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诗经:春秋时代编辑的诗歌总集。
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收录了商周至春秋中期的作品305篇,依据音乐性特点,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为15个不同地域的诗歌,160篇;雅为朝廷的乐歌,分大雅、小雅,105篇;颂为祭祀祖先和自然神的乐歌,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这些作品体现了高度的艺术修养,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民族传统。
乐府:在历代的含义不同。
乐府是一个政府部门,主要负责采集诗歌,是中央音乐机构,主要负责执掌诗歌。
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
他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又收集民间的歌词入乐。
魏晋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唱歌的新诗体。
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之后也指后世作者依据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
词、曲也可被称为乐府。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七子”之说最初始于曹丕所著的《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有重要贡献。
其中王桀、刘桢成就最为突出。
他们的诗歌内容充实,风格劲健,形成所谓的「建安风骨」,正如钟嵘所言,其作品「干之以风力」,能令「闻之者动心」,各有特色,但时代特征,文风慷慨悲凉庄子:庄子,战国中期哲学家,宋国人,名周,字子休,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原是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成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
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
分为内、外、杂篇,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
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做。
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屈原的《九歌》是他在流放江南时创作,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称,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祭歌。
共有十一篇作品。
诗歌形式上,保持着原始歌、舞、乐三者合一的痕迹。
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原始的、大胆开放的爱情因素。
借助于人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表现了屈原的理想和要求。
《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
古诗十九首: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内收录有无名氏古诗多首,题为《古诗》。
这些古诗非一人一时之作,大多作于东汉末建安之前几十年间,作者大多是出于社会中下层的文人士子。
由于这些作品风格韵味略同,后人往往将它看作一个整体,用“古诗十九首”的名称,加以欣赏、研究。
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抒情真挚动人,语言清新自然,运用时空转换表达心境,写法上注重情景交融、物我转化。
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
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由梁代刘峻作注。
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
本书对当时的政治、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很有认识的意义,客观清楚的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有一定揭露意义。
同时,其内容也有一定阶级局限性。
志怪小说: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
志怪小说艺术上还比较粗糙,但某些作品在人物刻画,叙述故事,语言使用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志怪小说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托名东方朔《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旧题曹丕的《列异传》葛洪的《神仙传》托名陶潜的《后搜神记》等。
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注明:这段老师上课提到一点,我不懂要不要加上,你们看着用吧)唐传奇:唐传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小说文体,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与六朝志怪小说相比,在艺术上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代表了唐代小说的发展水平。
唐传奇是指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
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情节更加曲折丰富,叙事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传奇作者有意为小说,具有明显的小说创作意识。
因此,唐传奇在我国小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于成熟。
唐传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前期在初唐,作品仅存三篇;中期在盛唐至中唐,这是传奇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和作品;后期在晚唐,传奇走向衰落,数量虽多,但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远逊于前期。
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韩”指韩愈,“孟”指孟郊,还包括李贺、卢仝等诗人。
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
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
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
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
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元白体: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元”指元稹,“白”指白居易。
元稹、白居易作诗旨在平易。
他们重写实,尚通俗。
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元白体是诗体的一种。
元白体则为二人作诗,旨在平易,称为“元白体。
”白居易的创作代表了元白诗派的最高成就。
这一派诗人的创作,继承了盛唐杜甫以及中唐早期元结、顾况等人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如白居易的《杨柳枝》,王建的《古谣》,张籍的《春别曲》等。
“元白体”在狭义上又指主题平易的元白诗。
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又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简答题1、楚辞为什么叫楚辞(楚辞的文体特征与楚地、楚人等处楚地发楚声)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有异常浓厚的地方色彩。
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这就是说,“楚辞”是指,是屈原宋玉等人在楚地,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创作的新诗体,记录发生在楚地的故事,谈论楚地的事物,有着楚地浓厚的富于想象的浪漫气质色彩,是为楚辞。
进一步说,其直接渊源就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2、孔子曾说过诗歌可以“兴、观、群、怨”如何理解答:这个说法源自孔子的一句话:“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可以交往朋友一起欣赏,可以怨刺不平,表达内心的愤慨。
孔子的几句话十分简洁而又高度概括了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所具有的审美功能(即“兴”)、认识功能(即“观”)、社会交往与心灵沟通的功能(即“群”与“怨”)。
“兴”就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诗可以兴”的内涵大致可以理解为:诗具有引譬事理、启发联想的妙用。
“观”就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诗可以观”的涵义是借助诗歌作品,可以观察当时社会的风貌风物,考察当时社会的民意民情,可以知人论世。
“群”就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诗可以群”的涵义是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情感,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
“怨”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
“诗可以怨”意思是诗歌可用来泄导、平抑人之怨愤之情,使之怨而不失于仁,怒而不失于礼,有节有度,合乎礼义。
这句话是对《诗经》的高度赞扬,也实际上也是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
现代诗歌批评所津津乐道的认识、教育、审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实际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旭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表现出中国古代美学重道德意味,重社会政治伦理作用的特点。
“兴观群怨”作为美学范畴及其衍生概念,也从不同方面和层次上揭示了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功能和审美情感体验的种种特征,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的成就和民族特色3、锦瑟的主题悼亡诗。
为悼念亡妻而作。
首联为“景”,看到素女弹五十弦瑟而触景生情;颔联为比“喻”,借庄周化蝶,杜鹃啼血比喻妻子的死亡;颈联为“幻”,珍珠为之落泪,宝玉为之忧伤;尾联为“感”,情已逝,追思也是惘然!咏物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开端引出所引出所咏之物。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写瑟音的美妙,而“此情可待成追忆”则写在琴声中表现的感情。
抒情诗。
抒发自已壮志难酬的感慨。
李商隐少年得志,但在牛李两党的争执中却最终难得重用,只得借诗抒发自己的抑郁之情了。
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年华的追忆,首联为“起”,借五十弦之瑟喻人生之五十年华;颔联为比“承”,在浑然不觉间人生将走到尽头;颈联为“转”,以明珠宝玉比喻自己的才能;尾联为“合”,岁月催人老,一切都是惘然!4、上邪与有所思的关系(对于上邪和有所思是一组诗的看法)《上邪》是一首民间情歌,是一首感情强烈,气势奔放的爱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