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考试试卷(A卷)一、名词解释(每词3分,共15分)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发育起点温度:昆虫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最低有效温度。
高于此温度昆虫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
优势种:在整个群落的不同营养阶层中,在数量或功能上占优势、对整个群落的外貌、性质及功能起着决定性影响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年龄组配:是指一个自然种群中各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和同一发育阶段不同发育进度(如各龄幼虫、各级卵、蛹或成虫)的数量比例或所占的百分率预测预报:根据害虫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作物的物候、气象预报等资料,进行全面分析,作出其未来的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等估计,预测害虫未来的发生动态,并提前向有关领导、植物保护部门、治虫工作人员提供虫情苗情报告。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昆虫的天敌简称天敌昆虫。
(×)2、利用有效积温可以预测害虫的发生量。
(×)3、能引起昆虫进入滞育的最低光照时数称为临界光照期。
(×)4、蚜虫,螨类一般在干旱年份发生重。
(√)5、食物是影响昆虫的非密度制约因子。
(×)6、一般在食料,气候等适宜条件下,无翅蚜多于有翅蚜。
(√)7、对生态对策位于r-k连续统中间的害虫,利用生物防治一般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8、自然环境中昆虫种群增长的基本模型是逻辑斯蒂模型。
(√)9、生态系统中所指的生产者是人类。
(×)10、昆虫生长发育最快的温度不一定是最适温度。
(√)三、填空题(每虫0.5分,共15分) 1、根据温度对温带地区昆虫的影响,把温度划分为(致死高温区)、(亚致死高温区)、(适温区)、(亚致死低温区)和(致死低温区)五个温区。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两大部分即(生物)和(非生物),四个基本成分即(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昆虫的种群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营养结构)和( 时间结构)。
4、昆虫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 观察法 )和(统计法)。
5、生态学的四个组织水平为(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6、昆虫生态中常用的两大类生命表是(特定时间生命表)和(特定年龄生命表)。
7、昆虫的体温调节主要靠(控制呼吸强度)和(改变行为)。
8、害虫预测预报根据内容分 (发生期预测)、 (发生量预测)、( 迁飞性害虫预测 )和(害虫为害程度预测及产量损失估计)。
四、计算题(共10分)请完成以下的一个假设特定年龄生命表的计算X lx dx Lx Tx ex1 1000 300 850 2180 2.182 700 200 600 1330 1.903 500 200 400 730 1.464 300 200 200 330 1.105 100 50 75 130 1.306 50 30 35 55 1.107 20 10 15 20 1.008 10 10 5 5 0.5表中,x为按年龄或按一定时间划分的单位时间期限;lx 为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虫数;dx为在x期限内的死亡数;ex为在x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数;Lx为在x到x+1期间的平均存活数目;Tx为自x期限后的平均存活数的累计数。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休眠和滞育的区别和联系休眠:是昆虫种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不良外界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性。
滞育:是昆虫种在系统发育过程中本身的生活方式与其外界生存因素间不断矛盾统一的结果。
联系:都是由不良环境造成的区别:休眠可以恢复,滞育不可恢复。
2、昆虫分布型的类型及测定方法随机分布:潘松分布聚集分布:负二项分布,奈曼分布,潘松分布均匀分布:正二项分布3、历期与期距区别和联系历期:昆虫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经历的天数。
期距:昆虫两个发育进度之间相距的时间。
区别:联系:4、简述有效积温法则的定义,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及应用中的局限性。
有效积温法则的定义:昆虫和其他生物一样,完成其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成虫或整个世代)需要从外界获取并积累一定的热能,而完成此一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积温法则的应用:a、预测农业害虫和天敌的地理分布及其在某地一年发生和代数b、预测农业害虫与天敌的发生期c、利用于初选保存天敌低温和释放天敌适期。
d、利用于选择和引进天敌。
局限性:(1)有效积温只考虑温度条件,其他条件如食物、湿度等没考虑。
(2)以温度和发育速率的直线关系为前提的,而事实情况,温度与发育速率是呈S型曲线的,因此无法呈现高温区对害虫的影响。
(3)该项法则的数据是在实验室恒温条件下测得的,与外界变温条件下昆虫的发育情况有一定的差距。
(4)有些昆虫有滞育现象,所以对有滞育现象的昆虫,测定的发生期发生量难免有误差。
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 根据你所学的种群生态学知识论述一下生态对策的概念、类型、特征及其在害虫治理中的作用。
①概念:是种群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栖境的适应方式,是种群的一种遗传学特性。
②类型:生态对策可分为K—对策、R—对策、中间型。
③特征:K—对策者类型:r值较小,k值较大;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环境容量水平,称为K—选择,属于K选择的生物,称为K类有机体。
这类有机体体型常较大,寿命与世代亦较长,繁殖能力小,但常具有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因此,其后代的死亡率较低,通常不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
(3分)K类害虫常处于低个体数水平,抵御天敌的能力较强,虫口死亡率低,易于回升。
R—对策者类型:r值较大,k值相应较小;种群密度比较稳定,很少达到环境容量水平,称为R—对策。
