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的鉴赏复习目标:1、掌握赏析山水田园诗的方法;2、明确山水田园诗的鉴赏角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复习课时:9课时复习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分成山水诗和田园诗两类。
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
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江水:时光的流逝。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二、诗歌意象含义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云:游子飘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三、体验高考1、(20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类似的诗句还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
2、(2010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
答案要点: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第二课时一、技巧方法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
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
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二、课堂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⑴本诗写景有何特点?⑵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⑶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1)江村的景物特点是怎样的?(2)诗中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3)末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第三课时一、山水田园诗相关鉴赏概念理解(一)、动静结合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二)、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四)、远近高低相结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才能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五)、表达方式: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2、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4、幽深、宁静的特点。
"闲"字。
栀子花在庭院中开放,"闲"在那里,无人观赏;一个闲字从侧面衬托了妇姑雨中浴蚕的繁忙景象。
第四课时咏物抒怀诗特点归纳: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解题步骤归纳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所谓咏物抒怀诗,就是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的诗歌。
咏物抒怀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二、托物言志类这类诗歌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再来看看于谦的这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
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jìng)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P31):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