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寻根文学
二、寻根的兴起
代表作家作品: 王安忆《小鲍庄》 贾平凹“商周系列” 乌热尔图《琥珀色的篝火》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 张炜《一潭清水》《古船》
二、寻根的兴起
作家与地域文化:
贾平凹:雄奇粗砺的秦地文化 李杭育:放浪自在的吴越文化 韩少功:奇谲瑰丽的楚地文化 扎西达娃: 神秘奇丽的西藏文化 郑万隆(乌热尔图): 原始激情的鄂伦春(鄂温克)文化
湖南长沙人,1968年下乡插队,1974年调入 县文化馆,1978年入湖南师大中文系学习, 曾任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8年到湖 南先后任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天涯》杂 志主编等。 代表作品中短篇《爸爸爸》《女女女》《归 去来》《蓝盖子》,以及长篇《马桥词典》 《暗示》等。
《爸爸爸》
(一)社会文化背景: 2、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作家开始思索从现 代意识的角度来观照传统文化,需求自我 与民族文化的联系,修复自我与民族精神。 两个方面 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 批判传统文化的糟粕
一、寻根的前奏
(二)文学自身的原因: 1、以汪曾祺为代表的一些作家味。 2、以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为代 表的非西方主流国家的民族文学的空前成功。
一、寻根的前奏
(三)标志性的事件 1984年12月“杭州聚会” 意识流 文化小说 现代派 魔幻现实主义
二、寻根的兴起
时间:1985年夏 宣言: 韩少功《文学的“根”》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郑万隆《我的根》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
(三)王安忆(1954~ )
上海人,祖籍福建同安,生于江苏南京, 1955年随母迁至上海,初中毕业后赴安徽 淮北农村插队,两年后考入徐州地区文工 团,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 同时开始文学创作,1984年曾应邀访美。 现为上海市作协主席。
作品
中短篇:《雨,沙沙沙》\《流逝》《本次列 车终点》\《小鲍庄》《大刘庄》《小城之恋》 《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叔叔的故事》 《米尼》《妹头》《我爱比尔》《伤心太平 洋》《乌托邦诗篇》等 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 《长恨歌》等
二、寻根的兴起
主旨:中国当前的文学创作应该以现代眼 光来观照传统文化,只有将中国文学建立 在这片深厚的传统文化沃土之上,才能与 世界文学形成对话。 创作群体: 知青作家 寻找自身的定位 历史背景 文化主体
二、寻根的兴起
代表作家作品: 韩少功的《爸爸爸》《归去来》 阿城《棋王》《遍地风流》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 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郑万隆《老棒子酒馆》《异乡异闻》
《小鲍庄》
主题:描述了一个古老封闭的仁义之乡小鲍庄,人们 悲苦愚昧麻木的生存状态。 内涵: 1、对于传统文化两面性的揭示: 对于捞渣身上具有的仁义精神与传统美德的由衷赞美; 对于小鲍庄人浑浑噩噩生存方式的温情批判。 2、对于现代文明双刃剑的批判: 在肯定了现代文明开放、科学、理性的同时,也以其 对古老文化的曲解、冲击与遮蔽对其进行嘲讽
尊重生命的价值 棋道、道家文化、人格
1、王一生的痴呆气、木讷、随遇而安与知足 长乐,使其成为老庄哲学的象征,表现了传 统文化在个体身上的再造与复活; 2、具体的有限的自由选择面前的有所不为与 有所为,体现了特殊环境下的理性批判精神, 以及自身无限的生命能量。
阿城小说特点
1、世俗性:善于描写世俗之人之事,并以此 张扬无限可能的生命能量与生命元气; 2、抒情性:善于营造抒情的小说氛围,以内 敛的情感、冷凝的笔触,将大悲大喜归于平 淡幽远; 3、技巧性:精巧细致的小说语言彰显了作者 独特的艺术观与人生观。
魔幻现实主义:描写了一个远古村寨人们
世世代代闭塞沉闷的原始生活
象征意义:白痴小孩丙崽象征了人类生存
中最丑恶与顽固的一面,整个鸡头寨则象征 了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积淀下的人类生存的 抽象时空
理性批判精神:刻画了民族文化形态中封
闭愚昧落后的一面,表达了对于生命的起源、 生存的艰难以及生命存在方式和意义的思索
三、寻根的基本特征
1、从小说题材特征来看,不是面向古代,漠视现 实,而是两者兼而有之 采用历史题材的:韩少功、郑万隆等 采用现实题材的:贾平凹、李杭育等
三、寻根的基本特征
2、从寻根小说主题来看,不是单纯对传统文化的 回归 1)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 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棋王》 2)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 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北方的河》 3)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 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 挖掘《爸爸爸》
(二)阿城(1949~ )
原名钟阿城,北京人,出生于1949年清明。 中学未读完文革开始,去山西农村插队,后 辗转到内蒙、云南,与著名画家范曾结识并 成莫逆之交。 文革后返京,曾在《世界图书》编辑部、中 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东方造型艺术中心等工 作。现旅居国外。
《棋王》(1984)
主人公:王一生 吃饭 物质 下棋 精神
寻根的意义
1、对理论指导创作的文学自觉: 2、对80年代中期文学写作的突破: 超越写实主义,突破了这种曾是唯一的小说写作模式; 对峙现代派,认为它不是超越写实的唯一路径,传统语 言文化同样可以变革小说写作; 3、对文化的解释: 文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文化不仅是内涵,也是技巧, 更是一种审美意识; 4、对话语权的争夺: 体现了在东西方对话的过程中,对民族国家文化价值走 向的关注;在时代与个人的对话中,宏大叙事对于个人 叙事的胜利。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二)
(1985~ )
第一节
寻根文学
一、寻根的前奏
(一)社会文化背景: 1、在经历了80年代初期社会政治层面的批 判之后,反思开始深入到事物的本原意义, 探讨历史失误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之间的 关系。 历史的反思 文化的反思 对社会政治的批判 对民族自我的反省
一、寻根的前奏
三、寻根的基本特征
3、从寻根小说的价值取向来看,不是狭隘的民族 主义,而是既有纵向继承,也有横向借鉴。 韩少功:总体象征意义(纵向) 扎西达娃:魔幻现实主义(横向)
四、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1、韩少功:《爸爸爸》 2、阿城:《棋王》 3、王安忆:《小鲍庄》
(一)韩少功 (19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