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熊十力与冯友兰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熊十力与冯友兰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冯友兰则继承宋明理学,把 “理”、“太极”作为世界的本原。 他从哲学只对于真际有所肯定出发, 去探寻世界的本然,他说,理是“实 际事物之所以然之故。”[4]理是事物 的“当然之则”。每一事物都有其 所以存在之理,理又可以叫作“天 理”,理又是“事物之极”,总括 众极,称为“太极”。“太极”既是
“所有众理之全”,又是“所有众理 之全”。经过这一番逻辑推论,冯友 兰找到了世界的本体—理、太极。在 “新理学”中,理、太极只是一些超 验的观念,是超现实的精神实体。从 以上分析可知,不论是把“仁心”作 为本体,还是把“理、太极”作为本 体,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的本体 论在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与熊十力的认识论相比,冯友
63
兰的认识论内容更系统、更丰富。冯 友兰的“新理学”研究了真理、认识 的目的、方法、标准,以及认识产生 的基础和源泉等一系列认识论问题。 “新理学”认为,人们认识的目的, 就是要认识理、太极,因为它是绝对 的真理。人们的认识符合“本然的义 理”的,就是对的,就把握了真理。 如何认识和把握真理呢?“新理学” 认为,主要靠对理和太极的体认与觉 解,对理、太极的认识越多越深,人 们的认识水平就越高。人们觉解程度 不同,宇宙、世界对人生的意义就不 同,其道德境界也不同;冯友兰据此 把人的道德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即自 然境界,义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 境界。这比起梁、熊来说是有创新、 有发展的。冯友兰还阐明认识的基础 是心性。人们有了心性,就有了“知 觉灵明”,就能了解体认理和太极。 他说:“人之所以能有觉解,因为 人是有心的”,“宇宙间有了人,有 了人的心,即如黑暗中有了灯。”[6] 在“新理学”看来,人心的“知觉灵 明”是一切认识产生的基础。
【关键词】本体论 认识论 人生哲学
熊十力和冯友兰作为当代新儒家 的重要代表,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 保守主义者,他们都立足时代特点, 结合西方哲学,竭力挖掘中国儒家传 统的现代意义,并由此而建立了他们 的哲学理论体系。但由于他们所受文 化背景的影响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 重点不同,因此他们的哲学思想又同 中有异,各有千秋。熊十力继承陆王 心学传统,进一步发展了当代新儒家 开启者梁漱溟的玄学唯心主义;他糅 合儒佛中西,建立了系统的新唯识论 体系。冯友兰则继承宋明理学传统, 以新实在论为基础,运用逻辑分析方 法创立了“新理学”的理论体系。具 体说来,熊十力与冯友兰的哲学思想 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熊十力和冯友兰都重视本体 论,但他们所找到的本体及论证 方法又不同
在他们看来,只有认清宇宙的 本体,现代人才有安身立命之处,只 有阐明了本体论,才能为解决社会实 际问题指明正确的方向;而如若不能 把握不可动摇的本体,那么,现代人 就会失去自我,现代文化就会精神贫 乏,理论学说就游谈无根,处理社会 问题就会急功近利,对西方思想的介 绍就只能是支离破碎的。在这些认识 的基础上,他们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 是建本立极,就是要探索宇宙最深层 的实在,寻找世界的主体、绝对者,
3.在人生哲学方面,熊、冯都 主张加强内心修养,强调向内用 力,倡导“内圣外王”的理想人 格。但他们具体的人生态度、人 生追求又不同
熊十力主张进取的人生态度。 他说人要做自己和世界的主人,要维 护“人道之尊”,必须破除出世、破 除造物主、破除妄心任运的思想,自 强不息,积极进取。他说:“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7]熊十 力倡导孔子的人生哲学思想,他说: “识得孔子意识,便悟得人生有无上 的崇高的价值,无限丰富的意义,尤 其是对于世界,不会有空幻的感想而 自有改造的勇气。”[8]另外,他还认 为人的道德本性是天生的善的,但 如果不尽力学习,不加强修养,这 种善是不能显发的。因此他主张通 过修养功夫,克服“染习”,创起 “净习”,使固有的德性充分扩展开 来,这样才能实现本体(性)与功夫
并且因此确立生命的真实意义和文化 最根本的价值观念。
熊十力继承陆王心学传统,把人 的本心,即仁心作为世界的本体。熊 十力竭力破除人们以外物和人心为实 有的思想,强调本体绝不可能离开我 的心而独立存在。他说:“把本体当 作外界独存的东西来推度,是极大的 错误。”[1]他认为本体是本心,“仁 者本心也,即吾人与天地万物同具之 本体也,”[2]此心又不是人的生理之 心、心理之心、知性之心,而是自己 的觉悟,是真的自己,即仁心。他说 这种仁心是“虚灵无碍,圆满无缺, 虽寂寞无形,而秩序众理已毕具,能 为一切知识的源泉。”[3]熊十力以本 心为本体,建立了“离心无境”的主 观唯心主义宇宙观。熊十力特别重视 本体论问题,并把它用于探讨心性关 系、道德哲学问题、人的安身立命和 终极寄托问题,统摄了宇宙观、人生 论、知识论等。在中国儒学史上第一 次公开以“本体论”建立其哲学体 系,这是与冯友兰显著不同的。
