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中测试高中试题试卷科目:年级:考点:监考老师:日期:苏教版必修四专题三测试20XX/20XX/16班级姓名学号一·夯实基础1·按原文填空。
(1),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2),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3)别有幽愁暗恨生,。
,铁骑突出刀枪鸣。
(4)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5)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6)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7)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
(8)庄生晓梦迷蝴蝶,。
,蓝田日暖玉生烟。
(9)寻寻觅觅,,。
(10),。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此第一境也。
“。
”此第二境也。
“。
”此第三境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风格豪迈飘逸,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B、王勃,字子安,初唐诗人,他与杨炯、卢照邻、王维被人称为初唐四杰。
C、柳永,(?-约120XX3), 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 后改名永, 字耆卿, 排行第七, 世称柳七、柳屯田.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了很多慢词,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 语言通俗, 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很广,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D、李清照(120XX4-约1151),宋代女词人。
字漱玉,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写闺怨、离愁词风侧重于清新明丽;南渡后抒浓愁、哀情,词风哀婉凄凉。
4·下列各句加点的词句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B·刚退休不久的老王常对老伴抱怨:“你看我才退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此时无声胜有声.......啊!读下面的诗,完成5—6题。
[99年高考全国卷]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6.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理解与鉴赏(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7·解释划线词语初歇绪那堪纵8·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请选出两个意象来分析它们的特点?9·“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用什么写法写出什么情状?这种写法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可用《琵琶行》中的哪句诗来概括?10·清人刘熙载《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
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
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
(二)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潦倒新停浊酒杯。
11·有人认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无边”“不尽”有些多余,请你结合诗歌的意境,谈谈你的看法。
12·诗的后半部分重在抒情。
前人曾评论第三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请说说你对这一联诗句含义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盖夫秋之为状.也状:情状。
B.烟霏.云敛霏:很盛的样子。
C.丰草绿缛.而争茂缛:繁茂。
D.物既老而悲伤悲伤..:伤心。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悚然而听之.②乃其一气之.余烈B.①此秋声也.②故其为声也.C.①其.色惨淡②其.气栗冽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②夷则为.七月之律15.请找出作者对秋声直接评价的语句。
○1○216.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1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秋状”的?请选择其一进行描绘。
18.作者为何要极力渲染秋的萧条呢?(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
(8分)秋思(张籍)秋夜曲(张仲素)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丁丁漏①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漏:计时用的漏壸。
19·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诗写了生活中的哪个“寻常”细节?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分)20·两首七言绝句均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试比较两诗不同之处。
(6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晏几道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2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22·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9题。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阙《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记忆的源头,也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
已经很难确认《诗经》诞生的确切年代了,至于究竟是哪一个不平凡的喉咙,最先吟出中国诗歌第一行嘹亮的音符,更是无从查考。
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绽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②与诗人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
诗,使灰黯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的不可能最终成为可能。
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
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
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尘烟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维王勃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一点。
惟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
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
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的共同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③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
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
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④在隔过了久远的时间之后,我们再去读它们,已不再是普通的阅读,这些诗的年龄与生命力,使我们升起由衷的敬畏感。
如同啜饮一樽古酒,每一滴不曾挥发的汁液,都是与时间抗争的结果,令我们不能不感到激动,不能不肃然起敬。
这种“先入为主”的敬意,在阅读同代人的诗作时,是不常有的。
⑤其实,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
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之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感受。
按说,诗也一样。
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加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任何新鲜的刺激了吧,这似乎应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比如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比如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比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些诗中的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
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当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读诗,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
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
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
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23.(1)第1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
(2)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是因为。
24.如何理解“暗黄的纸页见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25.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
(2)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26.在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27.请结合全文,谈谈“在诗歌的低潮时期”,作者“从未对诗失去信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