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东莞市返还欠发达镇村用地市收费留成部分实施细则的通知发文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文号:东府[2003]89号发布日期:2003-8-20执行日期:2003-8-20生效日期:1900-1-1各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现把《东莞市返还欠发达镇村用地市收费留成部分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二○○三年八月二十日东莞市返还欠发达镇村用地市收费留成部分实施细则第一条为扶持欠发达镇村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现代制造业名城建设,实现共同富裕,根据国家、省有关,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农业局是执行市返还欠发达镇村用地市收费留成部分优惠政策(以下简称“用地收费优惠政策”)的主管部门。
建设、规划、房管、计划等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第三条享受用地收费优惠政策的欠发达镇村为:(一)欠发达镇11个(包含其属下的欠发达村):望牛墩、中堂、麻涌、洪梅、沙田、大岭山、东坑、企石、茶山、谢岗、石排镇。
(二)欠发达镇之外的欠发达村20个:道滘镇蔡白村、昌平村;虎门镇渔港村、三东村、新兴村;寮步镇塘唇村;大朗镇佛新村、新马莲村、宝陂村;常平镇白花沥村;横沥镇长巷村、六甲村、水边村、张坑村;高埗镇宝莲村、三联村、朱磡村、新联村、凌屋村、横滘头村。
第四条享受用地收费优惠政策的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
11个欠发达镇的用地必须纳入镇级扶贫工业园;81个欠发达村的用地原则上应纳入镇级工业园,个别欠发达村的用地未能纳入镇级工业园的,也必须要符合本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
第五条享受用地收费优惠政策的用地类型限于新增工业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
经营性房地产项目用地、经省确认处理的违法用地和土地使用权转让不属用地收费优惠范围。
第六条欠发达镇及其辖内的欠发达村共享受用地收费优惠政策的面积为每镇3000亩;欠发达镇之外的欠发达村享受此政策的面积为每村300亩。
第七条在本市事权范围内实施用地收费优惠政策,属国家、省定收费项目或者收费项目中属国家、省的部分不能返还。
列入返还范围的收费项目及标准:1.土地补偿费市区规划控制范围内30元/平方米,在市5条主干公路边120米控制范围内15元/平方米,其他10元/平方米。
2.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属市留成部分16元/平方米。
3.征地管理费按征地补偿价格的2.1%计算,扣除20%上缴省部分,实际返还比例为1.68%.第八条根据地类不同,实行分类返还管理。
(一)发生征地行为、使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指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征地审批的新增建设项目用地。
1.以出让方式供地的,返还项目为新增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原土地升值费部分)、征地管理费;2.以划拨方式供地的,返还项目为土地补偿费、新增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地管理费。
(二)发生征地行为、使用建设用地的,指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但要办理征地审批的新增建设项目用地。
1.以出让方式供地的,返还项目为土地出让金(原土地升值费部分)、征地管理费;2.以划拨方式供地的,返还项目为土地补偿费、征地管理费。
(三)不发生征地行为(不需上报省审批)的各类新增用地,指农民集体自用集体所有土地、划拨国有土地等,返还项目为土地补偿费。
第九条费用返还标准:(按照征地补偿价格最低不少于每亩2万元、最高不超过10万元计算征地管理费)属于(一)类的,返还标准在每平方米26.5-33.5元之间;属于(二)类的,返还标准在每平方米10.5-17.5元之间;属于(三)类的,返还标准在每平方米10-15元之间。
具体项目用地返还费用,根据土地取得方式和地类性质核算。
第十条建立项目用地返还费用台账管理制度。
按扶贫镇3000亩(含本镇扶贫村用地)、其它20个扶贫村各300亩的定额,由扶贫镇(村)、市国土资源局逐宗设立台账。
返还一宗,按项目审批面积进行总量核减,台账累计达到定额时,返还即时终止。
第十一条费用返还按“全额缴交,分月返还”方式操作。
具体项目办证时,必须按国家、省、市有关收费标准逐宗全额缴交有关费用后,再由市财政分月按项目返还镇财政。
第十二条对申请返还用地费用的项目,欠发达镇政府(欠发达村)应明确申请条件和受惠对象,履行集体会审制度,返还费用用于发展生产。
第十三条费用返还与用地审批同步办理。
在办理项目用地审批的同时,办理项目用地费用返还审批。
第十四条办理项目用地费用返还的程序:(一)镇审核。
用地单位向所属镇国土资源分局提出用地申请和填写《扶贫镇村非农建设用地缴费返还申请表》,经镇国土资源分局、财政分局联合审核后,由镇政府审核并加盖公章。
(二)市审批。
镇国土资源分局将返还费用的具体项目材料报市国土资源局审核,经批准用地后由市国土资源局根据台账制度逐宗按项目确认返还费用的面积、金额,送市财政局按月实施返还。
费用返还实施清单定期由市财政局送市国土资源局、农业局备案。
第十五条未经批次报批但批准先期动工、已全额缴交费用后办理返还的项目,以镇扶贫工业园为单位办理批次报批时,有关报批费用由市财政支付。
第十六条本实施细则由东莞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自颁布之日起实施,到2007年12月31日终止。