2.3 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是 事业稳定的需要
青年人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生 事物,但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容易 受不良思想的影响,看问题容易以偏 概全。如有的人看到社会上存在个别 腐败现象,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失 去信心;有的人认为“六合彩”是发
财捷径,一本万利;有的人认为“读 书无用,会‘拍’就行”等等,都严 重侵蚀着青年人的心灵,影响着青年 人的健康成长,甚至发展成为单位、 事业、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而,加 强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提高到事关 “事业的稳定”的高度来认识。
3.做好医疗卫生行业青年思想 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径
3.1 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高素质 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武装青年人 的头脑,同时抓好共产主义的理想和 信念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 旨教育、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教 育,增强青年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 鉴别力,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 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引导他们多 途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水 平,扩大知识领域,掌握现代科学技 术,同时,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学习 与培训的机会(在调查中,85%以上 的青年人迫切要求为他们提供培训和 学习的机会),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 素质,使医疗卫生行业青年真正成为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3.2 坚持正面教育,鼓励奋发向 上 青年人具有勇于进取,自尊自强 的性格特征,非常希望得到组织和他 人的信任和尊重。因此,在进行思想 教育时,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 们的自尊心;多肯定优点和长处,进
2.2 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是 队伍建设的需要
我们强调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 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年轻 化已成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 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成为医疗卫生行 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 素质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兴衰 成败。特别是医疗卫生行业基层单位 地处偏僻,容易受周围不好的社会环 境和落后的思想所侵蚀,因而加强青 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更为迫切。
2.在认识论上,熊、冯二人 都认为认识的对象是本体,他们 都脱离社会实践,建立了唯心主 义认识论。但他们的认识方法不 同,所涉及的认识论问题也有差 异
熊十力主张通过“反求本心”去 认识本体。因为本体不是心外之物, 所以对本心仁体的认识,要用“反求 自识”、“反己体认”的方法来解 决,即用“证会”方法解决。什么是 “证会”呢?熊十力说:“今云证会 者,谓本体之自明自了是也”,“夫 证会者,一切放下,不杂记忆,不起 分别,此时无能所、无内外,唯是真 体现前,默然自喻。”[5]按照他的说 法,证会或体认,不需要经过感觉、 概念、推理,是一种顿超直悟,是顿 然消除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 界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熊十力 的“反求本心”仍然是一种神秘的、 直觉的、自我参悟的认识论。
