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学习重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学习难点: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知识链接:1.元杂剧常识:(1)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2)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
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
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
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
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
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
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
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3)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
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
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4)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
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
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5)科介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
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
(6)元曲中的“四大”: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2.《西厢记》和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
《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
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
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玉骢.()迍迍.()金钏.()靥.儿()揾.()挣揣.()谂.知()玉醅.()白泠泠.()罗帏.()青鸾.()2.整体把握这折戏可以分为四个场面,请你从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莺莺、张生、红娘、其他,莺莺唱词全体同学一起读读完后勾画出表达莺莺情感的重要词语。
2、整体把握崔莺莺的内心情感我们读到的曲词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内心独白,是她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
她流露出一些怎样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语概括。
3、看影片《长亭送别》片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第二课时学习要点:结合课文理解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曲词的优美,评价崔莺莺的爱情观。
泪光盈盈处的离愁别恨——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赏析下面几个片段回答问题[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
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比司马青衫更湿。
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
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1、崔莺莺在什么场合流泪?眼泪表达了崔莺莺怎样的情感?2、崔莺莺担忧什么?崔莺莺是一个怎样的女子?3、赏析[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的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4、拓展研究《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5、总结语言艺术:作者采用古典诗词情境交融的艺术手法,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提炼、融会生动的民间口语,加重文章的斑斓色彩,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这部作品辞藻纷呈,艳丽典雅。
形成自身华丽秀美的语言特色。
形成全剧“花间美人”艺术风格。
6、拓展练习: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假如来年春天仍在十里长亭:①张生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崔莺莺长亭相迎…②张生名落孙山,落魄而还,崔莺莺长亭相迎…③张生一去不返,杳无音信,崔莺莺长亭思盼…根据以上三种背景,分别仿写一曲[端正好]描绘崔莺莺的心境,不注重词曲格律。
强调情境交融的抒情意境。
《长亭送别》导学案答案课前预习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到【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惜别目送:【一煞】【收尾】第一课时1、剧情一: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车上坐的正是相国千金崔莺莺,面对满眼的秋色,想着即将远去的夫君,她不禁悲从中来。
(学生读第1-3支曲词)剧情二:车到长亭,她有多少的话要对张生说,可有母亲和普济寺的长老在场,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视线却一直被张生所牵。
(学生读第4-11支曲词)剧情三:母亲先行离开了,莺莺终于有了可以单独和张生在一起的短暂时间,她可以一吐衷肠了。
(学生读第12-17支曲词)剧情四:十里相送终有一别,望着张生渐渐远去的身影,莺莺心中的愁苦有谁能知呢?(学生读第18-19支曲词2、依依不舍相见恨晚离愁别恨郁闷怨恨第二课时1、泪一场合:送别路上情感:悲苦(泪中见悲)泪二场合:告别宴中情感:怨恨愤恨(泪中见恨)怨母亲恨世俗观念泪三场合:夫妻话别情感:忧愁泪四场合:马斯远别情感:悲愁(泪中见愁)2、担忧“停妻再娶”;担忧“金榜无名誓不归”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
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3、意象: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情感:离情难舍、怨恨手法:借景抒情夸张(松了金钏减了玉肌)4、明确: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6、点拨:想象要丰富,又应合理。
地点未变,时间已变,要注意春天景物与崔莺莺的心情一致,要做到情景交融。
1、碧云天,芳草地,东风醒,双燕衔泥。
晓来谁奏春归曲?却是百灵啼。
绿杨岸,香石径,红纸头,蜂蝶乱舞。
青山暗传马蹄扣,欲见却先羞。
2、东山绿,西山青,十里亭,一路相迎。
扬花有情点点飞,唤我张郎回。
3、长亭外,古道边,春山蹙,一帘雨幕。
乱红可曾迷君眼?莫做负心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