印发关于加强镇村专职消防队伍建设规定的通知发文单位: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号:穗府办[2003]4号发布日期:2003-2-21执行日期:2003-2-21生效日期:1900-1-1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关于加强镇村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的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中遇到问题,请迳与市公安消防局联系。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三年二月二十一日关于加强镇村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1998〕207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工作的决定》(穗府〔2000〕6号)的规定,为进一步加强我市镇村专职消防队伍建设,提高专职消防队灭火抢险救援能力,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章建队原则第一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镇应当组建专职消防队:(一)年产值在3亿元(含)以上的镇;(二)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5公里以上的镇。
年产值在3亿元以下的镇可联合建队。
村以自愿为原则建立专职消防队。
建立专职消防队的村应当按照本《规定》的规定执行。
第二条专职消防队应有一定规模的营房,设有固定的车库、综合训练塔、训练场地、训练设施和值班室、队员宿舍、学习室、食堂、器材库以及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场、室、库。
第三条应根据责任区的消防任务,配备相应的消防队员和消防车辆,并配足随车和备份消防器材;至少配备一台消防车和一台消防手抬泵。
第四条镇政府、村委会为专职消防队的法人单位,专职消防队归口公安分局或派出所管理,业务上接受公安消防部门指导和灭火调动。
第五条专职消防队的组建或撤销,应当经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同意,报市公安消防部门备案,并经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消防机构验收或批准。
第二章主要任务第六条专职消防队负责本镇村各单位的消防安全检查工作,督促消除火灾隐患。
第七条负责本镇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第八条担负本镇村范围内的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工作。
第九条接受公安消防部门的调动,参与其他地区的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工作。
第十条完成当地人民政府交给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三章消防队员第十一条专职消防队队长、副队长经过公安消防部门培训考核后,由公安派出所(分局)报请镇人民政府任命。
第十二条队员实行聘任制和制,由镇村负责招聘。
招聘条件是:热爱消防工作,身体健康,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男性,年龄在18至40岁之间。
第十三条队员必须经过消防专业技能培训方能上岗执勤。
第十四条按照每辆消防车每班执勤不少于6人配备消防队员。
第四章日常管理第十五条专职消防队接受镇政府(村委会)领导,日常工作由公安派出所(分局)负责管理,业务上接受公安消防部门的指导。
第十六条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强专职消防队的业务指导,并定期组织检查考核。
第十七条专职消防队要建立健全各项日常管理制度,参照公安消防部队的管理模式,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第五章训练执勤第十八条专职消防队的训练执勤工作,应当参照《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条令》和公安消防部队消防业务训练大纲执行。
第十九条要积极开展消防业务训练,不断提高队伍灭火抢险救援能力。
第二十条要合理安排日常工作和训练执勤,每年的防火检查与业务训练时间按照5:5的比例实施。
第二十一条执勤装备不能用于非消防方面的工作。
第二十二条坚持24小时昼夜执勤,接到群众报警或上级指令时必须立即出动。
第二十三条执勤队长、班长要配备无线对讲机,执勤消防车要配备车载电台,并与公安派出所(分局)无线通讯网络连接。
第二十四条在灭火抢险救援中接受公安消防部门指挥。
第二十五条建立健全各项执勤值班制度,落实执勤力量,保证人在位、车在库,保持常备不懈的战备状态。
第六章经费保障第二十六条组建专职消防队所需的经费,由区、县级市政府和镇政府(村委会)共同负担,原则上区、县级市政府出资40%,镇政府(村委会)出资60%.第二十七条专职消防队日常经费,由区、县级市政府负担40%,镇政府(村委会)负担60%.第二十八条支援外单位扑救火灾造成消防器材装备、灭火剂损失的,可按照《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进行补助或补偿。
第七章福利待遇第二十九条队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按照不低于当地前一年度劳动力人均收入水平的标准确定,并在《劳动合同》中约定。
第三十条各镇村要按《劳动法》的规定,给队员办理有关的社会劳动保险。
第三十一条专职消防队员每年安排20天年假,休假期间继续享受在职的各种福利待遇。
第三十二条消防队员配备夏装和冬装。
要按规定着装,佩戴专职消防队员标志。
第三十三条消防队员在业务训练、灭火抢险救援中受伤、致残、死亡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劳动保险或伤亡抚恤规定办理;壮烈牺牲符合《革命烈士褒扬条例》规定的,可以申报为革命烈士。
第八章附则第三十四条本规定由市公安消防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