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地方与中央矛盾
(3)赋税制度混乱
——阶级矛盾尖锐
(4)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民族矛盾
3、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1)土地抛荒现象严重 ——所以要实行均田制 (2)宗主督护制 ——所以要实行三长制 (3)赋税制度混乱 ——所以要实行整顿吏治 (4)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所以要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二)中后期
4、迁都洛阳 (1)迁都洛阳的原因: (2)迁都洛阳的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 黄河流域的控制。
(二)中后期
4、迁都洛阳 (3)迁都洛阳的意义 A、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 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4、迁都洛阳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西晋灭亡后,少数民族贵族为了各自 的利益,连年混战,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杂 与民族融合 居相处中加快了各民族的交融。崛起于北
方的鲜卑族拓拔部,经过一系列的战争, 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独具慧眼,进行改 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融合。 导 言
匈 奴


鲜 卑 氐
东 汉
晋武帝 司马炎
1)改穿汉服 2)改用汉姓,“定姓族” 3)提倡与汉族通婚
鲜卑姓 拓跋
汉姓 元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陆 贺
独孤 刘 4)改说汉语 5)政治机构的设置、 管理名称、礼仪、典章等改行汉制
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 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改穿汉服 2)改用汉姓 3)提倡与汉族通婚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 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A、均田制 C、三长制 B、宗主督护制 D、整顿吏治
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减少变法的阻力
7、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8、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君主土地 私有制
地主土地 私有制 自耕农土 地私有制
二、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经济
(1)主观目的: (2)前提: (3)内容: (4)影响: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 北方经济 抑制了土地兼并, 恢复发展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促进了北方内迁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融 合. 对后代田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的是( )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 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
一、北魏统一北方——背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 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2)内容: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
(3)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 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3、整顿吏治——政治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 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 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二、改革的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一)前期 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二)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迁都洛阳---实行汉 制、移风易俗
二、改革的内容
(一)前期 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均田制——经济 1)背景: 东晋以来,连年战乱, 土地抛荒现象严重 2)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前提: 4)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 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 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混乱的赋税制度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 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 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 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 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 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 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 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嘎仙洞的发现
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颠之东麓,是一 天然石洞,洞内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 数千人,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曾派人来此祭祖,现在祝文仍镌刻于石壁 上。
嘎 仙洞 遗址
鲜卑拓跋部的南迁
汉魏以来,鲜卑 拓拔部逐渐南迁,过 着游牧生活。 公元315年鲜卑拓 拔部建立代国,后为 前秦苻坚所灭。北魏 建立后,鲜卑人受汉族 影响,学习农耕,逐步 定居下来。
一、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 分裂混乱(439年),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 条件。
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3、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
冯太后与孝文帝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 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 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 即位后, 由祖母 冯太后 主持开 北魏孝文帝 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 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 后。 北魏冯太后
嘎仙洞遗址
一、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 年分裂混乱(439年),为孝文帝改革创 造了条件。 (1)拓跋族的兴起与南迁 (2)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
(2)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
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族拓拔部
公元315年建立: 代国 386年拓拔珪改国号: 淝水之战后,魏 史称:北魏 都城: 平城(山西大同)
气候恶劣,交 通不便,生产 不能满足需要

地处黄河之 南,农业生 产发达
军事 文化
易受强敌“柔然”南利于控制中原,并 齐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威胁,不利于控 的“南齐” 制中原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4、迁都洛阳——政治

(1)迁都洛阳的原因: 经济上: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 不能满足京城的需求。 地理上:地处偏僻,北魏政府很难有 效地控制中原地区 军事上:北方少数民族柔然逐渐强大, 威胁北魏。 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文化上:汉族文化先进,鲜卑族文化 落后
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 上防止贪污现象。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 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 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 的是( ) A、整顿吏治 C、汉化政策 B、迁都 D、颁布均田令
永固陵石券门。
魏孝文帝五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 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 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正 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 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 十分敬佩和仰慕.
---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 深刻的。
均田制的局限性 A、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 然存在。(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 B、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C、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
北魏政权 北 魏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 的 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 宗主 行 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 政 体 农民 制
2、三长制——政治
(1)原因:
统一北方:439年拓跋焘
一、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 年分裂混乱(439年),为孝文帝改革创 造了条件。 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汉族经济文化相对先进, 鲜卑族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3、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1)土地抛荒现象严重
(2)宗主督护制——
北魏政权 北 宗主督护制 魏 北魏政府任命地方豪强为宗主来 的 管理当地事务,可以继承和内部转让, 宗主 权力很大。 行 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 政 体 农民 制
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 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 方。政府由于无力 消灭豪强势力,被 迫承认其合法性, 地方的赋税、徭役 也由他们代管、征 收。他们往往隐瞒 户籍,借机逃避赋 税。
五胡乱中原 (羌、氐、羯、匈奴、鲜卑) 北 魏
十 六 国 名 称 简称 一 两赵 三秦 四燕 五凉 国 名 成汉、夏(匈奴) 前赵、后赵 刘 宋 前秦、后秦、西秦 前燕、后燕、西燕、南燕 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凉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 方
东 汉
南 方
魏 蜀 吴
十六国
北魏 宋齐梁陈
西晋
东晋
隋 朝
这是一个华丽的、生机丛起的时代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 年分裂混乱(439年),为孝文帝改革创 造了条件。 (1)拓跋族的兴起与南迁
4)改说汉语
5)改行汉制
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 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三、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 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 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北魏社会的发展,出现魏、晋以来空前的 繁荣景象) (2)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顺应时代潮流,促进各民族的交流 与融合,促进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为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