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观察思考
商业银行
组织架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文/李文化
内容摘要:近年来,商业银行以股份制改革为契机,不断加大对分支机构扁平化力度,有效地增强市场竞争力,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但是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组织
架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根据市场和客户的变化不断调整。
本文从商业银行改革
实践中所反映出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内设机构与岗位设置存在的相互不协调不匹配的
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寻解决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组织架构
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纵横交错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决策与执行层设置分工不合理。
目前,商业银行已基本能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
制指引》的有关要求,设置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但某些方面具体设置分工不尽合理。
例如,在有的分支行建立的审贷委员会存在由行长担任审贷委员会主任,参与委员会的审
议与表决,使得决策与评审没有分离。
二是岗位职责不明确,岗位职责设定没有体现岗位
监督的原则。
有的实行了客户经理制度,但在业务发展上过于依赖,尤其是办理住房按揭
业务时,往往是由客户经理一人负责从客户接洽、贷前调查、资料收集以及办理公证等流程,造成了内控滞后。
有的虽有银企对账制度,但银企对账由营业网点负责,没有统一管理。
基层营业机构普遍存在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业务人员兼职的情况。
岗位设置不合理,削弱了内控监管职能,不相容岗位未能实施有效分离,为营私舞弊创造了有利条件,存在
引发案件的隐患。
三是缺少
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
根据巴塞
控制制度不完善,对一些重要业务的管理存在盲点。
一些新的岗位设立后没有及时制
定完善的操作规程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导致出现风险控制真空。
如目前各行普遍推行的客
户经理制,由于片面考虑营销效果,没有充分考虑客户经理的素质、能力,对客户经理的
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制约,容易形成客户经理为了自身利益,帮助客户违规办理存款、贷款
业务及结算业务,甚至容易出现内外勾结,引发案件。
二是内控制度不够合理。
随着改革
的深化和经营管理理念的提升, 各商业银行普遍建立并强化了绩效考核制度。
这是一种进步,且取得
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有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等四类因素,几乎涉及到银行的各个职能部门。
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由不同部门负责,没有一个协调部门。
有的行虽设置风险管理部门,也主要是针对授信业务,没有涉及其他类型的操作风险管理。
(二)控制制度建设不合理。
一是内控制度不健全。
某些制度办法、操作规程在风险防范方面存在局限性,特别是一些分支机构,内部
了成效。
但一些行在设置考核指标体系时,存在业务指标占比过重,忽视对操作流程的合规性、经营的合规性等方面的考核,过分强调业务发展空间,忽视内部控制,致使违规经营时有发生。
三是内部控制分散。
主要表现在规章制度数量庞大,但分散于各部门、各岗位和各项业务中,缺乏整合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风险内控效力不足。
一是风险内控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
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