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民事诉讼
第二节民事诉讼目的第三节民事诉讼价值第四节民事诉讼模式
第二节民事诉讼目的
一、民事诉讼目的概述
民事诉讼目的,是以观念形态表达的国家设立民事诉讼制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或结果。
1.民事诉讼目的的选择主体是国家。
2.民事诉讼目的是一种观念形态。
3.民事诉讼目的是国家期望通过进行民事诉讼所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
4.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5.民事诉讼目的属于动态范畴。
二、民事诉讼目的主要学说
(一)国外有关民事诉讼目的的主要学说
1.权利保护说:以实体法的实现为着眼点,强调民事诉讼的目的就在于保护实体权利,而诉讼不过是保护实体权利的手段。
2.维护法律秩序说国家设立民事诉讼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持法律所保护的社会秩序。
保护私权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3.纠纷解决说:民事诉讼的目的应为纠纷的强制性解决。
4.程序保障说:认为民事诉讼以程序保障的赋予为目的。
5.权利保障说:认为诉讼制度基于宪法所保障的权利实为实体法上的实质权。
6.多元说:纠纷的解决,法律秩序的维护及权利的保护,都应当视为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
7.搁置说:关于民事诉讼目的的议论因为高度抽象化,而且也没有明确的优劣标准,与其对此争论不休,不如花些时间和精力探讨更现实、更具体的问题。
(二)我国关于民事诉讼目的的学说
1.维护社会秩序说。
通说。
认为民事诉讼法的目的就在于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而该目的的实现是通过实现民事诉讼法的基本任务来达到的。
2.多元说。
该说以民事诉讼价值的多元性为基础,
认为民事诉讼目的应满足各诉讼主体的价值需求。
3.利益保障说。
认为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应是利益
的提出、寻求、确认和实现,即利益保障。
利益保
障说中的利益,内含实体利益和程序利益。
4.纠纷解决说。
设立解决社会中所发生纠纷的各种
制度的目的,应该说毫无例外地是要通过这些制度
来解决纠纷。
三、研究民事诉讼目的的意义
1.民事诉讼目的与其他相关民事诉讼理论有着紧密
联系。
2.民事诉讼目的能够为民事诉讼法解释提供依据。
返回
第三节民事诉讼价值
一、民事诉讼价值概述
(一)价值概述
1.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永远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故须确定相应的价值主体和客体。
2.价值兼具一元性和多元性。
(二)民事诉讼价值的概念
1.程序自身的属性和功能——程序的内在价值。
2.满足程序价值主体诉讼需求的价值——程序的外在价值。
3.程序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发生冲突时如何进行评价——程序价值评价。
(三)研究民事诉讼价值的实践意义
在构建新型审判程序制度过程中,应把程序价值理念渗透到具体审判程序原则、规则中。
二、民事诉讼的独立价值(独立价值)
(一)程序公正价值
1.程序公正的理论模式:①纯粹的程序公正(唯有程序,没有其他标准);②不完善的程序公正(偏离);③完善的程序公正(完美结合)。
2.程序公正具有的内涵。
(1)平等性:①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②法院平等地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
(2)中立性:①任何人不能作为有关自己案件的法官;②冲突的结果中不能含有解决者个人的利益;③冲突的解决者不应有对一方当事人的好恶偏见。
(3)参与性:①当事人对诉讼程序的参与必须是自主、自愿的;②当事人必须具有影响诉讼过程和裁判结果的充分参与机会。
(4)公开性:证据公开、质证认证公开、辩论公开以及判决理由公开。
(二)诉讼效益价值
诉讼效益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经济成本与经济收益。
总体说来,以较少的经济成本投入获得既定水平的经济收益,或是既定的经济成本投入达到较大的经济收益,都说明诉讼效益的提高。
在民事诉讼当中,可以通过如下做法提高诉讼效益:①降低诉讼成本;②有效利用时间;③确保法官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裁量权;④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司法体制结构;⑤加强民事诉讼程序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三)程序自由价值
程序自由价值反映了民事诉讼程序价值的主体性尤其是个体性。
1.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和诉讼权利不受审判权的贬损和压制。
2.保障法官的审判权不受外在压力的干预。
3.保证程序价值主体进行理性选择。
三、民事诉讼的工具性价值
(一)实体公正价值
实体公正,即裁判结果公正,其标准主要体现于:1.真实地再现争执的事实,这是实体公正的首要标准。
2.正确地适用法律。
(二)秩序价值
秩序价值反映了程序的有序性常规性,包括和平与安全
两个方面。
一个法律制度若要恰当的完成其职能不仅要力求实现正义,而且还须致力于创造秩序,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just
