读者往往能从爱伦坡的小说中找到孤独和异化的自我。
“他在一百多年前就敏锐地察觉到现代社会的弊病,睿智地预见到现代人的这种生存困境,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人的启示者”。
【3】爱伦坡的“效果美学”在本文中也有所体现。
效果理论的核心是产生“搅动读者心灵的效应”,他说,“人们谈论美的时候,不是指一种性质……而是一种效果。
”这里的“效果”指的是文章的“整体效果”。
【4】虽然本文并不像心里哥特小说那样对读者心灵的搅动那样大,但这篇文章的确引起我们反思现代社会。
现代主义作家关心的是怎么写,写什么并不重要,他们“往往都是有机形式主义者,认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离开了形式便无所谓内容。
”从这个角度说,爱伦坡的效果美学是现代主义的先声。
但他“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主张又是继承了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思想。
【5】而现代主义文学可以看作是19世纪传统的浪漫主义文学向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文学转变,王尔德的代表作《道连·格雷的画像》就明显受到爱伦坡《椭圆形画像》的影响。
所以爱伦坡的“效果美学”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节孤独——爱伦坡作品永恒的主题爱伦坡在1848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我的敌人与其把我的酗酒归因于神智错乱,倒不如把我的神智错乱归因于酗酒……那是一种介乎于希望与绝望之间的漫无尽头的可怕的彷徨,我要不一醉方休就没法再承受那种煎熬。
从那正是我自己生命的死亡中,我感觉得了一种新的,可是——上帝啊!一种多么悲惨的存在。
【6】这段表白,也正是爱伦坡投入到“老人”身上的情感。
虽然在写作《人群里的人》时爱伦坡内心并没有如此悲伤,但从小到大的生活阴影在他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
爱伦坡一生都“在商业经济的洪流中颠簸沉浮,在出版行业的竞争中奋力打拼,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取舍,在多重身份中游走穿梭。
”【7】老人似乎是他的内心写照。
他在诗歌《孤独》中写道:从童年其我就与其他人不一样:我看不见他们眼中所见,我从寻常的春天中找不到激情;也对同样的事感觉不到忧伤。
我的心,无法被同样的声音唤醒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