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


4.改革人物和时间: 孝文帝拓跋宏, (471—499)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改革措施:
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孝文帝改革的3个方面措施
1.学习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实行官吏俸禄制 经济制度:颁布均田令
2.迁都洛阳
这幅图反映的是哪一项措施?由 平城 迁到 洛阳 。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他乡 不似故乡亲”、“月是故乡明”、“故土难离”等思想观 念。
议一议
迁都既然遭至很多大臣的强烈反对,孝文 帝为什么还要迁都洛阳?洛阳地处何处?
洛阳地处中原。迁都是为了更好地吸 收汉族先进文化,推进汉化政策,化解危 机,巩固统治。
想一想:洛阳曾为哪些王朝的都城? 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
3.学习汉族 文化风俗
右边和下边 两则材料反映孝 文帝改革中的哪 一措施?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 阅读教材93—94(小字)的内容。 1.我国民族分布呈现什么特点?为什么呈现这一 特点?(联系汉族的起源和发展) 2.“五湖内迁”中的“五湖”指的是哪五个少数 民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个?为什么内迁? (联系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3.386年,( )复国建魏,史称( ),定都( ) 4.439年,( )统一北方,北朝开始。
少 数 民 族 内 迁
Hale Waihona Puke 出现 了民 族大 融合 趋势
孝 文 帝 改 革
学 汉制
迁都 洛阳
学 汉族文 化风俗
促 进 了 民 族 大 融 合
改革作用
改 革 背 景
改 革 措 施
1.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建立北魏政权 的( B ) A.匈奴 B.鲜卑 C.羯 D.羌 2.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涉及的是( D ) A.制度 B.迁都 C.文化 D.奖励军功 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下列关于两次改革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C.改革都取得了成功 D.改革都一帆风顺
北魏帝王出御图的帝王和大臣们均穿着长袍宽袖, 为汉族服装,反映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的情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 融合的过程。 2.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3.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哪些社会状况可以看出民族融合在加快? (汉族人民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什么?) 孝文帝改革后,更多的少数民族改变 游牧生活方式,学习汉族先进农业生产技 术,从事农耕,成为农业定居居民;汉族 人民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不少畜牧业生 产经验和加工技术。 汉族和少数民族彼此影响,出现了胡 人汉服,汉人胡食的时尚潮流。
鲜 卑 姓 改 为 汉 姓
鲜 卑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姓 汉
元 长孙



贺赖 独孤
贺 刘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 ……帝曰:“夫名不正, 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 北语 ,一从 正音 。其 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 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除了材料中的改汉姓和说汉语以 外,你还能列举那些具体内容? 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完善学校教育 制度,学习汉族文化;用汉字等
材料中的“北语”指的是什么? “正音”又是指的是什么?
鲜卑语 汉语
汉服俑
胡服俑
北方民族融合前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服装上有很大差异
北魏帝王出御图(今河南巩义市石窟寺里的浮雕临摹图)

• •
族名 匈奴
所建立的政权
前赵、北凉、夏
鲜卑
前燕、后燕、西秦 南凉、南燕
羯jie
后赵
氐di
前秦、后凉

后秦
北朝政权更迭表
(534~550年) (550~577年)
东魏 北魏
(439~534年)
北齐 北周
(557~581年)
西魏
(535~557年)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
阅读教材94—96(小字)的内容。 1.改革背景: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 合的趋势 鲜卑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 2.改革原因: 民,激化了社会矛盾,北魏政权 面临着危机 3.改革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北魏政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