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醉恢复期并发症

麻醉恢复期并发症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
★ 喉痉挛的处理: 1. 轻度喉痉挛在去除病因后,应用面罩吸氧一般能解除 2. 中度喉痉挛立即应用面罩吸入纯氧,并静注地西泮 0.2mg/kg,地塞米松10-20mg 3. 重度喉痉挛应立即应用环甲膜,最好两根针头,应用 高频喷射通气,一根进,一根出。或应用简易针导管 接呼吸机人工通气
且不易清除,应暂时保留气管导管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
★ 呼吸道分泌物的处理: 1. 立即置入喉镜,明视下清除异物、脓血块、坏死组织等
2. 同时面罩吸氧,人工通气或高频喷射通气,以维持良好
的血氧饱和度,防止心脏意外的发生 3. 病人情况稳定后应继续吸氧维持
4. 如果病人状态不稳定或处于昏迷状态,应立即重新气管
插管机械呼吸维持通气直至病情改善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
(三) 喉痉挛
★ 原因:1. 口咽血痰及分泌物刺激声门所致 2. 气管内分泌物、食管呕吐物反流刺激所致 3. 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诱发 4. 吸痰管直接刺激声门所致 5. 原有呼吸道炎症或哮喘等过敏反应者 ★ 预防:1. 防止气管内分泌物和胃内容物反流引发刺激 2. 避免吸痰管的直接刺激,动作轻柔 3. 麻醉完毕及时吸出口咽分泌物,避免清醒操作 4. 有过敏史患者给予5-10mg地塞米松
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治疗
对进入PACU的病人,即刻进行观察和施行各项 监测措施如ECG、BP、HR、R、SpO2等并定时记录, 动态评定病人清醒度、循环和呼吸功能、肌张力、 皮肤颜色等状况,并进行评分。留观期间若病人病 情发生变化或不稳定,须及时对症处理。发生严重 的病情变化,应在进行积极处理的同时,通知手术 医生以及相关科室医师会诊,共同商定治疗方案。
麻醉恢复期病人监测 及并发症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麻醉科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是对手术麻醉后恢复期病人进行严密观 察和监测,继续治疗直至病人的生命体征恢复稳 定的场所。全球第一个恢复室是1923年由Dandy和 Firor 于美国 Hopkins 医院成立的。时间和实践充 分证明PACU能为手术麻醉后病人提供安全和高质 量的监测治疗。国内PACU起步较晚,但随着人们 对PACU在围手术麻醉期病人管理中所发挥重要作 用的认识不断提高,PACU重要性日渐突出。
三、麻醉恢复延迟
★ 麻醉恢复延迟的处理: 1. 因吸入麻醉药过量,应加大通气量促进排出 2. 因静脉麻醉药过量,应加快输液加速代谢 3. 因麻醉性镇痛药所致,可应用纳洛酮拮抗 4. 若是非去极化肌松药所致,可用新斯的明拮抗 5. 高渗性昏迷,立即纠正脱水及高渗状态,静注 生理盐水2000-3000ml,同时补钾 6. 脑出血和脑栓塞患者送神经内科会诊处理
恢复程度判定
通过对PACU病人肢体活动能力、 呼吸、循环、痛觉/神志、末梢颜色等 客观指标的评分,正确判定术后病人麻 醉恢复程度,并以此作为病人转出 PACU的依据。
评分标准

1、活动力:
0分 = 无自动或在指令下抬头或活动肢体 1分 = 能自动或在指令下活动二个肢体和有限制的 抬头活动 2分 = 能自动或在指令下活动四肢和抬头
入室监测治疗项目
入室后由护士负责具体监测、治疗及记录,包括: (1)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及SpO2; (2)清醒情况:有无反应、昏睡、清醒 (3)通气情况:人工呼吸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自主呼吸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口咽通气 或鼻咽通气。 (4)出现下列情况应通知麻醉医师:收缩压< 90mmHg或>150 mmHg(参照术前值或波动> 30mmHg);呼吸>30次/分或<10次/分;心率 >120次/分或<60次/分及其它特殊情况。

2、呼吸:
0分 = 呼吸暂停,需要辅助呼吸或呼吸器治疗 1分 = 呼吸困难或呼吸受限,但有浅而慢的自主 呼吸,可能用口咽通气道 2分 = 能作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呼吸频率和深度正常
评分标准

3、循环:
0分 = 非高血压病而血压过分升高,或血压下降 (低于麻醉前50 mmHg); 1分 = 血压下降低于麻醉前水平20~50 mmHg; 2分 = 血压和脉搏稳定,血压比麻醉前低,但不 到20mmHg(SBP≥90 mmHg)。
评分标准

