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赏析钱塘江大桥

赏析钱塘江大桥

赏析钱塘江大桥班级:姓名:学号:摘要:由工程泰斗、建桥巨匠茅以升主持设计和建造的钱塘江大桥,结束了我国现代化大桥都由“洋人”操纵修建的历史,也是我国首次采用铁路、公路双层联合桥形式,成为我国近代建桥史上划时代的光辉篇章。

钱塘江大桥的建成,不仅打破了外国桥梁专家所谓的“在钱塘江架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的妄言,同时也结束了中国人无法建造铁路公路特大桥的屈辱历史。

英文摘要:By the engineering Dean, the bridge master Mao Yisheng presided over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Qian Tang River Bridge, the end of our modern bridge by "foreigners" to manipulate the construction history, is also China's first takes the form of double joint railway bridge, highway bridge, become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s glorious chapter in the era of stroke. The Qian Tang River Bridge was built, not only broke the foreign bridge experts call "in Chinese Engineer Qian Tang River Bridge was not born" words, also ended the history of humiliation Chinese cannot build a railway highway bridge.关键字:茅以升; 钱塘江大桥; 炸桥; 里程碑引言登上杭州六和塔后极目眺望,会看到一座雄伟的现代化两层铁路、公路大桥飞架在钱塘江上,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现代化大铁桥——钱塘江大桥,它是由我国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先生主持设计建造的。

然而,这座大桥在建成89天时,由茅以升先生协助炸毁过。

雄伟壮丽的大桥,抒发出中华儿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豪情壮志,而铭刻其中的“殚精竭智千日功,通车之日却炸桥”的扼腕痛心却使国人永志难忘。

钱塘江大桥不仅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一.茅以升简介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191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时称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英文名称Tangshan Engineering College),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工科主任、国立河海工科大学校长、交通部唐山大学校长(今西南交通大学)、北洋工学院院长、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代院长、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北洋大学校长、中国/北方交通大学(时含今西南交通大学和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

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1]。

二.钱塘江大桥简介钱塘江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由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南北,是连接沪杭甬铁路、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

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历时三年零一个月时间,总投资540万银元。

截至2013年9月26日,“76岁”的钱塘江大桥已经实现了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22235天,被网民热捧为“桥坚强”。

2.1.结构钱塘江一桥全长1 453m,正桥长1 072m,南、北公路引桥各长93m和288m。

铁路桥由16空跨度为65.84m的简支华伦式桁梁和两孔14.63m板梁组成。

公路除16孔桁梁上层为公路外,北岸引桥由3孔50m桁拱及其两端15m平台和5孔9.2m钢筋砼框架组成;南岸引桥由1孔50m桁拱及其两端15m平台和两孔9.2m钢筋砼框架组成。

大桥分引桥和正桥两个部分。

正桥十六孔,桥墩十五座。

上层公路桥,宽六点一米,两侧人行道各一点五米。

大桥建成未及三个月,日军铁蹄踏上北岸桥头,国民党军队下令炸毁,直至抗战胜利后修复通车。

它也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

桥于建国后曾多次维修。

大桥如江上飞虹,雄伟壮观。

该桥设计寿命50年,已经超期服役20多年。

如今在老桥下游13公里,第二座公路、铁路平行的钱塘江大桥于1987年底动工,1993年建成并通车。

成为浙赣、沪杭铁路复线的枢纽。

北接沪杭铁路线的乔司站,南接浙赣铁路线的萧山站。

铁路桥长2860米,公路桥长1792.8米。

双虹飞彩,宏伟壮观。

现另筑三桥,与其并驾齐驱。

2.2.参数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历时三年零一个月时间。

钱塘江大桥的建成不但极大地方便了钱塘江南北的交通,而且与六和塔一起构成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南线宏伟壮丽的景观。

大桥全长1453米,分引桥和正桥两个部分。

正桥十六孔,桥墩十五座。

下层铁路桥长1322.1米,单线行车;上层公路桥长1453米、宽6.1米(相当于二车道),两侧人行道各一点五米,雄伟壮观。

大桥如虹飞架南北,铮铮铁骨肩负重任。

2.3.时间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建造主持者是当代桥梁专家茅以升博士。

为了完成建桥重任,茅以升毅然辞去北洋大学教席,只身来到杭州。

由他主持制订的建桥方案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比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提出的方案减少投资约二百万元,终于被当局采纳。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兴建。

39岁的茅以升受命担任钱塘江大桥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

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国东北地区,并对华北乃至整个中国虎视眈眈,妄图亡我中华。

