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文化》复习用大纲第一讲北京概况教学内容:一、地理形胜1.苦海幽州水,八臂哪吒城2.“燕山运动”3.北京湾二、生态与环境1.北京的山与水2.北京的自然保护区3.北京的物产三、经济与建设1.GDP与第三产业2.北京的建设四、市政与交通1.北京市行政区属2.北京市交通教学重点:北京的经济、市政。
教学难点: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势特征对北京的生态、环境、物产等的影响。
教学要求:1、知道北京的位置、气候、人口、民族、语言。
2、了解北京的生态、环境、科技文化、对外交流。
3、理解北京的经济、建设、市政、交通。
第二讲从周口店的古人类到五朝帝都教学内容:一、掀开北京历史第一页的先民们1.周口店的古人类2.王府井的古人类文化遗址3.新石器时代的三座遗址二、北京湾里诞生的早期国家和城市1.古帝传说与早期的青铜文化2.燕国和蓟国3.西周燕国都城——董家林古城址4.燕都蓟城三、屏障中原的军事重镇1.蓟城——中原的北方门户2.中原王朝对北方民族的经略3.安史之乱4.藩镇割据与幽云十六州的割让5.从蓟城到幽州城四、迈上五朝帝都的丹墀1.辽朝的陪都——南京(燕京)2.金朝的中都3.元朝的大都4.明朝的北京5.清朝的京师6.五朝都城的变迁教学重点:1、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山顶洞人”和新时期时代的“东胡林人”、“上宅文化”、“雪山文化”遗址。
2、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历史与文化,以及西周燕国的始封都城——董家林古城址和燕都蓟城的兴废。
3、秦、汉、魏、晋、隋、唐历代政权对北京地区的治理,以及十六国北朝8个少数民族政权对北京地区的控制。
其中352年至357年前燕定都蓟城、755年至763年爆发的安史之乱、936年石敬塘割让幽云十六州等,是这个时期发生的具有较大影响的事件。
4、辽、金、元、明、清政权对北京地区的治理,以及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对全国政局的影响。
其中938年辽改幽州为南京,升为陪都;959年、979年和986年中原政权三次进攻南京;1153年完颜亮迁都;1271年忽必烈迁都;1267年至1293年大都城的兴建;1421年永乐迁都;1449年土木堡之变及京师保卫战;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灭明及清军入关;1813年天理教起义等,是这个时期发生的具有较大影响的事件。
教学难点:1、北京地区远古文化的四个特点:(1)北京地区是原始人类的聚居地,包含有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期的各个发展阶段,内容丰富、完整,基本反映的原始社会历史的全貌。
(2)周口店龙骨山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特别是“北京人”的发现,使北京成为了我国远古祖先的故乡,也成为了世界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3)北京地区的先民从开始居住天然洞穴到逐渐向近山平原迁居,活动范围大体是自西向东扩展,创造了燕山以南地区具有独特风格的远古历史文化。
(4)北京地区北接塞外、南连中原,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可见,其远古历史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中原和内蒙古、东北地区远古文化有密切联系,且相互影响的。
2、“古燕国”与西周分封燕国的区分。
3、“子之之乱”及其影响。
4、燕昭王“励精图治”及战国时期燕国的鼎盛。
5、董家林古城址和燕都蓟城的考古学研究。
6、中原政权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北京地区设置的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划和机构。
7、“安史之乱”及其影响。
8、幽云十六州的割让对北京历史发展的影响。
9、蓟城(幽州城)的考古学研究。
10、中央及地方政权在北京地区设置的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划和机构。
11、中原政权三次进攻南京过程及其后果。
12、完颜亮、忽必烈、永乐三次迁都的原因以及对北京历史发展的影响。
13、辽、金、元、明、清各朝的民族政策及民族融合。
14、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历史背景与主观条件。
教学要求:1、从整体上了解北京地区旧石器、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时期的古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北京地区远古文化的四个特点。
2、从整体上了解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北京地区早期出现的国家和城市的情况,其中应重点了解西周以来燕国的历史与文化。
3、从整体上了解秦汉至五代时期北京地区历史发展的概貌。
从秦到五代,北京地区历史发展的总体是围绕着中原王朝经略北方少数民族及中央政权与地方割据势力较量两个主题展开的,这是理解和把握这一时期北京历史发展脉络的关键。
其中秦汉时期,北京是中原统一封建国家抵御游牧族内侵的军事防守重地,又是中央政府管理塞北少数民族的中心城市;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北京处于分裂割据势力的控制之下,这里常常是北方封建割据势力的盘踞中心,又往往是游牧民族南下的政治、军事基地;隋代与唐代前期,中国又归于封建大一统,北京成为显赫一时的军事重镇。
它既是军事远征的前进基地,又是封建王朝控制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要地;唐代后期和五代前期,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和藩镇割据的形成,北京又成为藩镇割据势力的中心。
4、从整体上了解辽、金、元、明及清中期以前北京地区历史发展的概况。
辽至清五朝统治时期是北京历史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其间辽改幽州为南京(燕京),升为陪都;金完颜亮迁国都于燕京,改称中都,使北京开始从以前的地方政治军事重镇向全国政治中心过渡。
元、明、清三个统一王朝建立初期,又都选择北京作为国都,标志着北京最终取代了长安、洛阳等古都的地位,上升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因此,可以说辽至清五朝北京的历史就是一条走向国都的历史。
第三讲近现代的百年嬗变和古都的新生教学内容:一、晚清的北京(1840-1911)1、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北京2、六十年代到甲午战争前北京政局的变化3、维新变法运动在北京4、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5、辛亥革命时期的北京6、晚清北京的社会经济文化二、民国时期的北京(1912-1949)1、北洋军阀在北京的统治和北京人民的反抗斗争2、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3、北洋军阀政权的覆灭4、华北重镇北平特别市建置沿革5、沦陷时期的北平6、北京的新生7、民国北京的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教学重点:本讲重点内容为外国军事力量三次进入和占领北京,使北京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化城市;以及人民大众为反抗中外反动势力而爆发的一系列爱国的民族、民主运动。
