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灌流在重度卡马西平中毒抢救中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3-05-20T09:04:58.8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国英赵琳宋文婷[导读] 卡马西平中毒是药物中毒中最常见的危急症之一,其临床表现精神错乱、谵妄、昏迷、严重者甚至死亡。
刘国英赵琳宋文婷(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ICU 江西南昌 330009)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274-02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灌流在重度卡马西平中毒抢救中的效果。
方法对30例卡马西平重度中毒的患者进行洗胃、利尿、促醒、即行床边血液灌流、并动态血药浓度监测。
结果 30例患者肝功能均为出现异常,痊愈出院。
结论血液灌流能够迅速降低卡马西平在体内的血药浓度,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血液灌流在治疗卡马西平中毒时疗效显著。
【关键词】血液灌流重度卡马西平中毒抢救效果观察卡马西平中毒是药物中毒中最常见的危急症之一,其临床表现精神错乱、谵妄、昏迷、严重者甚至死亡[1]。
由于该药中毒时没有特效的拮抗药物。
因此,及时洗胃、导泻、利尿、行床边血液灌流是关键。
血液灌流是将患者动脉血引入储有吸附材料的血液灌流装置,通过接触血液使其中的毒物、代谢产物被吸收而净化,然后再回输体内的方法[2]。
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收治重度卡马西平中毒患者30例,均采用了床边血液灌流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
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35岁。
癫痫病患者2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2例。
均服卡马西平100-200片,符合卡马西平中毒的临床诊断。
1.2 抢救方法
1.2.1快速洗胃导泻利尿清除毒物。
1.2.2 立即行床边血液灌流,每天一次,连续2-3天 1.2.2.1完善相关检查,做好灌流前准备。
1.2.2.2预冲及行床边血液灌流
(1)预冲液的准备:5%葡萄糖500ml,将12500万U的肝素生理盐水2500ml,不含肝素生理盐水500ml。
(2)旋开灌流器两端的端帽排出灌流器内保存液,使血液回路的动脉管充满预冲液后,连接灌流器的动脉端。
使预冲液充满灌流器后,再把灌流器静脉端与血液回路的静脉端相连。
将灌流器动脉端朝下、静脉端向上并垂直固定于支架上。
(3)依次用:5%葡萄糖500ml,将12500万U的肝素生理盐水2500ml自下而上以100/min的流量冲洗灌流器,同时左手拿起灌流器,右手不停的拍打,彻底排净所有空气,此时也可以使灌流器充分肝素化。
(4)2500ml肝素盐水冲洗快完毕时,血路管动、静脉端均插入肝素稀释液中,以100~200ml/min的流量密闭循环5~10min。
此目的一是继续排气,二是使灌流器充分肝素化,达到抗凝作用。
(5)建立血管通路。
(6)最后使用一瓶无肝素生理盐水冲入管路灌流器中,排出其中含肝素的生理盐水。
然后上机,灌流时间为2~2.5h不再追加肝素。
灌流过程中密切监测压力。
(7)灌流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回血或空气回血法,将灌流器及管路中的血液驱回病人体内。
1.2.3 对症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患者出现低钙抽搐时常规补充葡萄糖酸钙20ml+5%葡萄糖100ml 静脉点滴。
出现癫痫抽搐时,可在严密观察下使用镇静剂控制抽搐,减轻抽搐引起脑缺氧。
并注意患者安全。
1.3护理
1.3.1血液灌流前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每小时记录一次。
并及时做好灌流前准备,遵医嘱抽血查凝血功能、血药浓度检测、电解质、肝功能等。
协助医生穿刺好股静脉置血液透析导管,然后根据检测的结果及患者的病情、体重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剂量,做到剂量个体化,还需做好生活护理及家属的解释工作,说明每次血液灌流的重要性,取得家属的理解及配合。
1.3.2血液灌流中护理
灌流中因患者躁动不安或抽搐,四肢可用约束带固定,松紧适宜。
保持各导管通畅并固定稳妥。
特别是血流导管。
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确保血液灌流的顺利进行,并做好记录。
1.3.3血液灌流后护理
灌流结束后,股静脉血液透析导管用肝素稀释液封管,并妥善固定,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处行换药。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牙龈出血及外敷料有无渗血,根据医嘱必要时使用硫酸鱼精蛋白对抗。
患者清醒后应做好心理护理。
2 结果
30例患者肝功能均为出现异常,经过血液灌流3次后卡马西平血药浓度均在治疗水平,患者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卡马西平口服易于吸收,2-6小时后血药浓度达到高峰,存在肝肠再循环,由于该药中毒时没有特效的拮抗药物。
因此,中毒严重者可致脏器功能不可逆损害,甚至死亡。
卡马西平中毒患者及时进行有效的洗胃、导泻、利尿。
在抢救卡马西平中毒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控制抽搐,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
进行全面分析,重视综合治疗及护理,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时复查肝功能及电解质、对血药浓度进行动态监测,便于指导治疗,也是提高抢救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宏灏等主编.药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
[2]陈芝等.血液灌流治疗药物中毒的临床疗效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4,43(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