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
问 渠 那 得 清 如 许
为 有 源 头 活 水 来
---朱 熹
一 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一)不尽的源泉
多样性 文化
不竭的动力
继承性
文化在交 流中传播
文化创新
文化在继 承中发展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杨丽萍和她的《云南映象》
• 《云南映象》是一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 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 化的有益成果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 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错误倾向 • “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 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 “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彻底否定中华文化、中 华传统,全盘照搬西方文化。
• 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加 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分的条件。
“一个妇人发动一 场大战争”
(二)巨大的作用 深刻导、制约社 会实践的发展。 •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 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 造的主体。 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
要 求
文化创造
文化工作者应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伟大实践,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二 文化创新的途径
(一)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重要途径) — —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古今)
让· 弗朗索瓦· 米勒 法(1857)
现实主义美 术风格的典 型代表作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 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 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 文化创造。
鲁迅的作品揭 示了整个中国 封建社会吃人 的本质。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 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 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 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 之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诗歌总集 ,它以其清醒的现实性,从 多方面表现 了周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 反映了各 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开 辟了中国诗 歌的独特道路。 我国的《诗经》保存了 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它不仅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 想感情,也显示了劳动人民 的艺术创作才能。
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 • 参与《云南映象》演出的演员70%来自云南各村寨的 少数民族,演出服装全部是少数民族生活着装的原 型。 • 为了创作《云南映象》,杨丽萍用一年时间在云南 各族的田间地头采风寻觅,观看了无数民间舞蹈, 再从其中将精彩的动作“剪辑”下来,浓缩在歌舞 集中。
《拾穗者》
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 文化的过程 (2)要体现时代精神, 是创新的重要追求。
(1)不能离开传统, 空谈文化创新。
学习借鉴中国优秀文化成果 (如功夫、武侠、音乐等)
取长补短 (如风趣化中国的侠、现代化 中国的音乐等)
融汇东西方特质的新文化 《功夫熊猫》出炉
女子十二乐坊由十二位年轻的民族女乐手组成。她们使用 古筝、扬琴、琵琶、二胡、竹笛、箫、葫芦丝、独弦琴等 中国民族乐器,演奏出了融合拉丁、爵士乐、摇滚等包含 诸多流行音乐元素的乐曲。出道几年来,她们以时尚的着 装,站立表演,激情四溢的奔放演出风格代替了正襟危坐、 含蓄内敛的传统民乐演奏,拓展了中国民族器乐的欣赏群 体,在国内外弘扬了中国民族音乐。
• 正确方向: • 今天,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 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 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高尔基早期作 品抨击了资产 阶级的腐朽, 晚期作品歌颂 了无产阶级不 屈不挠的革命 精神和英雄气 概。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 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 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 新问题
电子音乐 以电子合成器,音乐 软体,电脑等所产生 的电子声响来制作音 乐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二)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
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重要途径)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 外)
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
• 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 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 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 补短”的过程 • 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 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