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项羽之死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当军营挂出了汉家的旗,当垓下响起刘邦的马蹄声,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失败命运降临的这一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横剑一挥,生命之劲松瞬时枯槁成萧瑟秋风中的悲壮。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是耶?非耶?让我们一起感受项羽的慷慨悲歌。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出身楚国贵族。
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起义。
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钜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
最后从垓下突围到乌江而自杀。
《项羽之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它所描写的正是项羽最终惨败的那段人生经历。
1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垓.下ɡāi麾.下huī歌数阕.què田父.fǔ美人和.之hè刈.旗yì田父绐.曰dài披靡.mǐ2.(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伏:通“服”,心服(2)乌江亭长鴂.船待鴂.:通“舣”,使船靠岸幸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动词,受到宠爱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副词,幸亏,幸而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副词,表示敬意,即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乃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只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1)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活用为动词,设营驻守(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走(3)左.,乃陷大泽中左:名词活用为动词,向左走(4)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名词活用为动词,向西进军(5)马童面.之,指王翳曰面:名词活用为动词,面对(6)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邑:名词活用为动词,封邑(7)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名词的使动用法,让……做王(8)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9)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名词作状语,向东5.分古今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山的东面。
今义:山东省。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6.(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2)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3)乃分其骑以为四队省略句,省略宾语“之”(4)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介宾短语后置句(5)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6)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省略句,省略介词“以”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文: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啊,骓马不再往前奔驰!骓马不往前奔驰啊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你怎么安排呢!”点评:司马迁引述《垓下歌》,有很深的用意。
第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是项羽对自己一生的回顾,表现了他对自己武力的自负和心理、性格上狭隘的特点。
第二句“时不利兮骓不逝”,他把眼前的不能自由奔突归结为势态的不利,而不去反省自己的过失,从自身找原因。
第三、四句“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写了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最后连自己身边的美人也不能保住,这就充分表现出这位盖世英雄处于末路时的哀怨情怀。
因此这首呜咽悲慨的《垓下歌》不仅反映了项羽性格上的缺陷,也反映了他作为英雄人物感性的一面,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生动饱满。
2.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包含丰富的意蕴译文:项羽到阴陵时,迷失了道路,向一农夫问路,农夫欺骗他说“向左边走”。
项羽就向左边走,却陷入了一片大泽里。
点评:这几句以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
阴陵迷道,田父绐之,说明项羽多年征战,已丧失民心。
田父指“左”,项羽就向“左”,说明他从来不相信有人会欺骗他,他直率、粗犷的性格可见一斑。
搜集后世对项羽的评价,说一说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提示:毛泽东的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
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
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
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
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
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时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时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时事英雄。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
细节描写,再现英雄风姿——司马迁《项羽之死》赏析《项羽之死》是《项羽本纪》中的最后一个部分。
全文就像一出戏,司马迁运用细节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大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对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月夜突围、阴陵迷道、东城快战、拒渡赐马、自刎赠头等一连串的情节,进行了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描绘,丰富和发展了一代枭雄项羽的鲜明个性和英雄品格,使拔山举鼎的悲剧英雄跃然纸上。
垓下之围是全剧的序幕,司马迁以舒缓的笔调,细腻描叙项羽在四面楚歌、骏马长嘶的惊魂之夜,点亮灯烛,夜起帐饮,慷慨悲歌的场景。
项羽被围垓下,军情急迫,但此时此刻他最最割舍不下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虞姬。
一曲《垓下歌》唱出了项羽对虞姬的难舍之情,唱出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
霸王别姬“泣数行下”,流露出了盖世英雄的侠骨柔肠,流露出了英雄末路的悲哀惭愧。
文章细描“歌”与“泪”,把英雄豪气与儿女之情、无可奈何与眷恋不舍交汇在一起,真是力透纸背,惊天地,泣鬼神。
东城快战是最紧张、最激烈的场面。
在这一幕中,作者多角度、多层次地细描他的霸王之气,刻画他的性格,展现他的英雄风采。
突围前,项羽指挥若定,展现了处乱不惊、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
阴陵道中,田父骗他,指向左边,项羽便不假思索地驰向左边,表现了其不骗人,也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与粗犷。
“乌江自刎”这一悲剧场面,司马迁着意描写了拒渡、赐马、赠头等细节,展现了项羽宁死不屈、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
经过奋力拼搏,项羽来到乌江。
面对乌江亭长的苦口劝说,项羽在生与死、苟活与尊严之间,从容选择了后者。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拒渡时的镇定之笑,显示了他“知耻近乎勇”,特别是临大难不苟活的淳朴、真挚、重义的圣者之气。
“故人”追之,认之,必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
拒渡、赐马、赠头等细节,形象生动,蕴涵丰富,其中虽有传闻、揣度,但无一不使人感到可信,入情入理,情理兼胜。
文中形象生动、色彩斑斓、蕴涵丰富的细节描写凝聚着司马迁深邃的艺术匠心和独到的创作才华。
项羽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小事,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其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达到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有机统一,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价值和史学认识价值。
《项羽之死》创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如何分析并评价人物形象,从而在写作方面得到提高。
三、课时与方法2课时。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上,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能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一)导入新课历史往往是写给胜者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失败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项羽的形象。
比如韩信说他“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易中天教授评价他“小家子气”“小心眼儿”。
的确,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突出,项羽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正因为这一点,他一直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所宠爱的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
(二)文本朗读这是一篇自主赏析课文。
预习时我要求大家自主探讨本文的字词句解释,这一节课我们将重点赏析项羽这个人物。
请同学们自由朗诵全文。
然后我请一名同学来朗读。
(开始)从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大家还沉浸在项羽之死的悲剧氛围中。
项羽,不愧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三)整体感知本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
请同学们尝试用小标题形式给本文的故事情节进行概括。
第一段:垓下之围第二、三段:东城快战第四段:自刎乌江(四)具体分析文本1.垓下之围:四面楚歌——慷慨悲歌(通过反复朗读《垓下歌》以及分析项羽昔盛今衰的事实,揣测此刻人物英雄末路时的心境。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2.东城快战: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三次行动(重点分析项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对部下所说的话,试分析可否把“快战”改为“决战”。
)三次行动: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第二次:项羽——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插入小故事,表现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驰,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杀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
)(朗读这三次行动,体会项羽的勇猛善战。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3.自刎乌江引用课文后的诗歌来讨论分析项羽究竟是否应该过江。
请同学各抒己见。
教师写一段话分析此刻项羽的心理,请同学们尝试体会。
(四)小结通过对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和行动的分析,把握此刻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五)拓展你从项羽这个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可作为周记话题)(六)作业1.思考项羽悲剧产生的原因。
如项羽所言,真的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吗?2.归纳、梳理本文的文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