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新题型示例)

广东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新题型示例)

2011广东省中考新题型示例:2011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为12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2、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一、基础运用(26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2分)(1)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关雎》)(2)蒹葭苍苍,。

,在水一方。

(《蒹葭》)(3)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用夸张手法渲染战斗气氛的句子是,。

(《雁门太守行》)(5)补全《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

,。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孔乙己很tuítáng( )地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2)它伸出它如盖的浓阴,来yìn bì()树下的幽花芳草。

(3)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dǎo tān()了不少。

(4)狗娃没法站着撒尿,趁老头蒙眬打鼾,nièshǒu nièjiǎo()下船,拨开芦丛巡视方便处。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我们一定要发扬和继承精诚团结、共谋发展的精神。

B.通过这次植树劳动,使他更喜欢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

C.夏天的华蓥山,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季节。

D.老师经常讲:中考是人生关键的一步,这一步一定要走好。

4、从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并且从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描述某人性格的话。

(80字以内)(3分)A 恻隐骄奢饶恕虔信吹毛求疵乐此不疲B 因为……所以……既……也……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4分)某学者就“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与学习效率之关系”对三个平行班(每班50人)进行了调查以下是调查的数据统计。

根据上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二、阅读理解(44)(一)文言阅读(10分)阅读下文,完成9-11小题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时时而间.进B.吾妻之美.我者有何间.焉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朝服衣冠.D.皆朝于.齐衣冠.楚楚业精于.勤,荒于嬉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8.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沾沾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的道理。

第二自然段写邹忌以的方法委婉进谏。

第三自然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2分)9.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本文结构严谨。

三段分别写了比美、讽谏、纳谏,且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B.邹忌能够讽谏成功,除了他具有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外,也与齐威王善于纳谏分不开。

C.邹忌从妻、妾和客人说话的语气中明白了他们都故意用假话逢迎自己,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维护自己的利益。

D.邹忌用生活小事向齐威王委婉进谏,道理由浅入深,具有说服力。

(二)(11分)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郝铭鉴①这些年来,关于社会阅读率的调查,有关部门做得很认真,很细致,逐年公布。

每次都会引起一阵惊呼,建立中国读书节的倡议也随之提出,一浪高过一浪。

毫无疑问,这一调查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文化变迁,看出民族的精神走向,为出版计划的制订、文化政策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参照系。

然而,我们应该明白,阅读力是阅读率的基础。

没有阅读力,何来阅读率?所以, 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②所谓阅读力,笔者认为,是指对文字为主的精神产品识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

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当今阅读力的现状为何?个人不敢妄加判断,但我也不想讳言,确实看到了一些“不祥之兆”。

③比如,在中学教材里,鲁迅正面临挑战。

他的文章虽不如“谣传”那样“大幅削减”,但确实“有所调整”。

《药》啊,《为了忘却的纪念》啊,这些传统篇目已淡出视野。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据说是因为中学生“读不懂鲁迅”。

校园里流行的一首顺口溜便是证据:“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当年鲁迅的文章一经刊载,读者奔走相告,先睹为快;而今鲁迅却成了一种障碍,一种压力。

世事变迁,让人感慨系之。

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有种种原因,但阅读力的下滑,应该算做一条吧。

④比如,在不少“选秀”场合,经常会传出语文笑话。

古人说过,“读书必先识字”,今天的年轻人,也许外语说得很溜,汽车开得很酷,电脑玩得很转,恰恰是“识字”这一环节成了弱项。

什么叫“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做出租车的车费;什么叫“狡兔三窟”———抓一个狡猾的兔子要挖三个洞……这类让人喷饭的答案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可以说是喜剧;出现在一群人身上,则成了悲剧。

凭借这样的语文水平,阅读自然便成了奢侈。

⑤比如,出版市场上“图”书大受青睐,不仅有动漫、绘本,还有“画说”、“图解”。

我们迎来了一个“读图时代”。

出版物形态的改变,反映了出版技术和出版观念的进步,我们是应该举双手欢迎的;但是从阅读主体来说,则不能一概而论,不排除其中有阅读力下滑的因素。

有些人之所以读图,是因为他们只能读图。

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慢慢消失:读图代替了读文,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了读经典,读故事代替了读思想……于是,“轻阅读”“浅阅读”“软阅读”成了流行风景。

阅读率虽在保持,阅读力却在萎缩。

⑥笔者以为,保护阅读力、提升阅读力也应该是一项当务之急。

阅读力当然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的,问题是这种阅读实践不能被娱乐牵着鼻子走,而应该是一场知识挑战,一种思想训练。

让我们从认真读书开始吧。

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和网民聊天时,曾说了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

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

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

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⑦“多读书吧”,温总理的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阅读的明天。

(选自2009年12月11日《解放日报》,略有改动)10.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11.第②段中的“不祥之兆”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分项列举。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利用关于阅读率的社会调查引出阅读力的问题,引人思考。

B.本文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如引用了温总理倡导多读书的话来证明论点。

C.作者认为提升阅读力刻不容缓,而提升的途径应该是在阅读中形成,读有思想有深度的书。

D.本文第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将读图与读文、读屏与读书、读博客与读经典,读故事与读思想对比,证明了现代人阅读力下降的观点。

(三)(15分)烧炭工和绅士亚米契斯(1)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

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

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

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

回到家里。

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2)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

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

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

问是怎么回事。

(3)“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

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4)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

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5)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6)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

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7)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

”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

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

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8)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9)“老师,请您帮个忙。

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

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

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10)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

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

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

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

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11)“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

”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选自《爱的教育》,略有改动)13.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

(4分)(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14.烧炭工来到学校时作者刻意描述了他的外貌“全身黑乎乎、个子矮小”,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15.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项()(3分)A.本文主要讲了烧炭工的儿子被绅士的儿子(诺比斯)羞辱了,烧炭工向绅士讨回公道的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