属于R选择的生物,称为R类有机体,这类生物有机体的体型往往比较小,寿命以及每个世代的周期较短,繁殖能力很强,但常没有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因此,其后代的死亡率较高,通常具有较强的扩散迁移能力。
(2分)r类害虫具有高的繁殖力,大发生频率高,在种群遭受环境或人为干扰后恢复的能力强,能迅速从低密度上升到高密度,许多种类的迁移性强。
④在害虫治理中的作用:根据K对策和R对策型的特点,可为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2分)对R类对策的害虫,其繁殖力较大,大发生频率高,种群恢复能力强,许多种类扩散迁移能力强,常为暴发性害虫,虽有天敌侵袭,但在其大发生之前控制作用比较小。
故对此类害虫防治策略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并重的综合防治。
(2分) 对K类对策的害虫的防治对策是耕作防治和培育对害虫有抗性的栽培品种。
对于K类对策的害虫的一种特殊有效的策略是先将虫口压低到相当低的水平,再用不育防治或遗传防治达到灭绝的程度。
(2分)而对中间型害虫,利用生物防治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1分)2.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类型,论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及价值。
类型: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1)直接使用价值 : 许多野生动、植物具有药用价值;许多野生生物是重要工业原料; 生物多样性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生物多样性还有美学价值(2)间接使用价值 :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包括非消费使用价值:(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护水土资源 .气候调节、对污染物的吸收和分解、种间关系、生态旅游、环境监测 )备择价值:是指物种在未来某个时候能为人类提供经济利益的潜能。
(3)潜在使用价值生态农业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设一种既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有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
现代农业的负效应: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消耗;生产成本增长:污染加剧;其它负效应。
山西农业大学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考试试卷(A卷)一、名词解释(30分)1. 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性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
2. 生态对策昆虫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方式。
昆虫的生态对策是其对生态环境适应能力的体现。
3. 过冷却现象是指当昆虫体温下降到零度以下时,体液仍不结冰的现象。
4. 群落稳定性是指群落抑制物种种群波动和从扰动中恢复平稳状态的能力。
它包括群落现状稳定性、时间过程稳定性、抗扰动能力稳定性和扰动后恢复平稳的稳定性等4种情况。
5. 数理统计预测是利用统计学原理,从害虫发生的历史资料中,概括出环境因子与虫害发生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目前环境因子的情况,来预报未来害虫发生的情况。
6. 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群落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
7.经济损害水平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下,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害虫密度达到经济损害水平。
8.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内各种生物种群构成的结构单元。
9.休眠是昆虫种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不良外界条件的一种暂时性的适应性。
当这种不良的条件一旦消除而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要求时,昆虫便可立即停止休眠而继续正常地生长发育。
10.种群控制指数是指以被因素作用的种群趋势指数(I′)与原有种群趋势指数(I)的比值。
二、填空题(20分)1、昆虫种群的数量变动取决于种群基数、繁殖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2、生态金字塔包括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3、测定昆虫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的方法有定温法、人工变温法、自然变温法。
4、预测预报按预测内容分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灾害程度预测及损失估计。
5、常用抽样方法和技术有估值抽样法、分层抽样法、阶层抽样法、序贯抽样法、标记---回捕法。
6、生命表包括特定时间生命表和特定年龄生命表。
三、简答题(30分)1. 农业害虫预测预报的内容。
a) 预测寄主条件、虫源条件和人为措施等多组合下的害虫发生情况。
(1分)b) 预测上述多种条件组合下害虫发生变化的全过程,不仅限于静态预测,而且要做到动态预测。
(1分)c) 邓预测主要害虫的变化,也能预测次要害虫的消第。
(1分)d) 预测害虫可能造成的损失、防治效果、防治效益及其副作用。
e) 依据预测结果,可以指导药剂防治,指导栽培措施的实施,指导综合防治。
一个成功的预测方案可以帮助人们制定防治策略,指导防治方案的最优化选择。
(2分)2.害虫预测的方法有那些?A、统计法根据多年观察积累的资料,探讨某种因素如气候因素、物候现象等,与害虫某一虫态的发生期、发生量的关系,或害虫种群本身前、后不同的发生期、发生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相关回归分析,或数理统计计算,组建各种预测式。
(2分)B、实验法应用实验生物学方法,主要求出害虫各虫态的发育速率和有效积温,然后应用当地气象资料预测其发生期。
另一方面,用实验方法探讨营养、气候、天敌等因素对害虫生存、繁殖能力的影响,提供发生量预测的依据。
(2分)C、观察法是指直接观察害虫的发生和作物物候变化,明确其虫口密度、生活史与作物生育期的关系,应用物候现象、发育进度、虫口密度和虫态历期等观察资料进行预测,为目前我国最通行的预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