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专题[1]

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专题[1]

中考现代文阅读指导训练:散文阅读专题散文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它在形式上的特点是:(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来说,散文可以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考点搜索】1.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与概括。

2.考查对文章脉络、顺序的梳理。

3.考查对文章语言的品味。

4.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5.考查对关键性句子的理解,6.拓展性、开放式考查,如“…冬天在雪花的凝结中蔓延,秋天在树叶的秋千中摇摆,夏天在香樟的绿中膨胀,而春天在花开的声音中苏醒。

‟作者对春天情有独钟,你呢?你喜欢哪个季节,请简要说明理由”。

【方法指津】1.在“形散”的外套下把握“神”。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同时,要会从“象征”中把握作者所寄托的“志”。

2.抓住线索,理清顺序。

抒情散文总是以景或借托物为材料,作者通过写对物或景的认识过程来表现自己的情趣,这种物象和情态在文中总是具体可感的,所以抒情散文的线索可以从画面展开的层次或从作者与借托物之间的关系方面去寻找。

这条线索可以是景、物、人、情;也可以是时间推移、空间转换、移步换景,从而在此基础上理清顺序。

3.紧扣修辞,品味语言。

抒情散文侧重于描写。

为了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作者往往借助多种修辞手法,所以在品味语言时,要更多的关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所达到的效果,将内容与形式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4.感受语境,依葫画瓢。

仿写这一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时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1)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你做什么,怎么做;(2)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3)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

同时,所写的句子要符合语境,做到语意连贯。

5.推敲揣摩,重点突破。

一般来说,抒情散文中的重点句(关键句),或从微细之处体现出文章的主旨,寄托作者的感情;或从哲理的高度将描写与议论结合起来,深化中心;或从结构上起着埋下伏笔、承上启下等作用。

答题时,就需要紧密联系上下文,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特点,再从局部推敲揣摩,使自己对重点句的感悟与全文协调起来。

6.感悟形象,拓展思维。

抒情散文的拓展题,或者要求写出从文中的景物上所获得的人生启迪,或者要求模仿文中写作方法一一个类似的片段。

回答这样的题应该感悟出形象,运用联想、想象,拓展自己的思维,同时注意以下几点:(1)读懂形象,把握其象征意义,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如“坚强”“高尚”等;(2)学习托物言志等手法,在描写中突出景物所蕴藏的精神内涵。

【真题例谈】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2007年江苏淮安中考题)西风胡杨潘岳①胡杨生于西域。

②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吹洗得苍凉斑驳。

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篇英雄逐鹿的故事,一曲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

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倚成一幅慑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③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

能在零上四十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他是不死的树,是生命的树,是神树。

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热血沸腾。

A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

他们为精神而从容赴义,他们为信念而慷慨就死。

虽断臂折腰,仍坚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伤痕累累,仍凸显着那一股硬朗朗的本色。

④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

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青山,是绿水,是城市,是村庄,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他们的芸芸众生。

身后的芸芸众生,是他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

他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他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鲜花,让给了芳草,让给了名山,让给了大川,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⑤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

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骆驼草,他们和谐共生。

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

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移动的流沙,竞能深入到二十多米的沙下去寻找泥土,并深深扎根于其中。

如同中华民族,虽经无数风霜雨雪,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⑥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

他们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

这不是神话。

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比的枯杨,他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

B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

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⑦中华大地上,总有那么一批不求显达的精英,总有那么一批无私奉献的中坚,总有那么一批甘于寂寞的士子,如胡杨般昂首,如中流砥柱般挺立。

如此不被人知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同理,不被人知的平凡才是真正的平凡。

⑧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猎猎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选自《新华文摘》2004年第5期,文有改动)1.作者笔下的胡杨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从上文加方框的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句中蕴涵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

4.请认真阅读第⑤段文字,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感悟深刻,语言流畅,最多可获加2分。

