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比较阅读[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猿鸣三声泪沾裳!”[乙]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①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②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③当(对着,面对)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④。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⑤,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⑥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苏轼/文,节选自《放鹤亭记》)[注释]①张君:隐者张师厚。
隐居于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
②明年:第二年。
③适:恰好。
④俯仰百变:俯视、仰视之间,气象有许多变化。
⑤陂(bēi)田:水边的田地。
⑥傃(sù):向,向着,沿着。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略无阙处( 低矮的城郭 )B. 属引凄异( 延长 )C.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早晨 )D.故名之曰“放鹤亭” ( 命名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每至/晴初/霜旦B. 水/及其半扉C.自/三峡/七百里中D. 故名/之/曰/“放鹤亭”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4.甲、乙两段选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有共同之处,请举两例加以说明。
(3分)【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5.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至于夏水襄陵(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或王命急宣(有时)(2)虽乘奔御风(飞奔的马)(3)既而渐近()(4)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7.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沿溯阻绝往来而不绝者 B.其间千二百里又何间焉C.方其远出海门今齐地方千里 D.素湍绿潭吴广素爱人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9.填空。
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的特点,以“素湍”、“回清”、“悬泉”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相映成趣。
乙段从形、色、声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的景象。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
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全品中考网①沿溯阻绝。
绝:②或王命急宣。
或:③不以疾也。
疾: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悉: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4分)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12.[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13.[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甲)三峡自三……沾裳。
”(乙)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
实为河之巨阸(1),兼孟门津之名矣。
此石经始禹(2)凿,河中漱广。
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3),鼓若山腾,浚波颓迭,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4),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注释:(1)巨阸(è):巨险。
(3)赑(bì)怒:形容气势壮大。
1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略无阙处(2)良多趣味(3)素气云浮(4)非驷马之追也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16.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断句。
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17.(乙)文与(甲)文“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哪一句?18.请概括(甲)文长江的夏水与(乙)文黄河的孟门之水特点不同之处,并找出两者在描写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
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
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19.解释加点的词语。
沿溯阻绝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20.翻译下面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21.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文中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
乙文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人滩,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
22.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高地厚华夏情。
2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
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
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异同。
24.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你能说出它和甲文之间的联系吗?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②,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③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④(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帖】同“贴”。
④【摧】崩裂。
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二翁登泰山昔有二翁,同邑而居。
甚友善。
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从前)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一起,共同)往,越(到了)钱塘,绝(渡过)长江,而至泰阴。
夜宿,凌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
”自日出至薄(迫近)暮,已至半山矣。
25.解释加点的实词。
(4分)(1)略无阙处()(2)属引凄异()(3)二人对酌()(4)越钱塘,绝长江()26.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或王命急宣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不能察,必以情D.乙翁欲扶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2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译文:29.(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__ ____、_____ _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分)(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 。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