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造构造地质学考研复习整理

构造构造地质学考研复习整理

构造地质学部分: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徐开礼、朱志澄主编,地质出版社,2006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基本产状1.层理及其识别沉积岩最基本的沉积构造。

分为1) 平行层理2) 斜层理3) 波状层理。

识别:岩石成分的变化、岩石结构的变化、岩石颜色的变化、岩层的原生层面构造(波痕、底面印模、暴露标志)2.利用原生构造判断岩层顶底面(面向)1) 斜层理:向底面收敛(与底面交角变小)2) 粒级层理:(递变层理)下粗上细,两层间粒级突变3) 波痕:(对称波痕)尖棱状波峰指示顶面方向4) 层面暴露标志:泥裂 、雨痕、冰雹痕及其印模(底-泥质,顶-沙质)5) 冲刷面:冲刷面附近常保留下伏地层的砾石6) 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3.软沉积变形的主要标志1) 负荷作用引起的变形:负荷构造、砂岩球、砂岩枕、火焰状构造2) 滑塌、滑移作用——卷曲层理3) 软沉积变形的鉴别特征:1) 常局限于一定的层位和一定岩性层中,而整套地层变形轻微.2) 主要由重力作用引起,故一般局限于一定地段.如:盆地边缘,大型隆起带边缘等有一定坡度差的部位.4.地质体的基本产状(产状要素及其表述方法)1) 面状构造:走向:倾斜面和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走向线延伸方向为走向倾向:与走向线相垂直的为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沿水平向下倾斜的方向 倾角:倾斜线和水平投影线的夹角、锐角(真倾角a :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垂直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倾斜线,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为真倾角、视倾角b :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为视倾角,也叫假倾角。

关系: ) 2) 产状表示方法:205°∠25°,倾向∠倾角或以北或南为0 ° ,记N65 °W ∠25°SW 走向、倾角和倾向。

3)线状构造:倾伏向:倾斜直线在水平上投影且直线向下倾斜的方向、倾伏角(γ):倾斜线和水平投影所夹的锐角、侧伏向:构成侧伏锐角走向线的那端方位、侧伏角(θ):倾斜线与侧伏向的夹角、锐角。

5.水平岩层基本特征1. 地形地质图上表现为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2. 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3. 岩层顶底面之间的高程差是岩层的厚度.4. 岩层出露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6.倾斜岩层基本特征1、由于地壳运动,使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发生构造变动,形成倾斜岩层ωαβcos tan tan⋅=2、产状要素有走向、倾向、倾角(定义)3、岩层厚度指岩层的两个平行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视厚度是在与岩层走向斜交的直立剖面或在与岩层不垂直的任何方向的非直立剖面之间上测得的岩层顶、底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铅直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之间沿铅直方向的厚度4、露头界线用“V”字型法则5、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倾角、地面坡度、坡向与岩层的倾角、倾向之间的关系7.地层接触关系1. 整合—地层连续,产状相同.2. 不整合—地层缺失,2种情况:1) 没有沉积.2) 沉积地层被侵蚀.因地壳上升或水平面下降.8.不整合面的类型及其地质意义1.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彼此平行一致,但因时代间断而地层缺失2.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间不仅有地层缺失,而且产状不同,褶皱形式和变形强弱不一。

3. 不整合标志1)地层古生物方面:a) 化石反映出生物演化不连续.b) 地层缺失.2)沉积学方面:a) 岩性、岩相完全不同,并有古侵蚀面和古风化壳.b) 底砾岩.3)构造方面:a) 产状不一致.b) 构造变形强度不一致、构造线方向不一致.4)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方面:强度不一致.不整合研究意义1,其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地壳运动特征和时期重要依据。

