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城市空间结构专题

高中地理城市空间结构专题

微专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知识精析】一、城市功能区1.三类基本功能区的比较2(1)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地租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②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

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着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其他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方法技巧】“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二、城市功能区的布局与评价1.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1)主要是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如下:(3)城市工业区合理布置的原则。

①要有便利的交通,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区位进行布置;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接近生活居住区。

②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民区的污染:污染较重的工业尽可能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可能污染空气、水源的工业应当分别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

③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2.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

(1)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

(2)根据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

(3)注意高级住宅区和行政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高考例析】(2018新课标II卷)澳门丰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

下图示意澳门丰岛山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1~2题。

1.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澳门半岛的A.东北部 B.西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2.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A.狭窄 B.曲折 C.坡大 D.路面凹凸1.C 读图可知,图中几条道路都以海命名,说明其位于临海,结合图中几条道路的命名,可以发现半岛东南侧的海边马路部分路段距海较远,说明经过填海造陆这条滨海马路距海变远。

所以,澳门半岛东南地区填海造陆后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

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2.C 骑行自行车主要靠人力,地势起伏大的地区比较消耗体力。

根据材料,澳门老城区以低矮的丘陵为主,坡度较大,骑自行车消耗体力大,因此老城区少见自行车,故C项正确。

狭窄的地区骑自行车反而更加方便,A项错误;曲折的街道对骑乘自行车影响不大,B项错误;澳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路面凹凸不平的可能性小,D项错误。

【点睛】判断填海造陆主要方向的关键有两个。

第一,确定以“海”命名的道路距海远近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结合澳门半岛丘陵为主的地形,澳门半岛原始的丘陵地形,地势起伏较大,受其影响,街道的布局不规则;而新填海造陆的地形,地势平坦,街道布局比较规则,据此也可以判断出哪些地方填海造陆比较多。

【素养提升】一、选择题(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下图为2010~2016年我国某大城市功能用地的外部扩展与内部更替示意图。

结合材料并读图,完成1~2题。

1.2010~2016年该城市工业用地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①环境污染较重②土地价格较高③远离消费市场④基础设施落后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2.该城市十年间四类功能用地的变动表明,该城市A.功能用地以向城市中心集聚为主B.发展规模以向外扩展为主C.空间形态变化不大D.功能用地以均衡分布为主1.A 读图可知,工业用地的变化为:规模整体缩减,而且逐步转化为以外部扩展为主。

①②正是城市化过程中常见现象,A正确;城市中心临近消费市场,城市化早,基础设施完善,③④错。

2.B 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功能用地在变化,外部扩展可增加面积,2010-2016年间,该城市四类功能用地变动表明,该城市功能用地以向城市外围集聚为主,发展规模以向外扩展为主,空间形态变化大,所以B正确。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心用地日益紧张,城市不断向外围和郊区扩展,A错;从图中可知2010-2016年,城市用地中外部扩展和有内部更替变化频繁,波动较大,可见空间形态变化较大,C错;从图中可见功能用地面积差别较大,说明并不均衡,D错。

【点睛】该组题目以城市用地类型为考察对象,通过柱状分布图展示功能用地变迁,难度较大,准确分析图表并了解城市化发展一般进程是解题关键。

“读图读特殊”是地理学科顺利读图的关键,在该题目所示的柱状分布图中,工业用地的变化就属于特殊现象,要细读。

(广东省茂名市2018届高三5月五校联考)图为广州市中产阶层与中低收入者日常活动时间分配差异模式。

据此完成3~4题。

3.据图可知中低收入者A.日常活动规律性差 B.家务较中产阶级家庭多C.人际关系复杂 D.娱乐时间占比较低4.相对于中低收入者,中产阶层移动占用的时间较少的原因是A.活动空间较小 B.私家车拥有量大C.出行需求较少 D.其他活动时间占比大3.A 由图可知,中低收入者睡眠、家务、私事、娱乐、购物等活动无明显的工作日、休息日之分,生活节奏乱,规律性远低于中产阶级;从事家务时间较中产阶级家庭多;虽然私事多但不等同于人际关系复杂;娱乐时间占比较高。

