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决定红细胞吸水或失水多少的条件是( )A.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B.细胞膜两边酶的浓度C.细胞膜两边分子运动的速度D.细胞内外溶质分子的运动速度2.当你连续嗑带盐的瓜子,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干涩的感觉。
其原因是( )A.口腔和唇的黏膜细胞质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细胞失水B.口腔和唇的黏膜细胞质浓度小于细胞外液浓度,细胞失水C.口腔和唇的黏膜细胞质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细胞吸水D.口腔和唇的黏膜细胞质浓度小于细胞外液浓度,细胞吸水3.某同学为了观察渗透现象,设计了如下实验:在玻璃漏斗口处密封上一层猪的膀胱膜,往玻璃漏斗内注入清水,然后将其倒置浸在盛有10%的NaCl溶液的烧杯中。
反复观察该装置,看不到烧杯中的水向漏斗中渗透而使漏斗液面升高的现象,应如何改进该实验( )A.把猪的膀胱膜换成鸡的嗉囊B.把NaCl溶液放在漏斗里,清水放在烧杯里C.把10%的NaCl溶液换成10%的蔗糖溶液D.把NaCl溶液的浓度增至30%4.成熟的甜瓜遇到连续下雨时常会崩裂,原因是( )A细胞壁伸缩性差B.热胀冷缩C.甜瓜细胞大量吸水膨胀而胀裂D.雨水刺激细胞胀裂5.在马铃薯上用打孔器打出两个圆柱体P和Q,P在蒸馏水中放l h,Q在与马铃薯细胞液等浓度的盐溶液中放l h。
处理后的圆柱体是否与原来的孔刚好合适( )A.P不合适,Q刚好合适B.P和Q都不合适C.P和Q都刚好合适D.P刚好合适,Q不合适6.下列各项中,能通过细胞膜的物质是( )A.蔗糖B.血红蛋白C.大分子物质D.水分子7. 能证明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的最佳实例是( )A.将萎蔫的青菜放入清水中会变得硬挺B.将根尖细胞放人清水中会吸水C.将土豆块放入盐水中会失水变软D.细胞的呼吸作用8.将人的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食盐溶液中,浸泡半小时之后的结果如图所示,依照红细胞外形的变化判断食盐溶液的浓度,下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丁>甲>乙>丙C.丙>丁>甲>乙D.丙>乙>丁>甲9.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跨膜运输的过程。
关于这句话的理解中,错误的是( )A.细胞吸水是水分子从单位体积中水分子多的一侧向水分子少的一侧运输B.细胞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C.细胞吸水和失水都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D.细胞吸水和失水都是水分子从溶液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10.一次施肥过多,作物会变得枯萎发黄,俗称“烧苗”,其原因是()A.根系细胞呼吸过强,影响根对水分的吸收B.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C.土壤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D.土壤溶液浓度等于细胞液浓度11. 家庭养花,一次施肥过浓,引起花卉萎蔫,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加强光照②改善空气流通③适当浇灌清水④更换盆中泥土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12.与细胞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的生物膜特征是( )A.选择透过性B全透性C大分子不能通过,小分子可以通过D.逆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二、非选择题13.如图是渗透装置示意图,请依图说明:(1)典型的渗透装置必须:①具有[ ] ;②在其两侧的溶液具有。
(2)设开始时内外液面齐平,一段时间后如图所示,溶液浓度[ ]>[ ]。
(3)假如[1]为清水,[2]为稀淀粉糊,[1]与[2]的液面相同。
过一段时间后,[1]的液面高度比[2]的;若分别向[1]与[2]中各滴3滴碘液,则[1]显色,[2]显色。
14.如图所示,将3条长度、体积都相同的新鲜马铃薯条,分别放在甲、乙、丙3个试管内,过1.5 h后,取出马铃薯条观察其变化,并回答:(1)各试管中的马铃薯条体积有何变化?并解释原因:甲管中的薯条体积,因为细胞液浓度蔗糖液浓度,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
乙管中的薯条体积,因为细胞液浓度外界清水,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
丙管中的薯条体积,因为细胞液内水分与外界空气不发生渗透作用,而在密封的试管中的薯条与空气中的水分虽发生扩散作用,但对薯条体积变化的影响。
(2)丙试管中的马铃薯条在本实验中起作用。
(3)上述实验说明了。
第1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2)、【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它的原生质层主要包括( )A.细胞膜、核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B.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C.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D.细胞壁、液泡膜和它们之间的细胞质2.能在30%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是( ) A.动物的上皮细胞B.人的红细胞C.根尖的分生组织D.成熟的植物细胞3.一学生做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显微镜下只有1个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其他细胞都看到了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这可能是( )A.正在发育过程中的细胞 B.死细胞C.蔗糖溶液浓度太小D.实验操作不正确4.将菠菜叶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制成装片,从盖玻片的一侧滴人30%的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重复几次后,分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果是( )A.前者发生质壁分离,后者也发生质壁分离B.前者发生质壁分离,后者破裂C.前者发生质壁分离,后者质壁分离复原D.前者发生质壁分离,后者皱缩5.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为了便于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一般用紫色洋葱的鳞片叶或紫色美人蕉叶表皮而不用白色洋葱和普通美人蕉作材料,原因是( )A.前者的液泡大B.前者的细胞膜呈紫色C.前者的细胞壁薄D.前者的细胞液呈紫色6.