4、痛觉、神志:
0分 = 没有应答或仅对疼痛刺激有反应 1分 = 对交谈有反应,但很容易再昏睡 2分 = 处于醒觉和警觉状态,能辨认时间 地点和人

5、 末梢颜色:
0分 = 紫绀或呈灰色 1分 = 苍白; 2分 = 红润。
出室标准

全麻病人麻醉恢复程度评分满10分时可由PACU转
回病房,而对因皮肤颜色较深难以判断的病人来 说,总分达8分时也可转回病房。
总 结

PACU工作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利用所 配备的各种设备和监测仪器,观测术后 病人麻醉恢复过程,预防并早期发现和 治疗手术、麻醉后并发症,确保术后病 人安返病房。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
(二)呼吸道分泌物、血痰及异物堵塞呼吸道
★ 原因:1. 呼吸道在全麻后分泌物增加 2. 口腔、鼻咽手术后渗血、残留组织和血块 3. 肺部疾病和气管、支气管术后反流或坏死组织
4. 脱落牙齿或填充纱布未取出
★ 预防:1. 拔除气管导管前认真清除口咽鼻腔内的血痰及分泌 物
2. 如果口鼻咽腔或气管、支气管内血性分泌物较多,
入室标准
简言之,原则上术后神志、呼吸和保护性反射未 恢复正常的全麻(气管内麻醉、静脉麻醉)病人、硬 膜外麻醉平面在T5以上和术中病情不稳定的病人皆符 合入PACU条件。手术结束时麻醉药作用尚未完全消
失,或因手术、麻醉因素引起循环功能不稳定,并经
责任麻醉医生确认须送入PACU继续进行监测治疗的 患者,术后由责任麻醉医师护送至PACU。
肽,心钠素呈下降趋势,能够较好地维持全麻复苏期循环
功能的相对稳定
三、麻醉恢复延迟
★ 原因:1. 麻醉中低氧血症
① 低血压 ② 低氧血症 ③ 贫血
2. 麻醉药物过量 3. 糖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
4. 严重脑部疾患
5. 病人围术期低体温、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等原因 ★ 预防:1. 术前纠正贫血和低血容量、水电解质紊乱 2. 术中加强监测,保证氧供,维持良好的呼吸循环功能 3. 根据病情正确使用液体及高渗营养液等,避免输入大 量高渗糖及低体温发生
(一) 舌后坠
★ 原因:全麻后麻醉药物作用未完全消失,使得病人在拔出气 管导管后下颌骨、舌肌松弛,加之舌体因重力作用而 后坠堵塞上呼吸道。 舌后坠 ★ 预防:待病人完全清醒, 咽反射、呛咳反射 完全恢复时拔除气 管导管,并将病人 头偏向一侧,托下 颌置头仰伸状态。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
★ 舌后坠的处理: 1. 立即托起下颌并吸入纯氧辅助或控制呼吸 2. 待病人缺氧症状改善后,置入口咽或鼻咽 通气道 3. 若病人仍未完全清醒, 处于嗜睡状态,应催醒 或重新气管插管,完成 良好通气,以保障氧供
4. 女性,尤其是孕妇或在月经周期的第1~7天內
手术者 5. 手术部位,眼科手术,腹腔镜手术膀胱碎石术
后易于发生
五、其他并发症
★ 恶心呕吐的处理: 1. 防止胃的扩张和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对预防恶心呕吐的 发生有重要作用,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头部过多活动对前 庭造成的刺激作用。 2. 对术后恶心呕吐进行对症治疗之前,必须首先排除其他 能引起恶心呕吐的严重病情,如低血压、动脉低氧血 压、颅内压增高、低血糖或胃出血等。 3. 药物治疗:许多研究表明,围术期应用氟哌啶(1— 2μg/kg,或成人1.25mg)可降低恶心的发病率,而 并不会使恢复期延长或引起过度镇静,灭吐灵可加速胃 的排空并有中枢性抗呕吐作用;枢复宁也是一个有效的 对抗术后恶心呕吐的药物。
患者清醒,能正确回答问题。呼吸平静,呼吸道
通畅,能主动咳痰,呼吸空气时,SPO2能达95%以 上或接近术前水平,循环稳定、血压、心率接近 术前状态,镇痛效果基本满意。
麻醉恢复期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
二、循环系统并发症 三、麻醉恢复延迟 四、肾脏并发症 五、其他并发症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
二、循环系统并发症
(一)术后高血压
★ 原因:1. 原有原发高血压病史或老年病人 2. 吸痰刺激和头颈位及手术部位移动 3. 高碳酸血症或低氧血症 4. 术后恶心、呕吐造成交感神经兴奋 5. 疼痛、寒战、术后躁动及输液过量等原因 ★ 预防:1. 全麻加硬膜外麻醉或加神经阻滞 2. 在不影响通气的情况下使用镇静镇痛剂 3. 减少吸痰刺激 4. 应用乌拉地尔、硝酸甘油、硝普钠等药物预防
二、循环系统并发症
★ 术后低血压的处理: 1. 及时补充血容量,据病情不同分别晶体、胶体、红细胞等
2. 维持良好通气,保持气道通畅
3.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低血压,除应用血管收缩剂外,还必须 应用地塞米松30mg静注或氢化可的松300mg静注 4. 对有代谢性酸中毒的病人在升压之前,必须应用5%NaHCO3 100ml静注,根据血气分析决定用药量 5. 升压药可选用麻黄碱15-30mg静注,疗效不佳时选用多巴胺 或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以支持心功能
五、其他并发症
(二)全麻苏醒期躁动
大多在麻醉苏醒期急性出现,多发生于拔管后 十五分钟左右,术后疼痛是主要原因,采取术后镇 痛术(静脉、硬膜外)和/或适量静脉输注异丙酚 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呼吸、水电
解质及各个系统的稳定以及平衡。
五、其他并发症
(三)低温和寒战
如果病人体温低于35℃就应采取措施提高 温度,可采用热辐射灯、电热毯或加热静脉输 液等。应注意当体温升高时静脉血管容量增加, 因此需加快静脉输液的速度。提高体温通常可 使代谢酸中毒的得到缓解。寒战病人氧耗量增 加,应注意充分供氧。
四、肾脏并发症
(二)多尿
★ 原因:1. 输液过多、应用药物利尿 2. 肾小管浓缩功能丧失 3. 高血糖、酒精中毒、高渗盐水甘露醇等引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