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表现形式
•
• •
反衬有两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1)乐景写哀——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 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 代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 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 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 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8.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 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 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 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 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 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9.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例:“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 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 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 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六、结构特点(谋篇布局)
前后照应、 承上启下(过渡)、 起承转合、 卒章显志、 详略 伏笔、 铺垫等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 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 1.联想——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 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 联系的另一事物。联想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相似联想,一 种是相对联想,还有一种是相关联想。例:“碧玉妆成一 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 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 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2.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 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 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 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
• 14.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 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 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 《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
• 3.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 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 普遍接受。比如,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 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等。 • 4.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 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 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 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用 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 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 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 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 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 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 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
•
10.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 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 和先抑后扬之分。“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 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 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 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 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1.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 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例:“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 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 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 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常用于诗歌的整体结构评价)
•
7.虚实相生——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 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例:“寒蝉凄切,对 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 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 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 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 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 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一、表达方式
1、记叙 2、说明 (顺叙、倒叙、插叙)
(客观、具体、翔实)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 节描写。)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 景生情、景中藏情;情景交融。)
3、描写 4、议论
5、抒情
二、修辞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 引用、借代、反问、设问、 排比、对比、反复、反语、 通感、委婉、起兴
• 5.衬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 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 陪衬,使所刻画的人或物鲜明突出。衬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也叫 烘托;二是反衬。 • ①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 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 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②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 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 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 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
(2)动静相衬——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 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拔剌鸣。”(杜甫《漫成一首》)第四句鱼跳的 “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 6.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 象,加强艺术效果。比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 处蛙”中“家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 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
三、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想象、联想、用典、对比 象征、烘 托、反衬、抑扬、虚实相生、托物 言志、以小见大、动静相衬、对话、 使用人称(第一、第二、第三人称)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四、整句散句
整句: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
特点、作用:形式整齐,声音和谐,节奏鲜明, 加强语势强调语义,感情丰富,强烈。
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
散句:指结构相异长短不一的句子。
特点作用: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 2、句式 :如长短句、整散句 ;例《谏太 宗十思疏》多用四字短语,读来琅琅上口; 骈散结合,具有参差之美。
五、语言风格
常用词语 豪放、柔婉;绚丽 质朴; 明快 含蓄 ; 简洁 繁复;庄重 诙谐等 豪放、柔婉:豪放特点是气势磅礴,格调高昂, 境界雄浑,感情激荡。常使用激越昂扬的语气, 宏大热烈的语词,气势畅酣的句式,排比、夸张、 反复等修辞手法。 柔婉特点是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 味深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
•
12.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 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 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 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 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13.比兴——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 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 比就是譬喻,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 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后来“比兴”二字常联 用。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教材中《孔雀东南飞》 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 来激发读者想象,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 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