右图所示为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中,植物细胞经过了0.3 g/mL蔗糖溶液的处理后的变化示意图,正确的变化顺序是(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①③②7.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是指( )A.原生质层与细胞膜分离B.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C.细胞质与细胞壁分离D.细胞质与细胞膜分离8.撕取洋葱鳞片叶表皮时,应选( )A.鳞片叶内侧的白色表皮B.鳞片叶外侧的白色表皮C.鳞片叶外侧的紫色表皮D.鳞片叶外侧的干皱表皮9.用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做质壁分离的实验,若发生质壁分离前观察的细胞如下图甲,则发生质壁分离时所观察到的细胞是乙图中的( )10.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通过细胞结构的顺序是( )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液泡膜⑤液泡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③C.⑤④②③①D.⑤④③②①11.将洋葱鳞片叶放在0.45mol蔗糖溶液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放在0.35mo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有胀大趋势;放在0.4mol蔗糖溶液中,细胞似乎不发生什么变化,这表明( )A.洋葱表皮细胞已经死亡 B.细胞膜不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C.蔗糖分子进入细胞导致渗透平衡D.细胞液浓度为0.4 mol左右二、非选择题12.下图是处于不同生理状态的3个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请据图回答:(1)图A细胞处于何种状态? 。
(2)图中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依次是> > 。
(3)如上图A、B、C 3个细胞处于不同浓度的溶液中,则A图与B图细胞所处的外界溶液浓度是> 。
(4)如果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制成装片,并使之处于高渗溶液中而发生质壁分离。
用显微镜观察一个细胞质壁分离的发展过程,发现该细胞形态的变化顺序将如上图所示的→→。
(5)图中标号①所指的物质是。
13.右图表示某同学画的几个植物细胞的示意图,请回答:(1)注明图中各标号所指构造的名称:1 2 3(2)表示质壁分离的正确图解是。
(3)发生质壁分离的外因是。
(4)发生质壁分离的结构基础是。
(5)将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清水中,如果不能复原,则说明。
(6)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说明可以通过可以通过(由、和构成)与外界环境的溶液发生渗透作用。
成熟的植物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可以进行。
14.给你洋葱、蔗糖、蒸馏水及必要的工具,请你设计一个测定洋葱表皮细胞液浓度范围的实验方案。
(1)原理:水分的作用。
(2)①配制蔗糖溶液。
②洋葱表皮细胞装片。
③用显微镜按观察装片。
(3)结论:该洋葱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介于两种相邻溶液浓度之间。
第2讲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础回顾】1.凡是可以溶于的物质,比不能溶于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2.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测得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4.1970年,科学家所做的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试验的试验现象证明细胞膜具有。
5.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6.生物膜的膜型认为,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的,而是具有的;蛋白质分子有的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的。
7.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与结含成的,叫做糖被。
【考查练习】例1 一位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厚度变小而面积增大,这是由于细胞膜的什么特性所决定的( )A.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是选择透过性膜C.具有专一性 D.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例2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膜中央凹陷,最终缢裂形成2个子细胞,与这一现象有关的细胞学基础是( )A.细胞核具有排斥性 B.细胞质具有流动性C.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细胞具有周期性例3 食醋中的醋酸成分是活细胞不需要的小分子物质,蔗糖不是活细胞需要的大分子物质。
用食醋和蔗糖可将新鲜的大蒜头很快地腌成糖醋蒜,其原因是( )A.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存在于活细胞的间隙中B.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被吸附在活细胞的表面C.醋酸能固定和杀死活细胞,细胞膜失去了选择性D.因腌的时间过久,两种物质均慢慢地进入活细胞例4 欲获得纯净的细胞膜,以研究其结构与功能,请你帮助设计一个简易的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1)选取人体的作为获取细胞膜纯净物的来源。
A.成熟红细胞 B.神经细胞C.白细胞D.口腔上皮细胞(2)将选取的上述材料放入中,由于作用,一段时间后细胞将破裂。
(3)再用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上清液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
(4)1985年,O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解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
(5)有实验表明,将两种不同的海绵动物的细胞分散成单个的,然后将这些细胞参在一起混合培养,发现只有同种的细胞才能结合。
在这细胞识别过程中,起作用的是细胞膜上的。
(6)1925年,Gorter Grendel用丙酮提取细胞膜的磷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可以认为细胞膜由组成。
如果单层磷脂分子的面积为S,则该细胞表面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