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再贴现率政策

浅谈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再贴现率政策

课程编码:Z5401X028NANCHANG UNIVERSITY中央银行学Central Banking题目浅谈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再贴现率政策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系金融学专业班级:金融081班学号:5400108428学生姓名:吴斌教师姓名:曾咏梅起讫日期:2011年6月1日至2011年6月6日目录目录 (1)引言 (2)第一章再贴现以及再贴现率政策 (2)以及再贴现率 (2)再贴现以及再贴现率1.1再贴现1.2再贴现率政策 (3)第二章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3)2.1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 (3)2.2再贴现率政策的局限性 (4)策效应的基本途径 (5)2.3发挥再贴现率政发挥再贴现率政策效应的基本途径结语 (6)参考文献 (6)浅谈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再贴现率政策摘要:再贴现率政策作为中央银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金融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在我国开办较晚,经验不足,配套措施不完备,使该项业务在实际当中产生了一些偏差,影响了央行宏观调控功能的有效发挥。

本文将浅析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再贴现再贴现率中央银行作用局限性引言货币政策,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也就是说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

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工具来实现的。

其中再贴现率政策是美国中央银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率一出现便作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并且受到高度重视。

20世纪20年代,在中央银行开展信用调节业务的早期,再贴现率曾被视为最有效的政策,但由于是否进行再贴现的主动权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再贴现率的作用不是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志随时发挥,使中央银行一直处在被动的地位,因此各国对再贴现率政策的运用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银行愈来愈重视作为一个参与者进入市场,而不只是作为一个指导者来调节和引导市场,因而再贴现率逐渐让位于公开市场业务这一政策手段而退居其次,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而且可行的宏观调节手段。

许多国家对此仍充分重视,例如在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再贴现率称为“银行率”,它的变化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市场利率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另外,美国对运用这一手段也较为重视,再贴现率的变化也为数不少,而且影响较大。

中国人民银行1988年9月1日首次公布再贴现率,比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低5~10%。

由于发展的历史不长,商业票据也不发达,再贴现率政策的效果还不明显。

1再贴现以及再贴现率政策1.1再贴现以及再贴现率再贴现是商业银行以未到期、合格的客户贴现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

对中央银行而言,再贴现是买进票据,让渡资金;对商业银行而言,再贴现是卖出票据,获得资金。

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其它经济变量。

再贴现意味着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再贴现额的高低,而且会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而整体影响再贴现规模。

1.1.22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贴现获得的准备金数额减少,借款的成本上升,从而减少了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

这样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额减少,通过银行创造货币乘数的作用货币供给量会数倍减少;贴现率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贴现获得的准备金数额增加,借款的成本下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增加。

准备金并通过银行创造货币乘数的作用货币供给量会数倍增加,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作用。

再贴现率,常为中央银行控制通货的手段之一。

即当市面资金过多时,中央银行可提高利率,以促进市场一般利率提升。

反之则降低重贴现率使市场利率下跌。

想要预测市场利率的可能变动,再贴现率,常是最好的先行指针。

2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及其局限性2.1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首先,再贴现率作为中央银行抑制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手段之一,较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业务易于操作。

再贴现率引起的波动程度又远比法定准备率为小,因而各国中央银行一般都经常调整再贴现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其次,再贴现率作为一国基准利率,再贴现率制约和影响着全国的利率水平,其变动决定或影响着其他利率的变动,是其他利率赖以调整或变动的基础。

商业银行之所以要进行再贴现,一般是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发生短缺。

再贴现率低,商业银行取得资金成本较低,市场利率就会降低;反之,表示中央银行的资金供给趋紧,市场利率可能上升。

商业银行业务中,票据贴现的比例很大,越是发达国家越是如此。

再次,再贴现率作为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参照标准,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是利率体系中贷款利率最低的一种。

中央银行规定的再贴现率左右商业银行的筹资方向,实际上也就成为衡量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高低的标准之一。

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紧缩货币供应时,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再贴现率来相应提高商业银行供应资金的成本,亦即减少其决定信用规模的准备金,从而使商业银行收缩其信贷规模以达到紧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如果一国经济衰退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时,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再贴现率以鼓励商业银行增加从中央银行借款,从而扩大放款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

最后,再贴现率是唯一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利率,其他利息率则由货币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

