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主要参考书⏹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邹泓等(译)(美):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一讲发展心理学及其研究策略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二、发展学家追寻的目标三、个体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四、发展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五、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策略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大家在修这门课程时,想到了些什么?对这门课程是否作过某些设想?⏹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个体毕生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什么是“发展”:个体从受孕到死亡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系统变化——有序的、模式化的和相对持久的☐连续性——个体自身保持跨时间的稳定性⏹发展的原因☐成熟——个体按照遗传基因中预先设定的生物程序的发展。
☐学习发展学家追寻的目标(研究任务)⏹描述(常态的发展和特殊的发展)⏹解释(为什么按照典型的方式发展,为什么人们如此不同)⏹预测和控制(使发展最优化)个体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遗传vs 环境(先天/后天)⏹主动vs 被动(内因/外因)⏹连续性vs 阶段性发展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1.早期的儿童观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古代的“儿童非人观”——儿童没有任何权利,他们的生命都不被当一回事;公元后几个世纪,孩子被视为家庭财产☐古代的“儿童小大人观”——儿童和成人穿着一样的衣服,一起去商店和地里等等,在定罪量刑上,除极小的小孩外,其他孩子与成人无差别公元17世纪的儿童哲学观☐霍布斯(Hobbes)的原罪说,认为儿童生来就有不良习性,应该教他们改变其天生的自私自利,把他们引向能被社会接纳的方向☐卢梭(Rousseau)的性本善说,认为婴儿天生就有区分对与错的直觉,但是社会的要求和约束却常加以误导☐洛克(Locke)的白板说,认为婴儿的心灵是一块白板,他们所有的知识、能力、行为和动机都来自后天的经验⏹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教育家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教育思想推动了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婴儿传记法的使用(儿童成为系统研究的被试)⏹达尔文(Darwin)的《一个婴儿的传略》☐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著作《儿童心理》(1882)3.儿童心理学的演变过程☐1882☐1882——一次世界大战(观察和实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复演说影响减小,测验的演变、新行为主义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生命全程)(二)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霍尔将研究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荣格:前后半生的分期,中年危机,老年心理;埃里克森:对年龄阶段划分的拓展)☐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何林渥斯的《发展心理学概论》(1930)和古迪纳夫的《发展心理学》(1935)⏹开展成人期的研究:中年记忆、成人思维发展(辩证运算)、成人智力发展趋势、成人道德发展、成人自我概念(三)我国目前发展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摄取选择中国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策略⏹主要的研究方法☐自我报告法(访谈、问卷、临床法)☐观察法(自然观察、结构观察)☐个案研究法: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收集单个个体发展特点资料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的优缺点⏹访谈法: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对方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问卷法: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临床法: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对上一个问题的反应相应地提出下一个问题的访谈式的研究方法(2+2=5)。
⏹自然观察法:指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考察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结构观察法(实验室观察法):指通过人为地改变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有目的地引起被研究者的某些心理现象或行为,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对他们进行观察,收集有关研究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人种志研究法:研究者与某个文化或亚文化群体的成员住在一起,对之进行广泛的观察和记录,以便了解其独特的价值观、传统和社会化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式观察,大量、持久地自然观察☐心理生理法:通过一种测量生理反应和行为之间关系的技术,来探索个体感觉、认知和情感反应的生理基础的一种研究方法。
⏹相关设计与实验设计☐相关设计:用来表明变量之间相关强度的一种研究设计;尽管这些变量之间系统相关,但不一定有因果联系(对被试的环境不做人为建构或操纵,试图弄清生活经历中的变化是否与人的行为或发展模式中的差异存在相关)。
⏹相关系数:一种数值指标,取值在-1.00~1.00之间,显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强度与相关的方向。