其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895年至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1900年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912年宣统退位及北洋军阀政府建立;1916年袁世凯称帝;1917年张勋复辟;1919年五四运动;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等,是这个时期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教学难点:1、中外政权在北京地区设置的半殖民地、殖民地化性质的行政区划和机构。
2、代表着各派政治势力的政权频繁更替。
3、外国军事力量三次侵占北京的过程及其后果。
4、五四运动及其意义。
5、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评价。
教学要求:从整体上了解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期间北京地区历史发展的概况。
在这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北京走过了一条由封建帝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统治中心,继而又一度降为北方的政治、军事中心的历程。
同时,各阶层民众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发动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穿过黎明前的黑暗,古老的北京终于迎来的新曙光。
第四讲流传于记忆中的伟大都城的标志——城墙与城门教学内容:一、努力接近城市变迁的历史真实——北京城门与城墙的变迁1、北京城墙与城门的修建历史2、城墙与城门的拆除二、解读城门1、城楼——城门的标志2、瓮城——中国城池的专利3、箭楼——防御最前沿4、闸楼——带闸门的迷你箭楼5、角楼三、古都城门1、内城城门2、外城城门3、水关门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外力给城池留下的四个“伤口”4、皇城城门5、宫城城门教学重点:本讲重点内容为明清北京内城、外城、皇城和宫城(紫禁城)的城墙与城门。
其中,重点又是北京的内城城墙与城门。
这部分城墙与城门北京老百姓最熟悉,历史文化最厚重,从元大都城墙与城门的文化继承一直到现在,内容十分丰富。
另一重点是宫城的城墙与城门,历史文化也十分厚重。
教学难点:本讲难点是四部分城墙与城门的关系,因为关系不清除,常常混淆。
明清北京城墙总体格局是宫城在正中,处在城市的核心地位,然后皇城套宫城,内城套皇城。
只是因为外城未按规划修完,仅在内城南面有外城。
了解这个特点,就比较好了解四部分城墙与城门的特点。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就四部分城墙与城门有什么区别进行对比,掌握其特点。
教学要求:通过本专题讲座,要求从总体上了解北京古代的城墙与城门,特别是明清北京城墙与城门,包括城墙与城门的文化内涵与遗存。
第五讲构筑北京城的脉络——北京的胡同教学内容:一、闲话胡同1.关于“胡同”的解释2.北京胡同概况二、北京胡同的名称1.胡同的起名2.胡同名称的分类三、胡同的发展教学重点:北京胡同名称的分类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北京胡同名称变化背后所隐含的文化背景。
教学要求:胡同是构筑北京城的基本单元,在北京历史发展进程中,胡同不仅是百姓的交通途径,而且深深地融入了京师文化的精髓。
胡同这个代表京师文化的建筑不仅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与人文历史相融,成为北京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整体。
基于这样的目的,了解北京胡同的建筑格局与命名特征,对于认识北京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本讲需要掌握的重点。
第六讲用砖木构写的史书——北京四合院教学内容:一、中国的住宅及四合院概说二、北京四合院的形成和发展1.产生北京四合院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2.明清对胡同街景的管理3.北京四合院的分布情况三、组成北京四合院的单体建筑1.大门2.影壁3.屏门4.垂花门5.廊6.倒座房7.厅房8.正房9.耳房10.厢房11.后罩房12.群房13.园林建筑14.围墙及更道四、北京四合院的类型1.组合的规律2.北京四合院的类型五、北京四合院的绿化六、北京四合院住宅的使用1.各房间的使用分配原则2.庭院的使用——多功能室外起居室3.各种生活设施七、寻找日益稀缺的四合院教学重点: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格局。
教学难点: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
教学要求:同胡同一样,四合院也是构筑北京城的基本单元,在北京历史发展进程中,四合院不仅是百姓的居住空间,而且深深地融入了京师文化的精髓。
四合院这个代表京师文化的建筑不仅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与人文历史相融,成为北京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整体。
基于这样的目的,了解北京四合院的基本结构、大门形制、文化特征,对于认识北京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本讲需要掌握的重点。
第七讲北京的商业文化和老字号的辉煌教学内容:一、北京的商业文化1.北京的商业与儒学2.北京的商业与民俗二、传世字号——民生1.鹤年堂——以悬壶济世的哲学穿梭于时光隧道2.同仁堂——300多年不停播的国药“连续剧”3.王麻子——亲切的“大黑笨剪子”何日旧梦醒转4.四联美发——以南派风格改变北京人的头脸5.中国照相馆——在经典标准照里定格传世风采6.盛锡福——“戴着”传统的骄傲走向现代市场7.瑞蚨祥——“穿”起百余年的时尚记忆8.内联升——“踏”着雍容步伐一路走来三、传世字号——餐饮1.东来顺——以久涮不老的羊肉开大众火锅先河2.全聚德——明堂亮灶京师美撰莫妙于鸭3.便宜坊——一炉热气焖出老字号近600年兴衰史4.烤肉宛——300年火焰点燃京城“武吃”豪情5.稻香村——南味糕点铺沉寂多时后再度飘香6.茶汤李——让一份亲切滋味萦绕在“老北京”心头7.爆肚冯——过水羊肚爆出京城特有滋味8.小肠陈——一锅老汤年年飘香绵绵悠长9.王致和——从豆腐起家“臭”成百姓心头奇香10.张一元——是喝茶而非品茶的京城茶道教学重点:北京的商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