茅以升尽管不是政治家,但他热爱祖国,对时局的忧患使他保持了清醒的头脑[2]。

三.炸桥1937 年7 月7 日芦沟桥事变爆发,茅以升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亲自将原大桥设计图作了修改,在14号桥墩上特地留下一个长方形的大洞。

上海军民坚持了三个月的“淞沪抗战”最终以上海失守而告终。

11 月16日下午,国防部派工兵学校一位丁姓教官来到“大桥工程处”,向茅以升出示一封“密件”之后说:“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掉钱塘江大桥,留着等于替日本人造桥。

”茅以升展开设计图,把钱塘江大桥的所有致命点标识出来。

炸药已经从南京直接运来,工兵连夜将炸药贮放在桥墩“预留的大洞内”和五孔钢梁的杆件上。

埋设炸药直至拂晓,100 多根引线从爆炸点引至南岸的一所房子里,茅以升在无奈与痛苦中,目睹士兵接好最后一根引线。

第二天清晨,茅以升突然接到浙江省政府命令:立即开通大桥。

原来从上海逃难过来的同胞都拥挤在南星桥码头,且滞留在江边的人越聚越多,而过江渡轮运力严重不足,还发生了一起翻船事故。

当得知大桥已通,扶老携幼背着包袱的人流和装载物资的汽车,如潮般地涌上大桥,这就是史料记载的“1937年11月17 日钱塘江大桥全线贯通”的日子。

可是,人们怎么能会想到,“所有这天过桥的十多万人,人人都要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也同样在炸药上风驰电掣而过。

开桥第一天,桥里就先有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算是空前的了。

”日寇的铁蹄已逼近杭州,12月23 日下午1 时,茅以升接到密令:炸桥。

3 时许工兵施爆准备就绪,然而逃难的同胞成群结队仍在过桥,直至日军进犯脚步扬起的尘烟已隐隐可见,茅以升才命令关闭大桥,下午 5 时,随着一声巨响,大桥被炸断。

钱塘江大桥历经925 天紧张施工才建成,却仅开通89 天就被毁。

暮色中茅以升凝视着被炸毁的大桥残影,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怒,当夜挥毫写下:“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八个字。

随后“大桥工程处”撤离,茅以升带着14 箱建桥的技术资料辗转后方。

12 月24日杭州沦陷,日军开始修桥至1944年开通;抗日游击队为阻挡日寇南进破坏其交通线,在1944年和1945年又两次炸毁钱塘江大桥。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在1946 年主持修复大桥,1948年5月钱塘江大桥成功修复。

此时蒋家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中,1949年5 月3日杭州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溃逃时实施炸桥,桥面被炸出一个大洞[3]。

四.中国桥梁史上一座丰碑钱塘江大桥设计,荷载铁路面轴重50 吨,公路面15 吨,使用年限50 年。

大桥在建造中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操作规程施工,大到钢梁的架设,小到每一个紧固螺钉,对每道工序都有检查程序,不符合的必须返工,绝不因工期紧迫而粗制滥造,更无偷工减料之举。

钱塘江大桥从建成通车到被炸毁,在这短暂的日子里,输送军火支援“淞沪抗战”,疏散了100 余万同胞,并抢运大批物资和机车车辆;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大桥对整个华东地区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国防建设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7 年9 月,钱塘江大桥落成50 周年时,茅以升再次登上大桥,久久凝视远方,百感交集,抚摸着大桥栏杆对身边的人说:“半个世纪前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携扶着茅老的女儿茅玉麟潸然泪下,陪同人员深为感动。

两年以后,桥梁泰斗茅以升逝世,享年94 岁。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在钱塘江大桥上通行的车辆流量、时速与载重等,都已超过原来设计的技术参数,大桥至今已“超期服役”27年了,除展开钢梁15~20 年涂刷一次油漆,更换桥面板等保养外,令人赞叹的是77 年来这座桥还没有进行过一次大修。

抗日烽火中建成的钱塘江大桥,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写下可歌可泣的一页,这座自行设计、开拓了我国建造大型现代桥梁之先河的大桥,也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006 年5月25日,“钱塘江大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水奔流,在大桥北堍的绿茵中矗立着茅以升全身铜像,他那亲切深情的目光凝视着雄伟的钱塘江大桥 (2)结论钱塘江大桥由著名桥梁工程师茅以升设计,并主持施工,首次采用气压法沉箱掘泥打桩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