⏹举例1:A、理论:青少年从电视中学会了多东西,并倾向于模仿其中人物的行为;B、假设:儿童越频繁看电视中的暴力和攻击行为,就越越倾向于对自己的玩伴采取攻击行为;C、验证假设:对自然观察和访谈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支持了这一假设)⏹上述结果是否意味着暴露在电视暴力节目下的儿童将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尽管相关存在,这种关系的因果方向却不完全清楚。
存在两种可能的解释:1、攻击性较高的儿童更喜欢看暴力节目;2、看暴力电视和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尚未发现的第三个变量(例如,父母争吵导致了看暴力电视和攻击性行为,如果是这样,后两者之间即使没有因果关系,也可能存在相关关系)。
相关设计可以考察我们感兴趣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但不能真实表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个解决办法便是做实验。
☐实验设计:研究者在被试所处的环境中引发一些变化,然后测量这些变化对被试行为有何影响的设计(即,确定某种变化与被试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自变量:是某种环境条件,实验者通过对其进行修改或操纵以测量他们对被试行为的影响。
⏹因变量:是实验所要测量的被试的行为方面,并且已假定它们受自变量的控制。
对于上述看暴力电视可能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假设,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室实验加以验证。
把被试带进实验室进行不同的处理(自变量),记录下他们对不同处理的反应(因变量),这些反应和处理就是数据。
⏹看暴力电视和攻击性行为的因果关系实验☐被试:5-9岁两组儿童☐处理:一组观看暴力电视(铁面无私),另一组看非暴力电视片(小路上的愉快约会),均为3分钟☐反应:被试看电视后攻击性行为的水平(看后,被依次带进可观察隔壁玩摇柄游戏儿童的操作台上;告诉被试:隔壁儿童摇手柄可使台上白色灯泡发亮,按帮助键可使手柄更易于摇动,按伤害键会使手柄变热而伤及儿童。
随后的几分钟,主试离开房间,白灯亮20次,每个儿童都有20次机会帮助或者伤害另外那名儿童。
按下伤害按钮的次数为研究的因变量)☐结果:验证了前述假设随机分组的方法,可以使两组被试的实验前的状态保持同质。
实验室试验的缺点:与现实环境差别大,生态效度(研究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事件在自然环境中的真实状态)差。
☐解决实验设计的生态效度问题——现场试验⏹现场试验:在家、学校或操场等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实验(做一个在自然条件下的与实验设计相似的实验,寻找证明实验设计结论的相似证据)。
⏹举例:检验假设“严重暴露于媒体暴力之下的观众将变得更具攻击性”☐被试:根据基线水平,将少年犯分为攻击性水平较高的两组和较低的两组;☐过程:每组住在一个小屋里,每晚每种水平小组分别观看暴力片和中性片(持续一周),并在午餐时间和看完电影后记录两次房间内的身体和语言攻击;在该周以后再观察一周,但不放电影。
比较放电影后的情况和实验开始时的基线情况。
☐结果:①观看暴力片的两组被试身体攻击行为明显增多;②暴力片主要使本身攻击性较强的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增多;③暴力片使原本攻击性强的男孩的语言攻击性增强,且发生持续影响。
☐自然实验(或准实验):研究者假设一些自然发生的事件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并对其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测量。
(许多问题因道德伦理不能用实验法研究,如社会剥夺——锁在小屋里)⏹举例:对0-2岁生活在收容所里、与照料者很少沟通的孩子进行观察,将其智力发展水平与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的智力水平相比较,获得早期社会剥夺对儿童智力影响方面的信息。
自变量——被试经历的事件,因变量——对智力的测量结果。
自然实验的研究者不去控制自变量,也没有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的处理中,仅仅是观察和记录事件的明显结果。
因此,其结果只说明了一种可能性,例如,社会剥夺可能影响智力发展,但不能排除体弱、缺乏营养等因素影响的可能。
☐横断研究设计:指的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教育程度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的研究设计。
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段被试的差异,研究者常常可以鉴别出发展的某些方面是否有与年龄相关的变化。
⏹例:Brian Coates & Willard Hartup 设计的典型实验——探讨的问题是在学习成人的新动作方面,为什么小学1、2年级的儿童比学前儿童表现更好⏹研究假设:年龄大些的儿童会本能地用语言描述示范动作,而年幼儿童不会⏹研究被试:4~5岁组儿童和7~8岁组儿童⏹实验分组:被动观察情境和诱导语言情境⏹研究结果⏹横断研究的优点☐快捷便利地收集不同年龄段被试的数据,花费少,耗时少,能暗示发展的趋势⏹横断研究的缺点☐同辈效应:指的是群体中的一些年龄差异是由这个群体成长时的文化或历史差异造成,而不是真的由发展带来的变化☐不能提供个体发展的数据☐纵向研究设计(追踪研究设计)☐指的是在某一段时间内对同一被试群体进行反复的、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研究时间的跨度可以相对较短(如6~12个月),也可能非常长(贯穿个体的一生)。
研究者可以评估被试的各种特性的稳定性(连续性),也可以通过寻找共同特点从而确定常态的发展趋势和过程,对某些被试的长期追踪将有助于研究者弄清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例:Carolee Howes & Catherine Matheson关于1~2岁儿童装扮游戏的研究☐研究假设☐实验材料:采用分类图表来评价游戏中认知的复杂性☐研究过程:持续3年的观察,每间隔6个月重复观察一次☐研究结果⏹纵向研究的优点☐能提供个体发展方面的数据☐能揭示早期经历与后来发展结果之间的关系☐能揭示个体某些方面跨时间发展的稳定性及个体变化方式上的个体差异⏹纵向研究的缺点☐耗时多,耗资大☐练习效应:反复测试导致被试的反应不是自然反应,受练习的影响☐被试选择性耗损:研究过程中被试的非随机流失,会导致样本的非代表性问题☐跨代问题:在一个较长时间里环境所起的变化限制了纵向研究对被试所做结论的推广,因为研究在进行时代也在发展变化⏹聚合交叉研究设计(序列设计)☐指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被试并对其进行追踪研究,从而将横断设计和追踪设计的优点结合起来的一种研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