)【新题演练】春天来了冯骥才①迈过冬天的门槛,春天来了!②这期间,你应该在岸边多呆些时候。

你就会发现,这漆黑而依旧冰冷的湖水泛起的涟漪,柔软又轻灵,与冬日的寒浪全然两样了。

那些仍然覆盖湖面的冰层,不再光芒夺目,它们暗淡、晦涩、粗糙和发脏,表面一块块凹下去。

有时,忽然“咔嚓”清脆的一响,跟着某一处,断裂的冰块应声漂移而去。

尤其动人的,是那些在冰层下憋闷了长长一冬的大鱼,它们时而激情难耐,猛地蹦出水面,在阳光下银光闪烁打个“挺儿”,“哗啦”落入水中。

你会深深感到,春天不是由远方来到眼前,不是由天外来到人间,它原是深藏在万物的生命之中的,它是从生命深处爆发出来的,它是生的欲望、生的能源与生的激情。

它永远是死亡的背面。

唯此,春天才是不可遏制的。

它把酷烈的严冬作为自己的序曲,不管这序曲多么漫长。

③追逐着凛冽的朔风的尾巴,总是明媚的春光;所有冻凝的冰的核儿,都是一滴春天的露珠;那封闭大地的白雪下边是什么?你挥动大帚,扫去白雪,一准是连天的醉人的绿意。

④你眼前终于出现这般景象:宽展的湖面上到处浮动着大大小小的冰块。

这些冬的残骸被解脱出来的湖水戏弄着,今儿推到湖这边儿,明日又推到湖那边儿。

早来的候鸟常常一群群落在浮冰上,像乘载游船,欣赏着日渐稀薄的冬意。

这些浮冰不会马上消失,有时还会给一场春寒冻结一起,霸道地凌驾湖上,重温昔日威严的梦。

然而,春天的湖水既自信又有耐性,有信心才有耐性。

它在这浮冰四周,扬起小小的浪头,好似许许多多温和而透明的小舌头,去舔弄着这些渐软渐松渐小的冰块。

最后,整个湖中只剩下一块肥皂大小的冰片片了,湖水反而不急于吞没它,而是把它托举在浪波之上,摇摇晃晃,一起一伏,展示着严冬最终的悲哀、无助和无可奈何。

终于,它消失了。

冬,顿时也消失于天地间。

这时你会发现,湖水并不黝黑,而是湛蓝湛蓝。

它和天空一样的颜色。

⑤天空是永远宁静的湖水,湖水是永难平静的天空。

⑥春天一旦跨到地平线这边来,大地便换了一番风景,明朗又朦胧。

它日日夜夜散发着一种气息,就像青年人身体散发出的气息。

清新的、充沛的、诱惑而撩人的,这是生命本身的气息。

大地的肌肤——泥土,松软而柔和,树枝再不抽搐,软软地在空中自由舒展,那纤细的枝梢无风时也颤悠悠地摇动,招呼着一个万物萌芽的季节的到来。

小鸟们不必再乍开羽毛,个个变得光溜精灵,在高天上扇动阳光飞翔。

湖水因为春潮涨满,仿佛与天更近;静静的云,说不清在天上还是在水里、湖边,湿漉漉的泥滩上,那些东倒西歪的去年的枯苇棵里,一些鲜绿夺目、又尖又硬的苇芽,破土而出,愈看愈多,有的地方竟已簇密成片了。

⑦你真惊奇!在这之前,它们竟逃过你细心的留意,一旦发现即已充满咄咄的生气了!难道这是一夜的春风、一阵春雨或一日春晒,便齐刷刷钻出地面?来得又何其神速!这分明预示着,大自然囚禁了整整一冬的生命,要重新开始新的一轮竞争了。

而它们,这些碧绿的针尖一般的苇芽,不仅叫你看到了崭新的生命,还叫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锐气、坚韧、迫切,还有生命和春的必然。

(摘自《小品文选刊》2007年第3期有删节)1.“迈过冬天的门槛,春天来了”,作者笔下的春天有着怎样的特点?(举出三点即可)2.第②段中,文章特写了蹦出水面的鱼,这有何用意?3.第⑦段中,“你真惊奇”一句有何作用?4. 本文善用修辞,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面这句话:大地的肌肤——泥土,松软而柔和,树枝再不抽搐,软软地在空中自由舒展,那纤细的枝梢无风时也颤悠悠地摇动,招呼着一个万物萌芽的季节的到来。

5.在春天的文字里徜徉,你一定感悟颇深。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春天的理解。

重庆的桥樊水重庆之美,美就美在有山有水。

水绕古城,山非一般的土山土岗。

不知从啥时起,先人来到这,依山而建城,沿水而筑码头。

船于水之上,渡人于南北。

古时是木舟,后来是轮船,来来往往,倒也方便。

只是夏天发大水,滔滔洪浪,不时有船被洪水吞没,船毁人亡,在水波之上,撒一片久久不散的哭泣。

哭泣后,人们便渴望水波之上,有桥。

桥成了重庆人的梦,随春而绿,逢秋而枯,不知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如片片落叶,随风而逝;如一架沉重的大青石磨,推得人们“吱嘎吱嘎”地呻吟。

忽然一天,有人喊:“走,看桥去,桥要建好了。

”“桥,啥子桥?”“嘉陵江大桥。

”那时我十来岁,家住江北溉澜溪。

一次,老师带我们去沙坪坝烈士墓,从江北嘴坐船过河,然后再从朝天门坐车,绕了老大一个弯子。

老早就听说嘉陵江上在建桥,苏联专家帮助建,后来苏联专家撤了,那桥就搁下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