(修)的统一,即“性修不二”。总 之,熊十力以自觉的人本精神,强调 以“人道”统摄“天道”,珍视人的 价值,高扬活生生的生命力量,提倡 刚健进取的人生态度。
冯友兰则主张有“觉解”的人 生。“新理学”的终极目的是使人对 宇宙、对人生有所觉解,是人成为 “觉解其觉解”的圣人。觉解就是对 宇宙、人生的意义的了解与觉悟。觉 解的内容决定人生的意义,他说: “人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可以说, 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这是人之所 以异于禽兽,人生之所以异于别的动 物的生活者。”[9]冯友兰提出觉解要 “尽心尽性”,即要充分发展人的高 一层的觉解。尽心尽性的根本目的在பைடு நூலகம்于求得一种境界,从而自然地会得到 一种快乐,但快乐本身不是目的。根 据觉解程度的不同,“新理学”把人 的思想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 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人的行为特征分别是 “顺才、顺习”、“为利”、“行 义”、“事天”;其中,处于自然境 界的人是无觉解的人,处于天地境界 的人则是了解“社会之全”和“宇宙 之全”的圣人,这种圣人是冯友兰提 倡的理想人格。冯友兰看到了人是 “为利”的,人是要追求个人的利益 的。总之,冯友兰人生哲学中涉及到 的人生动机与效果、义利之辩、人生 境界及其不断提升等问题,都是突出 于梁漱溟和熊十力的;“境界说”中 的圣人不仅是思想修养方面的要求, 而且主张积极地入世,他说“圣人最 宜作王”。在这里冯友兰主张人加强 内心修养是为了服务于社会,他说: “不但对于社会,人应有贡献,即对 于宇宙,人亦应有贡献。人不但应在 社会中,堂堂地做一个人,亦应在宇 宙间堂堂地做一个人。”[10]这与梁、 熊二人所追求的宇宙精神和人生境 界,可以说又殊途同归。
理论探索
南方论刊·2010年第8期
学术之窗
熊十力与冯友兰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秦亚君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四川广汉 618307)
【摘要】现代新儒学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熊十力和冯友兰作为当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 化保守主义者,他们都立足时代特点,结合西方哲学,竭力挖掘中国儒家传统的现代意义,并由此而建立了他们的哲学理 论体系。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熊十力与冯友兰的哲学思想,挖掘新儒家思想的积极因素,促进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
4.熊十力的辩证法思想突出 熊十力和冯友兰都从矛盾双方 的对立统一中讲运动变化。熊十力系
统地阐述了“体用不二”论和“翕辟 成变”说,体现了丰富的“深于知 化”和“长于语变”的辩证法思想。 首先,他看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 关系,他说:“夫物皆互相依持”, 他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不 可分割的整体:“自然确是一个不可 分截的完整体。须知无量星球,互相 关联,互相影响,而为一个有组织的 机体”。其次,他用相反相成来论述 “心”和“境”的关系。他说:“心 是对境而彰名的,才说心,便有境, 若无境,即心之名也不立了”,“境 和心是一个整体的不同的两个方面, 是互相对待,而又是互相和同,所以 能完成其全体的发展。”[11]在此基 础上,熊十力进一步把相反相成说成 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颇有辩 证法思想的因素。再次,他承认宇宙 万物“万变不穷”,他说:“一切 行,只是在那极生动的,极活泼的, 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天地万物, 无时而不迁改。”[12]这就是说,世 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 有静止不变的事物。他又指出,事物 的发展,是由事物本身的内部矛盾决 定的。他说:“说到变化,就是有对 的,是很生动的有内在的矛盾的以及 于矛盾中成其发展的。”[13]当然, 熊十力讲的不是唯物辩证法。熊十力 的“体用不二”既肯定本体的唯一 性,又肯定本体的能动性和易变性。 “翕辟成变”说乃是“体用不二”论 的逻辑发展。“翕”与“辟”都是实 体的功能,“翕”是摄聚成物的态 势,由于它的积极收凝而产生物质世 界;“辟”则刚健自胜、不肯物化, 却能运用并主宰“翕”。实体正是依 一翕一辟的相反相成而流行不息。总 之,他坚持“由用知体”、“即用显 体”,以欲明性、以有反无,由此彰 显本体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是人类 文化与宇宙之生生不息的终极根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