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解读
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解读
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训练有素的溶栓团队,应由急诊和心血管内科/ICU专业人员组成 ,能熟练掌握STEMI的诊断、溶栓适应症、禁忌症、溶栓药物使
用方法、溶栓注意事项、溶栓结果判定标准、各种并发症的处理
以及心肺复苏能力
时钟统一
时钟统一方案及管理
已建立时钟统一方案,以确保各关键诊疗环节的时间节点
适应证 有创策略指征: • GRACE评分>140,或至少伴有1个高危因素 • 症状反复发作. • 负荷实验诱发缺血 早期有创策略(<24 h): GRACE评分 >140,或伴有多个高危因素 建议级别 I 证据水平 A
I
A A
延期有创策略(72 小时内) GRACE评分<140,或无高 I 危因素,但症状反复发作,或运动实验诱发缺血 缺血风险高(复发心绞痛,与心衰心律失常相关,或血 流动力学不稳定) 可以行急诊CAG (<2 h). 有创策略禁忌证: • 低危病例. • 有创诊断和介入可能发生并发症的高危病例 IIa III
记录的准确性
已制订了时钟统一管理制度,确保关键时间节点所涉及的 各类时钟、诊疗设备内置系统时间、各类医疗文书记录时
间的高度统一
能提供落实时钟统一管理制度的客观记录,如时钟校对记 录等(落实)
数据库填报与管理
数据库的填报和管理
已开始启用认证云平台数据库,并至少提供6个月的数据 供认证时评估 制定了数据库的管理规范、使用细则及监督管理制度,
中
管 血 心 国
医 层 基
训 培 师
除开展运动心电图外,尚应开展至少一项以上其它心脏负荷试验
对于从急诊直接出院的低危胸痛患者,医师应根据病情制订后续诊疗和 随访计划,并进行冠心病的知识宣传教育 未完成全部评估流程而提前离院的患者,急诊医师应告知潜在的风险、
再次症状复发时的紧急处理、预防措施等注意事项,签署并保存相关的
知情文件
DIDO时间≤30分钟
初诊于可行PCI医院
初诊于不能行PCI医院*
*存在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应尽快转运至可行 PCI医院,无论延迟时间
J Am Coll Cardiol. 2013 Jan 29;61(4):e78-140
根据症状发作时间对梗死相关动脉的再灌注策略
29
30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2版)
C A
高危因素
1.静息时心绞痛发作时间较前明显延长(超 过20 min) 2.心绞痛发作时伴持续 ST段压低超过0.1 mV 或暂时性 ST段抬高 3.心绞痛发作时伴有心力衰竭或血压降低 4.药物规范治疗后48 h仍有心绞痛发作 5.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 6.6个月内接受介入性治疗或有冠状动脉旁路 移植术史。
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解读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本部心脏内科
丁振江
2019-4-13 滦平
胸痛中心理念的核心
“胸痛中心”是通过多学科合作,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
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 疗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以降低胸痛患 者的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
心血管专科条件(基层胸痛中心)一般条件
设有开放床位不小于20张的心脏专科病房或心脏病患者专 用床位
应配有不少于2张的心脏重症监护室(CCU、ICU或EICU)
或心脏重症专用床位 每年接诊/转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少于30例
心血管专科条件(基层胸痛中心)选择溶栓策略
有专用的溶栓场所,具备抢救能力,常备溶栓药物,最好备用特
根据GRACE积分评估NSTE-ACS患者住院期和6个月的死亡风险
风险 分类 低 中 高
住院期 病死率 GRACE积分 (%) ≤108 109-140 >140 <1 1-3 >3
出院至 6个月 GRACE积 病死率 (%) 分 ≤88 89-118 >118 <3 3-8 >8
GRACE评分与治疗策略
中
管 血 心 国
训 培 师 医 层 基
剂量和用法
阿替普酶:全量90
min加速给药法:首先静脉推注15 mg, 随后0.75 mg/kg在30 min内持续静脉滴注(最大剂量不超过 50 mg),继之0.5 mg/kg于60 min持续静脉滴注(最大剂量 不超过35 mg)。半量给药法:50 mg溶于50 ml专用溶剂, 首先静脉推注8 mg,其余42 mg于90 min内滴完。 替奈普酶:30~50 mg 溶于10 ml 生理盐水中,静脉推注(如 体质量<60 kg,剂量为30 mg;体质量每增加10 kg,剂量 增加5 mg,最大剂量为50 mg)。 尿激酶:150万U溶于100 ml 生理盐水,30 min 内静脉滴入。 溶栓结束后12 h皮下注射普通肝素7 500 U或低分子肝素, 共3~5 d。 重组人尿激酶原:20 mg 溶于10 ml 生理盐水,3 min 内静脉 推注,继以30 mg溶于90 ml生理盐水,30 min内静脉滴完。
并有数据的审核制度,确保数据库的真实、客观、准确
应有专职或兼职的数据管理员 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数据库使用方法和相关制度的培训