尽管如此,中央银行在确定贴现率的时候也要视市场其他利息率的情况而定。

换句话讲,贴现率的高低并不是中央银行所能主观臆断的,而是随市场利息率变化而调整。

贴现率的高低变化是在向市场发出一种货币供求状况的信号,即其他利息率已经发生变化了,以便于各市场主体根据这一市场信号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

2.2再贴现率政策的局限性尽管再贴现率政策有上述的四个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第一,从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看,再贴现率政策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

首先,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

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贴现,或者贴现多少,决定于商业银行,如果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筹措资金,而不依赖于再贴现,则中央银行就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

其次,增加对中央银行的压力。

如商业银行依赖于中央银行再贴现,这就增加了对中央银行的压力,从而削弱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

再次,再贴现率高低有一定限度,而在经济繁荣或经济萧条时期,再贴现率无论高低,都无法限制或阻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这也使中央银行难以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从对利率的影响看,调整再贴现利率,通常不能改变利率的结构,只能影响利率水平。

即使影响利率水平,也必须具备两个假定条件:一是中央银行能随时准备按其规定的再贴现率自由地提供贷款,以此来调整对商业银行的放款量;二是商业银行为了尽可能地增加利润,愿意从中央银行借款。

当市场利率高于再贴利率,而利差足以弥补承担的风险和放款管理费用时,商业银行就向中央银行借款然后再放出去:当市场利率高于再贴现率的利差,不足以弥补上述费用时,商业银行就从市场上收回放款,并偿还其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才能支配市场利率。

第三,就其弹性而言,再贴现率政策是缺乏弹性的。

一方面,再贴现率的随时调整,通常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这会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再贴现率不随时调整,又不宜于中央银行灵活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因此,再贴现率政策的弹性是很小的。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贴现意识淡薄,导致再贴现市场发展缓慢。

再贴现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于商业银行进行票据贴现的态度及持有数量所占其资产比重大小。

目前,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时期,企业生产效益低下,资金周转缓慢,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使银企关系日趋恶化。

基于此种原因,导致银行贴现意识淡薄,也导致再贴现市场发展缓慢。

2.3发挥再贴现率政策效应的基本途径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关系,重视并加强再贴现率政策工具。

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各具不同的功能,各有不同的调控方式,也有其各自不同的局限性。

三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的对象进行调控,共同实现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目标。

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票据市场发展与再贴现率政策发挥作用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社会商业信用票据化。

当前在培育和发展票据市场时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正确引导企业使用商业汇票。

中央银行可选择部分实力较强、信誉较高的企业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并实行这类汇票贴现和再贴现的政策倾斜,促进商业汇票市场的发育和发展。

其次,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票据承兑授信业务的管理方式,在注重风险的同时,扩大基层行的贴现自主权,对经营条件较好的基层行适当扩大贴现比例,对一些资信较高的企业,适当放宽审批程序,鼓励企业实行商业汇票结算方式,并自觉克服要求企业缴存高额承兑保证金的违规操作行为,保证企业在使用商业汇票时能及时地通过贴现取得资金。

再次,人民银行要进一步放宽再贴现的票据限制和范围限制,适度扩大再贴现的比例,规范再贴现的操作程序,保证商业银行在贴现市场上获得融资,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实现再贴现对票据市场发展的逆向激励作用。

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金融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再贴现率政策的各项功能。

实现金融监管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发展再贴现业务与实现这一目标有其方向和途径上的一致性。

结语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再贴现业务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发展和逐步加快发展的阶段,再贴现率政策在我国金融宏观间接调控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所以,进一步全面发挥再贴现率政策的各项功能已成为正确运用再贴现货币政策工具来推进金融宏观间接调控的当务之急。

因此,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的中央银行,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关系,重视并加强再贴现率政策工具;正确认识和处理票据市场发展与再贴现率政策发挥作用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社会商业信用票据化;正确认识和处理金融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再贴现率政策的各项功能。

这样,再贴现率政策各项功能才能得以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1]伏成金.再贴现政策有效发挥功能的四大难点[J].《河北金融》1996.12[2]张国良.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及其局限性[J].《辽宁经济》1999.6[3]杨大楷,叶小莲,杨晔.中国再贴现政策研究[J].《黑龙江财专学报》2000.2[4]曹永华.我国再贴现政策效应[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4[5]王平喜.再贴现政策的调节机制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济南金融》2003.12[6]阮小莉.剖析我国三大货币政策工具[J].《广西社会科学》2004.12[7]熊立南.浅析我国的再贴现业务[J].《经营管理者》2009年2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