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创 精品教案 山水田园诗四首

原创 精品教案 山水田园诗四首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兴衰与发展。

2、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3、准确把握这四首诗的的思想内容及不同的艺术风格。

4、背诵这四首小诗。

【教学重点】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它。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山水田园诗”的有关知识一、“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先秦时代,《诗经》、《楚辞》出现大量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但没有把山水风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描写,而是作为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建安时期,出现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描绘了山、海、秋色壮美景象。

但这时期山水田园并没有成为诗歌专门描写的题材之一,而是局限于个别的片段与篇章。

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不少文人啸咏山林,隐逸之风遂兴,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歌咏田园风光与农家生活,在诗歌中开辟了一块艺术新天地,宣告了田园诗的诞生。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文人们受老庄思想的影响,由崇尚清谈走向爱好山水,希企通过观赏自然来领略玄理,从而使描写自然为主的山水诗逐渐代替了玄言诗。

谢灵运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优游于山水之间,成为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从此确立了山水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此后,经过南朝诗人谢眺等人的努力,山水诗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其清新、秀丽的风格与边塞、宫怨等其他题材的诗歌相区别。

初唐王绩在雕琢浮艳的六朝余风之外独树一帜,朴素、清新的田园诗成为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

至盛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并融会了两家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并达到文学史上的颠峰状态。

二、“山水田园诗”在唐代兴盛的原因1、富庶的社会经济为士人提供了优裕的生活条件,形成了山庄别墅化的生活环境,优游泉林、流连山水成为社会风尚,这是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重要的社会因素。

2、既追求功名理想,又保持独立人格与超脱精神,盛唐人通达的出世原则与人生观念,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极度繁盛的重要的心理根源。

3、佛、道并存的思想局面和玄宗热衷于招纳隐士高人的政治局面,造成了普遍的隐逸风尚。

对唐人来说,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条“终南捷径”;而由仕而隐、功成名就而归山置田,也成为理想的人生范式。

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广大文人始终保持从容幽雅的心境来欣赏田园山水的自然趣味,形成了无论仕隐都加入田园山水诗创作行列的繁盛景象。

三、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至唐代王孟的诗歌中田园和山水开始合流。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句子并不多,但是在王孟的诗中,秀丽的山水则作为田园的背景不断出现,如王维的《新晴野望》:“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对农家的活动的描写就是在山水的背景下展开的;而孟浩然的田园诗其实很有限,他的诗歌更多是如《秋登万山寄张五》那样,在山水隐逸的题材中插入一些农人活动的影子。

如果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更偏重守拙抱朴的生活态度,那么王孟与山水结合的田园诗则更多士大夫清高闲逸的情调。

这是因为王孟虽然描写田园,向往田园,但他们并不能真正抛弃仕途,回到田园。

王维一直半官半隐,孟浩然也一直念念不忘出仕。

而且他们即使居住乡村,过得却不是农民的生活。

陶渊明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而王维却说“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陶渊明与农人“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而王维却是“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我们可以说王孟其实一直是在远远地观望田园,却没有真正融入其中。

这是王孟和陶渊明精神实质上的差距。

但是山水与田园的结合,使诗歌的审美意味更加丰富了。

王孟一方面继承了陶渊明的白描手法,另一方面又用细腻的笔触刻画景物。

尤其是王维,他以画家的眼光来看田园,将绘画的构图、线条、色彩等技法运用到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写出“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等句子。

这样细致的景物刻画和温馨的田家生活结合在一起,使我们在感受田园的安宁和乐的同时,体验审美的愉悦。

以王孟为代表的诗人们对田园的歌唱,除了对优美的山野风光的欣赏之外,包括了对温馨平和的人际关系、单纯快乐的劳动生活,甚至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留恋和回归。

这样的田园是诗人理想中的田园,是他们最后的避风港,是他们对抗污浊的社会的最后一片阵地。

而只有盛唐升平盛世下的田园,才更接近于那个能够让诗人们“怅然吟式微”的理想田园。

中唐以后,当唐帝国盛世不再,田园失去了以前的温馨祥和,变得一片萧条荒凉,诗人们也开始转而描写农村的凋敝,农家的贫苦,如韦应物的《观田家》、杜荀鹤《山中寡妇》、皮日休的《橡媪叹》等。

这一时期农村题材的诗歌,与其说是田园诗,不如说是悯农诗了。

内容:这类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艺术特色: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代表诗人: 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隐逸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幽淡雅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赏析这四首小诗《宿建德江》一、孟浩然之生平(689—740),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在江浙一带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

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

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二、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1)主要内容:隐居山林的逸趣:《过故人庄》怀才不遇的苦闷:《岁暮归南山》客居在外的愁思:《宿建德江》(2)艺术风格:清幽淡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宿桐……》“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江上思归》“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夜泊……》“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杜十四之江南》三、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

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

但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未能中进士,失意东归。

途经建德江时,愁绪无法排遣,然而,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

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

四、基本解读行船停靠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日落黄昏,更给游人平添一份新愁。

从船上望去,原野空阔苍茫,远处的天空比树木还低。

月明中天,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于船上俯视,江月与游子是如此的接近。

五、思考讨论(清)黄叔灿《唐诗笺注》中说:‚‘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

‛请思考1、这一联的写景“妙”在何处?“低”字从“旷”字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

原野空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水清澈,故觉月近于人。

2、这一联的“诗外味”是什么?这是一首写羁旅愁思的诗。

一个“低”字寄寓着诗人沉闷抑郁的愁思,一个“近”字暗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诗中虽不见一个“愁”字,但无处不有羁旅之愁。

这两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阔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明月和他是如此亲近。

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籍。

《终南望余雪》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祖咏(699一约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

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

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

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

《全唐诗》编诗一卷。

《终》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

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从东都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广绵广余里,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

当在科举中看到“终南望余雪”试题时,诗人便用一颗赤城的爱国之心抒写了一首忧国忧民的小诗。

二、基本解读: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

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

夜幕降临,长安城中却倍觉寒冷。

三、思考讨论1、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诗人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常理呢?没有。

诗人这样写是写初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的特点。

2、古人讲究炼字,请你谈谈“霁”“明”二字的妙处。

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

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

3、“城中增暮寒”暗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但最后一句才露出作者本意,抒写了关心人民疾苦的忧虑。

《田家杂兴八首》一、作者简介储光羲(约706一约762),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

曾隐终南山。

安史之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

长安、洛阳收复后,被下狱,遇赦后不久即卒。

《全唐诗》编诗四卷。

二、基本解读“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

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

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

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

家里的环境充满农家风情:满园里种满了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

连飞禽都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四句明志之语: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

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

三、鉴赏要点主旨: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

艺术特色:诗风质朴自然,运用了白描表现方法。

知识点回顾: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

在诗歌中,指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勾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