及时在数据库中建档,从首次医疗接触时开始进行时间
节点的前瞻性记录,尽可能避免回顾性记录,以提高记 录的准确性
数据库填报与管理
数据库的完整性,应满足以下全部条件:
再灌注治疗决策 --以时间为基础
STEMI欲行再灌注治疗患者
训 培 师 至导管室行直接PCI 医 FMC-器械时间≤90分钟 至导管室行直接PCI 若FMC-器械时间>120分 层 (推荐I, 证据级别A) FMC-器械时间越快 钟,30分钟内给予溶栓药物 基 越好,且≤120分钟 (推荐I, 证据级别B) 管 (推荐I, 证据级别A) 血 冠脉造影诊断 心 再灌注失败或再闭塞患者 3-24小时内转运行冠脉 国 紧急转运至可行PCI医院 造影和再血管化治疗 中 药物治疗 PCI CABG (推荐IIa, 证据级别B) (推荐IIa, 证据级别B)
本院胸痛 中心成立
总部网站注册
同时
与5家合作 医院签署协 议并制定培 训计划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质量改进计 划和措施 报名参加 认证培训会
申请 认证
支持与承诺函
典型病例讨论会 流程图及标识
报名参加 强化培训会
开始录入急性 胸痛患者数据
报名参加 基础培训会
建设过程中 同步上传认证材料
胸痛急救的配套功能区域设置及标识
,若急诊医师不具备心电图诊断能力,心血管内科医师或心电
图专职人员应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进行确认,或通过远程12导 联心电图监护系统或微信传输等方式远程确认心电图诊断
急性胸痛的早期快速甄别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 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 表现:胸骨后压迫样疼痛、向肩背部放射、出汗 诊断: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 治疗:STEMI急诊介入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内的血液通过动脉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 中层,将动脉壁撕裂,形成夹层血肿 表现:突发胸骨后、背部剧烈撕裂样疼痛,并可能向腹部及 腰部延伸,四肢血压不一致 诊断:超声、主动脉CTA 治疗:镇静、有效地控制血压,尽早行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
所有进入医院的急性胸痛(明确的创伤性胸痛除外)患者的
登记比例应不低于75%,应包括各类因急性胸痛就诊于门、
急诊或入院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最后诊断 ACS患者的登记比例应达到100%
STEMI患者的录入必须达到100%,且各项关键时间节点的填
报应齐全,关键时间节点的缺失率不能高于10%,其中院内 时间节点记录的有效率应达到100%。(STEMI患者的关键时
NSTEMI/UA患者的危险分层及治疗
NSTEMI/UA患者的危险分层及治疗
制订对NSTEMI/UA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及再次评估的流程图, 其中必须明确评估内容、危险分层工具及再次评估时间 制订各种不同来院途径的NSTEMI/UA从确诊到完成关键诊疗 过程的关系流程图,以明确参与救治过程的各环节的具体工作 内容和时间限定 各类相关人员熟悉NSTEMI/UA的初始及再次评估、危险分层 及再灌注治疗原则 上述评估过程和临床实际工作中应尽可能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防止过度检查和治疗 依据指南制订药物治疗规范,包括早期药物治疗及长期二级预 防方案 对ACS患者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为患者提供冠心病急救、预 防的知识宣教小册
对低危胸痛患者的评估及处理
对低危胸痛患者的评估及处理
在胸痛鉴别诊断的流程图中应尽可能全面考虑其他非心源性疾病 诊断不明确、暂无急性心肌缺血证据的急性胸痛患者,应制订复查心电 图、肌钙蛋白的时间间隔,确保病情变化或加重时能被及时评估 对于症状提示为非心源性胸痛可能性大的患者,急性胸痛鉴别诊断流程 图应能指引一线医师根据临床判断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以便尽快明确 或排除可能的诊断,同时尽可能避免医疗资源浪费 低危胸痛的评估流程中应包含心电图运动试验作为首选的心脏负荷试验
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改善预后
胸痛中心建设已经纳入国家政策
根据医院情况,申请认证不同类型胸痛中心
中国胸痛中心 认证标准
上年度PCI总量≥200例
是
上年度急诊PCI量≥50例 ≥2名以上独立完成急诊PCI能力的医师
否
中国基层胸痛中心 认证标准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流程
红头文件
CPC任命文件 120合作协议 录入数据 1个月 全院培训 质量分析会 录入数据 3个月 合作医院培训 质量分析会 录入数据 6个月 联合例会 质量分析会
间节点详见数据库填报平台)
数据库填报与管理
数据资料的溯源性:
确保STEMI患者的上述关键时间节点可以溯源,其中发病时 间、呼叫120、到达医院、知情同意等时间应能从急诊病历 (电子病历或复印件)、入院病历、首次病程记录、心电图 纸、检验报告、病情告知或知情同意书等原始记录中溯源, 并要求尽可能精确到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