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3)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30分。

)1.社会期望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角色期望来看这属于( )。

A.素质期望?B.形象期望C.职业期望?D.师德期望2.奥苏贝尔认为学校应主要采用( )。

A.有意义的发现学习?B.无意义的机械学习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D.有意义的合作学习3.对少年儿童尤为重要的道德情感是( )。

A.事业感?B.自尊感C.集体主义情感?D.义务感4.教师先准备预备性材料,设想教学进程,然后呈现给学生,并从中抽象出新信息的教学策略属于( )。

A.概念形式策略?B.先行组织者策略C.认知发展策略?D.行为练习策略5.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 )。

A.教学大纲?B.学生综合水平C.教材的特点?D.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6.学生在几次学业成绩测验中得分比较一致,则说明这个测验具有测量的( )。

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7.下列关于正负强化与惩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强化的性质与奖励相同,负强化的性质与惩罚相同?B.奖与惩两种手段使用的目的相同,都是制止某种不当的行为,C.在教育中,可以多使用施予式惩罚,多使用剥夺式惩罚?D.在教育上使用惩罚时,只有在积极的目的下,使之符合负强化的原理,惩罚才会产生教育价值8.某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说明该教师处于( )。

A.关注发展阶段?B.关注学生阶段c.关注情境阶段?D.关注生存阶段9.为了有效地观察知觉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下列不属于这种感知规律的是( )。

A.强度律?B.活动律C.层次律?D.差异律10.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 )。

A.无意想象?B.有意想象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11.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敏感的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这是知觉的( )。

A.理解性?B.整体性C.选择性?D.恒常性?12.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

A.讲授法?B.发现法C.掌握学习法?D.头脑风暴法13.“学习风格”概念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B.塞伦C.布鲁纳?D.加涅14.罂儿学会称呼邻居家的女性为“阿姨”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女性均称呼为“阿姨”,这种迁移属于( )。

A.顺向迁移?B.横向迁移C.正迁移?D.一般迁移15.小王花了十分钟就把《静夜思》背下来了,然后他又继续读了五分钟,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属于( )。

A.深度加工?B.运用记忆术C.适当过度学习?D.合理进行复习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道德情感2.学习策略3.群体的凝聚力4.个性差异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

2.简述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特点。

3.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4.简述晕轮效应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论述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扇动一张纸,一个孩子感到空气在脸上拂过。

过了一段时间,在有风的一天,他感到了风。

因此他觉得风的形成是由于树的晃动。

问题:你认为这种因果表征处于思维发展的哪一阶段?为什么?2.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

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

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问题:请分析小刚产生这种不良习惯的心理原因,教学中应该怎样使学生克这种不良习惯?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希望模式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就是角色期望。

角色期望分为素质期望、形象期望、职业期望。

素质期望指人们对教师的思想品德、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的要求;形象期望侧重角色的外部特征;职业期望指的是对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2.C [解析]奥苏贝尔主张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应该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加以内化,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

3.D[解析]义务感即人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责任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人的责任观念对少年儿童尤为重要。

4.B [解析]先行组织者策略源于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

其步骤为:准备预备性料,设想教学进程,然后呈现给学生,并从中抽象出新信息,通过活动强化。

5.D[解析]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6.A[解析]信度指所测量特征的前后一致性程度,即测量的可靠性。

效度指一个测验能够正确测量特征的程度,即测量的正确性。

区分度指测量项目对所测量特征的区分程度。

难度指测量的难易程度。

7.D[解析]强化并非仅指奖励,惩罚不是负强化,强化的目的都是加强行为;而惩罚是抑制行为的过程,它只是暂时停止行为,不能根除,因此应慎用。

通常惩罚一种不良行为与强化一种好行为结合才能产生教育价值。

8.D[解析]刚进入教学领域的新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情况,属于关注生存阶段。

9.C[解析]这些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活动律、差异律和组合律。

?10.D[解析]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C[解析]知觉选择性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12?B[解析]发现教学也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方法。

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属第一步。

13.B[解析]学习风格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塞伦于1954年提出来的,用以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在西方被誉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

14.B[解析]横向迁移指先前学习的内容对处于同-水平层次上的后继学习内容产生的影响,题中所述为横向迁移的一种表现。

15.C[解析]过度学习指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深度加工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记忆术指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二、名词解释1.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

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里体验。

2.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3.群体的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

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已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他们与群体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做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要求。

’4.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三.简答题1.[参考答案]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没四个阶段组成。

?(1)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2)分析问题就是明确问题中条件与要求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问题,人们可以明确问题的关键,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3)提出假设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以适应问题的解决。

(4)验证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2.[参考答案]?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包括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种。

(1)场独立型:对客观世界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2)场依存型: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场独立型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且成绩较好,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比较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型学生一般偏爱社会科学,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由外在动机支配,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和讲解。

3.[参考答案]?瑞士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这是一个无道德规则阶段。

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儿童在游戏中只是个人独立活动,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

(2)权威阶段(6~8岁)。

此阶段又称他律道德阶段。

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3)可逆性阶段(8~10岁)。

此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

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

(4)公正阶段(10~12岁)。

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这时的儿童往往更多地从行为的动机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而且与成人的关系也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4.[参考答案]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某个特征产生强烈的印象,以这个印象为中心而形成总体印象,从而掩盖了学生的其他特征,这种以点概面的偏见叫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教师掌握学生的信息很少而作出总体判断,它使教师难以正确地了解学生和公正地评价学生。

克服晕轮效应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实事求是、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切忌一叶障目。

四、论述题[参考答案]有意注意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且有意志努力的参与。

它的主要缺点是容易使个体产生疲劳,从而导致分心。

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有意注意,应注重以下三方面:?(1)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学习活动的进行,更多地需要有意注意的调节和控制。

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保证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活动的前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