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二首》
《卖炭翁》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 品味精彩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3. 深情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精彩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诗圣杜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这节课我们再走近一位诗人,他就是白居易,大家知道人们称他为什么吗?(诗魔)白居易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
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后人便以“诗魔”称之。
今天,我们就一睹诗魔的风采,学习《卖炭翁》。
(一)明确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 品味精彩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3. 深情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学生回忆白居易的基本情况,教师及时补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2.读准字音
鬓(bìn)辗(niǎn)辙(zhé)敕(chì)麾(huī)
了解背景
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
二、诵读诗文,整体感知。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节奏等。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指导朗读。
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
4.学生先互相练读、评读,挑选优秀小组展示朗读。
(二)结合小注疏通文意,理解诗歌内容。
1.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结合小注疏通文意,勾画疑难点。
2.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3.全班交流疑难点。
4.教师质疑重点文言字词。
薪:木柴。
辗:通“碾”,轧。
敕:皇帝的命令。
叱:吆喝。
直:通“值”,价钱。
5.用现代汉语疏通文意,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入手概括)
【交流点拨】
地点——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烧炭—运炭—抢炭)
三、品味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1.读完全诗,卖炭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反复品读文中的相关细节,并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形象。
【交流点拨】“苦”。
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
具体词句:
烧炭艰苦——“满面……十指黑”(外貌);
运炭困苦——“衣正单”、“一尺雪”、“晓驾”、“碾冰辙”、“牛困人饥”、“泥中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心理描写:艰难无奈)“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在泥中歇息。
烧炭难,运炭也难。
被抢悲苦——“惜不得”(心理)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只能忍气吞声,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
2.人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烧炭再苦、运炭再困苦老翁都能忍受,因为炭能换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是,是谁让老翁的梦想破灭?(宫使)用一个字概括宫使的形象,并进行具体分析。
【交流点拨】“霸”。
具体词句:
横冲直撞、趾高气扬——黄衣、白衫、翩翩(外表)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把、称、回、叱、敕、牵、系(行为)
交易不公(炭直)——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
3.请发挥想象,演绎一下宫使抢炭的情节,看哪个小组表演得最贴近诗歌的描写。
小结: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本质。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对于卖炭翁和宫使,诗人分别是怎样的情感?请找出饱含情感的语句品读。
【交流点拨】
1.老翁:可怜、同情。
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衣衫单薄不能暖身,却希望炭能卖个好价而期待着天寒。
明知挨冻却甘愿受苦,看出他的生活是多么窘迫!这反映出社会给劳动人民生活带来
的重压。
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苦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
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
作者的爱憎也在此句中分明体现。
2. 宫使:“恨”。
一系列动词描写:把、称、回、叱、敕、牵、系,交易不公(炭直)——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
3.有感情诵读:读出老翁的无可奈何、悲愤辛酸,读出诗人的同情、悲愤。
五、拓展延伸,探究主旨。
1.本文仅仅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吗?仅仅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本质吗?
请阅读以下资料,与小组同学分享你的感悟。
出示背景资料: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实为掠夺的一般。
那么,卖炭翁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
《顺宗实录》卷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
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交流点拨】
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
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2.课堂小结: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辛劳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读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鱼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
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
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
这就是白居易为我们揭示的统治阶级掠夺人民的罪恶行径,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
六、布置作业
1. 展开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
那么,当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卖炭翁在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老翁苦怜
宫使霸恨
深切同情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