social order)
四、民事诉讼程序价值协调及其在我国的实现
(一)协调程序公正与诉讼效益的关系
普通程序对公正的要求较高,而简易程序则对效益的要
求较高。
(二)协调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关系
放弃一元价值观,建立统一价值观是协调二者矛盾的关键。
(三)民事诉讼价值在我国的实现
最主要的是要从观念上加以转变,对民事诉讼程序价值
进行重新认识,必须在诉讼中确立程序公正对实体公正的
优越地位、程序公正对诉讼效益的优越地位、诉讼权对审
判权的优越地位。
返回
第四节民事诉讼模式
一、民事诉讼模式概述
(一)民事诉讼模式的概念界定
1.民事诉讼模式是一个宏观概念。
2.民事诉讼模式的内容表现为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诉讼关系。
3.民事诉讼模式受民事诉讼目的和民事诉讼价值观的支配。
(二)民事诉讼模式研究的意义
1.民事诉讼模式研究可以为揭示民事诉讼体制提供分析手段。
2.民事诉讼模式研究可以为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完善提供指导方
向。
3.民事诉讼模式研究可以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二、民事诉讼模式类型
(一)两种模式
•1、英美法系民事诉讼模式的特征(当事人主义)
•(1)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继续与终结,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
•(2)由当事人负责事实的主张和争点的确定
•(3)证据的收集和提供由当事人负责,一般情况下,法院不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
•(4)证据规则和程序规则的适用,取决于当事人的申请或动议
•(5)在庭审过程中,由当事人负责对证人、鉴定人的询问,法官一般不主动询问证人或鉴定人
•当事人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优点。
•(1)当事人诉讼权利大而法官职权小。
当事人主义是当事人诉讼权利大而法官职权小的诉讼模式,且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构成对法官职权的制约,这集中地反映在处分原则和辩论原则上。
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中,这两项原则具有很强的约束性。
•(2)当事人是形成判决的主体。
在当事人主义模式中,尽管最终作出判决的是法官,但推动判决形成的却是当事人,正是当事人的陈述、举证、质证和辩论等活动,为判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程序公正具有独立的、重要的价值。
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中,程序公正被看作是反映司法活动规律和内在要求的价值目标。
不允许法官为实现实体公正而破坏程序公正。
•2、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模式的特征(职权主义)
•(1)在诉讼资料和证据资料的收集上,法官起着积极的作用(职权探知主义)
•(2)在诉讼程序的进行中,法官起着主宰和推动的作用(职权进行主义)职权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优点。
•(1)有益于实现实体公正。
单就实现实体公正而言,职权主义的民事诉讼模式并不逊色于当事人主义,而且有时比当事人主义更容易实现实体公正的目标,在当事人收集证据的能力、质证和辩论的能力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2)法官的良好素质对作出公正判决发挥较大作用。
法官的良好素质和人格魅力是职权主义程序模式具有正当性和实现实体公正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和保障。
•(3)能充分发挥法官的作用。
在职权主义民事诉讼模式中,法官在诉讼程序中处于中心地位,疑难的案件事实能否查清取决于法官能否公正地进行职权调查活动,在包含复杂法律问题的案件中能否正确地适用法律取决于法官的法律素养。
•(二)两大法系国家诉讼模式的优劣比较及发展趋势(各有优劣、动态变化)
•(三)两种类型诉讼模式的交错发展
•民事诉讼模式发展新动向的几种观点
•1、突破传统模式做法,根据民事纠纷的性质适用不同的诉讼模式
•2、当事人主义和法院职权主义应当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协同主义”诉讼模式
•3、从程序保障的观点出发,恢复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导地位,并重视当事人在纠纷解决过程中的自律性(“新当事人主义”)
•三、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模式及其改造
•(一)我国民事诉讼模式(干预主义)
•1、当事人对诉讼程序的启动、终结、变化和审理对象的确定,并不享有绝对的处分权,甚至可以说不享有充分的处分权•2、在事实主张和证据的收集问题上,我国并没有实行真正的辩论主义
•3、在诉讼程序的选择和控制上,我国民事诉讼法基本上实行职权进行主义,当事人不享有程序的选择权和控制权
•(二)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改造和完善•淡化干预主义
•越过职权主义
•迈向当事人主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