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如何有效提问

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如何有效提问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专业:新闻学姓名:考籍号:指导教师:尹题目: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如何有效提问通讯地址:邮编:410100 电话:二O一一年四月目录1.引言 (2)2.正文 (2)2.1采访前的准备 (2)2.2提问技巧的选择方式以及意义作用 (3)2.3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3)2.3.1.提问的局势观察 (3)2.3.2.记者提问前的注意事项 (4)2.4提问技巧的运用策略 (4)2.4.1.采访对象的心理控制策略 (4)2.5不同类型采访对象的不同采访技巧 (5)3.结语 (6)4.参考文献 (7)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如何有效提问谢浩摘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新闻传播事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直接获取新闻信息源的新闻采访工作,也必然成为人们重视的对象。

本文通过新闻采访中提问方式和提问技巧的论述,指出提问是采访的关键:,巧妙运用提问技巧也能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关键词:新闻采访技巧提问方式引言新闻传播事业在当今时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新闻采访作为新闻传播工作的第一道“工序”,自然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重视。

新闻采访学所在的“应用新闻学”已经成为与历史新闻学,理论新闻学相并列的三大分支学科之一。

新闻采访学是在20世纪随着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成熟,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记者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职业之后逐步形成的。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新闻采访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理论框架,对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系统科学。

它是以中外新闻工作者的广泛实践为基础,系统地总结和阐述新闻采访活动的经验教训和新闻采访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以此来进一步指导新闻工作者采访实践活动的学科。

正文提问是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也是记者职业生涯中最大量的活动,更是新闻采访中最复杂的多变的一种采访方式。

好比一位画家,要绘一幅画,首先要构思,方能动笔。

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曾经这样说过:“笔下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决当不好记者的。

”如果说访问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它是访问的核心内容,记者应该把自己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社会经验、机智与才能,都融入到精心设计的问题之中。

记者的提问就是语言的“开掘机”,是打开采访对象“话匣子”的“钥匙”。

2.1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要使采访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

诸如采访内容与步骤、提问重点与方法、观察范围与场景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有时还需要同时进行多种采访方式,如动态采访,就是记者深入现场,深入基层,寻求和接近新闻源所从事的一切调查研究与访问活动。

这种采访活动,一般应包括寻找新闻对象、发掘新闻背景、提问观察与验证事实。

各种采访形式要综合运用,不可偏废。

实施采访活动的具体形式,要因人因事而异,手法要不断变换,不拘一格。

诸如个别访问、现场观察、蹲点解剖、查阅资料等均为常用的采访形式。

首先,针对不同采访对象,应如何提问?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这是记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职业素养。

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可融洽双方关系,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气氛。

相反,如果记者不耐烦、死板生硬,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势必给采访带来阻力,甚至会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缄口不语。

要取得采访的最佳效果,记者必须循序渐进。

采访前要对采访工作做好安排、谋划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然后再去进行交流,观察与现场分析。

在记者的诸项采访活动中,提问是一项最基本、最常见的采访形式,也是最能反映记者功底的一项艺术。

2.2提问技巧的方式选择以及意义作用提问采访的基本形式大体分两种。

一种是开放式提问,这种形式范围比较广泛,被采访者能不受拘泥,可以泛泛而谈。

比如,某记者采访时政新闻时提问:“请你谈谈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学习活动体会好吗?”或者,采访某企业时提问:“你对你们的企业在发展上有什么新的见解?”这两例提问形式都是开放式的。

对方所回答的内容可多可少,范围比较广泛,回答者可以无拘无束,脱口而出,这样可以使采访的气氛活跃、协调,既可说此,又可曰彼。

这种采访形式的不足之处是,记者要获得实质性内容的难度较大,采访所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

另一种是闭合式提问。

又称定向式提问或限定式提问。

记者的提问比较具体、单一、一针见血。

被采访者的回答只能是记者提问所限定的内容,往往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

比如,这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和学习实践的重点是什么?首期学习实践的范围?哪些属于首期学习实践对象?这种提问比较明确,一般都能回答出你所需要的实质性内容。

这种提问形式往往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般来说,采访提问多是综合运用这两种提问形式。

前者多用于缓和气氛,融洽感情,启发对方。

后者多用于采访中突破问题,追溯情节和验证事实。

从开放式提问开始,这样可以沟通感情,尽快造就一种和谐气氛,然后直接切入,进行闭合式提问,这样可以提高采访速度,尽快了解和掌握新闻素材。

既能及时地抓住事物特点,又可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用这样的素材写出的新闻才会准确,生动,有个性、有深度,甚至可以成为社会影响较大的新闻精品。

2.3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2.3.1 提问前的局势观察记者在新闻采访前如何对采访局势进行准确判断,从而选取恰当的提问技巧呢?首先就是要对局势进行观察。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观察采访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采访形式。

观察采访包括社会环境观察和自然环境观察两种。

对这二者的观察采访都必须具有顽强的探索精神。

社会环境的观察要求有三点:一是观察它的特征,二是观察它的细节,三是要抓住它实质性的东西。

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基础的东西,则必须注意它的特征点,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

