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瑞亭下气汤解读
赤丹参 15 克、软柴胡 9 克、焦山扼 3~5 克
29.胃脘痛(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炒白术 9 克易甘草,加广郁金 9 克、延胡索 9 克、
乌贼骨 12 克、炒干姜 3 克、白蔻仁 6 克、三七粉 3 克,(分冲)......。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化裁方
炒桃仁
9~15 克ຫໍສະໝຸດ 23.妊娠呕恶,食纳不开者:以姜半夏 6~9 克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堕胎之弊),
和胃降冲,顺气以开胃。
基础方 化裁方
粉甘草 6克
法半夏 9克
姜半夏
云茯苓 9克
炒杏仁 9克
广橘红 9克
炒杭芍 12 克
制首乌 20 克
粉丹皮 9克
6~9 克
化裁方
猪苓皮 9~12 克或
茯苓皮 9~15 克
风湿或 建泽泻 9 类风湿 克
土茯苓 15~30
3.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 9~12 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
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此各病之主方也。据各病之兼症,而加减相应之药。如心悸而下寒较重者,另当以上 肉桂 3 克易首乌,以补骨脂 9 克易白茅根<?>。肾寒而膀胱热涩者,另当以建泽泻 9 克易甘 草,仍用首乌.以北沙参 30 克易干姜.加焦山桅 3 克......。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化裁方
生地炭
9~12 克
9.血瘀头痛,经络瘀阻,肢体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经涩少者:以老川芍 6~9 克易丹皮,
通经活络以怯瘀。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化裁方
黄岑炭
9~12 克
6.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 6~9 克易杭芍,
暖肝以助升发。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化裁方
大熟地
9~12 克
13.肺逆咳嗽者:以广陈皮 9~15 克易橘红,顺气以止咳。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化裁方
广陈皮
9~15 克
14.胆胃气滞,胸胁痛疼者(如胆囊炎、胆结石):以炒枳壳 9 克易橘红,破滞宽胸以止痛。
加广郁金 9 克、延胡索 9 克、川楝子 6 克、广木香 4 克、白蔻仁 6 克。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剂
化裁方
全瓜蒌 炒 枳 9克 壳9克
加 广郁金 9 克、延胡索 9 克、川楝子 6 克、广木香 4 克、白蔻仁 6 克。
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方药
1
2
3
4
5
6
7
8
原方为 甘 草 6 半 夏 9 茯 苓 9 杏 仁 9 橘 皮 6 芍 药 6 五味子 贝 母 6
克
克
克
克
克
克
6克
克
化裁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
28.肝胃病(如慢性肝炎):加广郁金 12 克、延胡索 12 克、半枝莲 12 克、白花蛇舌草 l2
克、缩砂仁 9 克、赤丹参 15 克、软柴胡 9 克、焦山扼 3~5 克。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剂
化裁方
加 广郁金 12 克、延胡索 12 克、半枝莲 12 克、白花蛇舌草 l2 克、缩砂仁 9 克、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化裁方
炒枳 壳9克
15.胸胁气滞益重者:以炒枳实 9 克易橘红,破气开滞以止痛,兼利大肠。更重更痛者,以
炒青皮 6~9 克,或鹅枳实 6 克易橘红。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参 20 克、白蔻仁 6 克、炙五味 4~6 克。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剂
化裁方
广陈皮
12 克
加
前胡 12 克、川贝母 9 克、炙冬花 12 克、北沙参 20 克、白蔻仁 6 克、炙五味 4~6 克
27.胆胃病(如胆胃气痛、胆囊炎及胆结石〕:以炒枳壳 9 克易橘红,以全瓜蒌 9 克易杏仁,
化裁方 建泽泻 9
猪苓片
克
9~12 克
2.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 9~15 克,或猪苓皮 9~12 克易茯苓。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
以土茯苓 15~30 克易茯苓,建泽泻 9 克易甘草。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化裁方
(1)炒枳壳 9 克(2)炒青皮 6~
9 克(3)鹅枳实 6 克
16.肝郁胁痛者(如急慢性肝炎):以佛手片 6~9 克易橘红,疏肝理气以止痛。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二、各种病症加减:
1.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 9~12 克易茯苓,建泽泻 9 克易甘草。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粉丹皮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3)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
以扶正抑邪。(4)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5)杭芍药、丹皮、首乌,
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
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水火相济),诸脏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
化裁方
老川芍
6~9 克
10.月经量多.色淡神疲者:以全当归 9~12 克易首乌,温经补血以调经。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粉丹皮 9克
化裁方
当归 9~
12 克
11.脾肾虚寒,纳差腰痛,关寸脉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肾炎):以上肉桂 3~5
2.化裁方:为粉甘草 6 克、法半夏 9 克、、云茯苓 9 克、炒杏仁 9 克、炒杭芍 12 克、广橘
红 9 克、制首乌 20 克、粉丹皮 9 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
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3.药性功用:(1)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2)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 9 克剂
化裁方 炒白术
9克
加 广郁金 9 克、延胡索 9 克、乌贼骨 12 克、炒干姜 3 克、白蔻仁 6 克、三七
粉3克
此主方之随证随病化裁也,总而谓之“舟”。凭脉察舌,据症据病,于主方 内加入主治某症某病之品,而组成治疗各个具体病症之方,且据各症各病之兼症, 加减所需之味,灵活化裁,而治诸内伤杂病。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摘录于麻瑞亭《麻瑞亭治验集》
一、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1.原方为:甘草 6 克、半夏 9 克、茯苓 9 克、杏仁 9 克(泡,去皮尖)、芍药 6 克、橘皮 6
克、 五味子 6 克、贝母 6 克,(去心)。
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
基础方 粉甘草 法半夏 云茯苓 炒杏仁 广橘红 炒杭芍 制首乌
6克
9克
9克
9克
9克
12 克 20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