据此分析选A。

4.B 相对于中低收入者,中产阶层出行需求较多,活动空间较大,但收入高,私家车拥有量大,移动占用的时间较少,选B。

(江西省上饶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建设“宜居城市”,城市规划先行。

图甲、图乙为同一城区道路网络(实线粗细表示道路主次等级)的两种规划方案。

图甲是专家们提倡的方案,图乙是不提倡的方案。

图丙是专家们提倡的合理的街区方案,该方案住宅临街分布,打破封闭的“大院式”小区。

据此完成5~7题。

5.与图乙比较,图甲方案的主要目的是A.拓宽主干道,缓解交通压力B.便于居民出行购物C.增加公共道路和路网密度D.提高土地利用率6.下列是图丙中街区方案的功能解读,不合理的是A.方块状街区有四个切角可以增加临街门店B.方块状街区有四个切角可以缓解交通拥堵C.方块状街区中间的天井可以通风散热D.方块状街区中间的天井方便人员疏散7.若某地城市建设按图甲道路网络和图丙的街区规划方案实施,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A.红绿灯路口增多,交通拥堵加剧B.临街店铺多,社区服务业较为发达C.增大了居住区的噪音干扰D.居住区楼下的车流增加,增加交通安全隐患5.C 与图乙比较,图甲方案,路网密集,但等次低,路口多,显然不是拓宽主干道;道路并非都指向商业区,故该设计虽然有利于行人通行,但不一定便于居民出行购物,故A、B错;由图可知,甲方案的路网密集,增加了公共道路和路网密度;但街区小,道路用地占比大,土地利用效率低。

据此分析选C。

6.A 切角位于路口,路口最易发生交通堵塞,切角拓展了空间,便于修建分行道,使人、车都分道行驶,可以防止或缓解交通拥堵,方块状街区中间的天井可以通风散热也方便人员疏散。

但方块状街区的切角不适宜都作为临街门店,会加大交通拥堵。

据此选A。

7.A 若某地城市建设按图甲道路网络和图丙的街区规划方案实施,道路用地占比大,红绿灯路口增多,交通拥堵减缓;临街店铺多,社区服务业较为发达;由于路网密度大,增大了居住区的噪音干扰;由于小区的临街开放性,居住区楼下的车流增加,增加交通安全隐患。

据此选A。

(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二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年)》中对北京城市的发展进行了定位。

读图,回答8~9题。

8.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限制了中心城区的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质量9.北京建立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目的是A.加快北京市逆城市化进程 B.降低北京市城市人口比重C.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 D.提高东部城镇的土地价格8.A 读图可知,中心城区的部分公共服务资源和行政事业单位迁到北京市副中心,北京市总体规划限制了北京市的服务种类,并非影响北京市的服务等级,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9.C 北京市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A错误;部分公共服务资源和行政事业单位迁到北京市副中心对城市人口比重没有影响,不会降低北京市城市人口比重,B错误;部分公共服务资源和行政事业单位迁到北京市副中心,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C正确;中心城区的部分公共服务资源和行政事业单位迁到北京市副中心,会导致出现东部城镇的土地价格提高的现象,但不是北京建立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目的,D错误。

故选C。

(福建省福州市2018年高三5月份质检)我国东部某城市积极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即通过控制城市蔓延,提高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

下图示意三种建筑布局类型。

据此完成10~12题。

10.为发展紧凑型城市,该市应优选A.甲类型 B.乙类型C.丙类型 D.以上都是11.紧凑型城市应该A.不划分功能区 B.鼓励无人汽车C.增加立体绿化 D.杜绝城市扩张12.发展紧凑型城市会A.降低公共空间 B.加强钟摆式交通C.加剧大气污染 D.保护农业用地10.A 读图可知,甲类型城市人口密度大,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小,土地利用率高,属于发展紧凑型城市的选择。

11.C 紧凑型城市应该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密集,应该增加立体绿化,以改善居住环境;紧凑型城市也应该划分功能区,杜绝城市扩张不符合实际;无人汽车与紧凑型城市关系不大。

12.D 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农业用地;有利于增加公共空间。

钟摆式交通加剧和大气污染加剧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不是紧凑型城市必然会带来的结果。

(湖北省宜昌市2018届高三4月模拟)城市内工业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

根据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可将其归纳为以下3种空间分布模式:交错分布模式、零散分布模式、集中分布模式。

如下图所示,完成13~15题。

13.下列关于三种空间分布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A.距离城市中心最远的是模式I B.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大的是模式ⅡC.地租水平最高的是模式Ⅱ D.工业生产规模最大的是模式Ⅲ14.最适合在模式I区域布局的工业企业类型是A.服装制造厂 B.飞机制造厂 C.炼铝厂 D.物流仓储厂15.模式Ⅲ布局的优势有①有利于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②有利于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③有利于共用基础设施④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3.D 读图Ⅰ交错分布模式工业、生活和生态距离市中心都较近,图Ⅲ集中分布模式距离市中心最远,故A错误;图Ⅲ的工业生产空间占地范围最大,所以其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大,故B错误,D正确;地租水平主要受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最大,模式Ⅰ离市中心最近,所以Ⅰ地租水平最高,故C错误,所以该题选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