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

对于自然环境的观察范围就更广阔了,诸如花草树木、建筑设施、生活什物以及临时发生的地震、海啸等等无奇不有。

但观察的方法和重点一般不外以下三种:一是观察形态。

无论是天然的风景,还是人工的静物都有一定的形态、一定的大小、一定的气势,这些都是首先映入眼帘的观察重点。

二是观察自然环境中静物的质。

这里包括静物的质地和质感。

质地是指静物的结构性质,大楼是钢筋水泥结构,办公桌是木质结构等等。

再就是要注意观察静物质感,比如铁是凉的,棉花是软的,石头是硬的等等。

只有全面观察并掌握了静物的质地和质感,描摹出来的静物,才会逼真,犹如伸手可触到实物一般。

这样的作品会更形象、更生动,甚至赋静物以感情,让静物现出精、气、神,达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之效。

2.3.2 记者提问前的注意事项采访过程,是对新闻记者或通讯员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

采访提问中的语言与方式是否规范,是关系到采访成败的重要环节,因此,新闻工作者需高度重视。

新闻采访提问是一种艺术,笔者认为采访中记者发问技巧应该是:首先要把握主题。

记者的每次采访都具有一定目的性。

在采访之前都要拟定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一般来说就是这次采访的目的。

为了确保采访的成功,记者要始终遵循采访目的的预定范围进行发问,让对方在回答中尽量减少题外话。

凡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回答或谈话都应巧妙及时地加以制止,不要形成“问”不对题的局面。

其次要巧用启发。

记者在提问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形成线索与素材丰收的效果,记者的发问就显得尤为重要,需巧启发、少追问,越是咄咄逼人连续发问,急于求成,其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是事与愿违。

为了在短时间内捕捉到完整的新闻素材,提问时的启发、方法得当,有时可以在一个被采访对象那里同时获得多条新闻。

可见,巧用启发是新闻提问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要和蔼求教。

人常说记者是“无冕之王”,有少数记者认为自己高高在上,采访中常常以审问的口气进行发问,其实持这种态度的人在采访过程中常会造成被动局面。

记者在采访时就座也很重要,首先明确采访对象是知情者,是当事人,而记者仅仅是个问路人,求知者。

所以,在采访发问时必须以和蔼的语气,求教的态度向被采访对象发问,认真而耐心地恭听对方的介绍,只有这样对方才能配合并认真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四要积极引导。

新闻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被采访者有顾虑、有隐私和记忆不清的时候,记者万万不可产生急躁情绪,要以巧妙的引导艺术来打开被采访者思想顾虑的闸门,唤起清晰的记忆,对方才会把内容和盘托出。

五要形式灵活。

新闻采访的提问形式要灵活多样,“一句话百样说”。

问话时要随时揣摩对方当时的思想、情绪、顾虑,习性与爱好,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发问。

不要死追硬逼,让对方产生厌烦情绪,更不要盲目追问对方不知情或不在场的问题,而使对方为难而产生反感。

六要语气平和。

记者提问的语气非常重要。

同样的问题,问话态度过于严肃冷淡,提问生硬呆板,容易使对方产生反感,甚至形成敌对情绪而影响采访。

为使采访得以顺利进行,记者在提问时注重语气的平和,首先与对方造就一种自然随和甚至亲密无间的氛围,对方才会回答干脆,畅所欲言。

七要验证求实。

在采访中常常遇到一些把握不准的事实或情节,这时就需要记者在提问中核实验证。

但这种验证必须自然、巧妙,最好在对方不知不觉中进行,不要把一大堆问题一下子都摆出来让对方无从答起。

有经验的记者遇到这种情况时自己心中有数,根据提问的进程、气氛与环境,恰到好处地逐一进行验证。

这就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万万不可盲目、急躁,死板生硬。

八要态度热情。

新闻采访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要努力营造一种友好合作而又相互支持的气氛。

这样才会及时切入正题,采访到较多的新闻素材。

2.4提问技巧的运用策略2.4.1采访对象的心理控制策略1、示范:记者将对于对象的态度、行为要求,用自身的态度、行为表现出来,以影响对方作出同样的反应。

诚恳、适度地自我表露,是访问中最有利访问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示范行为,是控制对方行为的一种最自然、最有力的手段。

它不但创造了一种友好信任的气氛,导致对方作对等的自我表露,而且有时比言辞说服更有力地解除对方的疑虑与顾虑2、强化:即记者借助社会赞同或社会反对,来增强或者抑制、消除访问对象某种行为倾向的一种心理控制手段。

分语言符号强化和非语言符号强化。

在访问中,对访问对象而言,社会赞同或社会反对,主要就是来自记者的、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表现出来的正反馈和负反馈。

一般说来,正反馈产生正强化,负反馈产生负强化,,其间要注意,强化刺激的效果不但取决于刺激量,而且还取决于强化者本身的力量和被强化者的感觉理解。

正反馈可以是褒奖赞美的言辞,友好的微笑,或者认真倾听的姿势,温和关注的目光的等等。

负反馈可以是惩罚、批评的言语,厌恶的表情,冷漠的目光,或者心不在焉的样子等等。

3、说服:记者用建议、劝告等形式,以评议文字改变对象的态度,从而改变其某种行为的一种心理控制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