2,在岩石地层学上是划分地层单位依据之一。

3,对不整合研究在空间上分布类型变化有助于了解古地理环境变化。

4,不整合面上,下相邻岩层常形成铁,锰,等沉积矿床。

5,不整合也是构造上软弱带,常为岩浆活动地带,有利于形成交代型及内危矿床和次生富集矿床。

9.地面地质图:用一定的符号、颜色、花纹将地质体(地层、岩石)和地质现象(断层、褶皱、不整合)按照一定比例概括地投影到平面图(地形图)上,反映出该地区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形态、产状、规模、时代及其分布和相互关系的一种图件。

内容为:图名:图幅所在地区和图的类型。

比例尺(缩尺):表明图幅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详细程度。

图例:地层、岩石、构造,按一定规范编排。

责任表:单位、时间、资料来源、编图人等10.“V”型法则及其应用:1)相反相同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但是等高线更弯曲。

2)相同相反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时,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坡角,岩层的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岩层在河谷中V尖端指向下游,在山脊处指向山顶。

3)相同相同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时,同时岩层的倾角小于坡角,岩层的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但是岩层的界线更弯曲。

岩层在河谷中V尖端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方向。

第四章:褶皱1.褶皱几何要素:1. 核部:褶皱的中心部分2. 翼部:褶皱中心两侧平弧的部分3. 拐点:背形与向形的相反凸向的转折点4. 转折端: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外一边的点5. 枢纽: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6. 脊线与槽线:同一层面上高程最大(小)点的连线.7. 轴面:包含各褶皱层面上枢纽的曲面或平面.8. 轴迹:轴面与地形的交线在地质图上的投影9.翼间角:正交剖面上两翼夹角。

2.褶皱在地形地质图和剖面图上的表现3.褶皱形态分类1)根据轴面和两翼岩层产状2)根据对称性:对称:轴面与包络面垂直,两翼长度和厚度基本相等.不对称:轴面与包络面斜交,两翼长度和厚度不相等.3)根据翼间角:4)根据褶皱面弯曲形态:5)根据平面出露形态可分为线状褶皱:轴比>10:1.短轴褶皱:轴比3:1~10:1.等轴褶皱:穹窿(背斜)和构造盆地(向斜) :<3:1.位态分类:轴面:直立—斜歪—水平-枢纽:水平—倾伏—竖立形态分类:1)平行褶皱a) 各岩层平行弯曲.b) 同一岩层各部位厚度基本一致,但平行轴面方向视厚度不同.c) 从外向内各层曲率变大.2)相似褶皱a) 各岩层弯曲形态相似,曲率基本不变.b) 两翼薄转折端厚,但平行轴面方向视厚度相近.3)底劈构造1. 同沉积褶皱(syndepositional folds):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褶皱. 特点:1) 形态开阔,两翼岩层上缓下陡.2) 岩层顶薄,两翼厚.3) 顶粗,两翼细.2. 底辟构造和盐丘(Diapiric structures)—由地下低密度高塑性岩层(如岩盐、石膏、泥岩、岩浆等)在差异应力或差异压力下向上运动所产生的构造4.褶皱的组合型:1.穹窿和构造盆地:窟窿是岩层自褶皱的脊向四周作放射状倾斜的背斜;构造盆地是岩层从四周向中心的槽部倾斜的向斜。

2.雁行褶皱:一系列呈平行斜列的短轴背斜或向斜,可由不同规模和级次背向斜组成。

3.隔挡式和隔槽式褶皱:均由一系列平等的背向斜相间组成,其中隔挡式褶皱背斜是窄而紧闭的,背斜之间的向斜则开阔平缓。

隔槽式褶皱的背向斜形态则与隔槽式相反。

4.复背斜和复向斜:由多级褶皱所组成的巨大背斜和向斜。

5.褶皱的成因:1.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而发生褶皱,由于地壳水平运动,有弯流作用和弯滑作用。

2.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与层面垂直久力作用发生的褶皱。

也可引起弯流和弯滑作用。

3.剪切褶皱作用:使岩层沿一系列与层面不平行的密集劈理面发生差异滑动而形成褶皱,多为变质岩。

4.柔流褶皱作用:高韧性岩石或岩石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下变成高韧性体,受外力作用后,发生类似粘稠流体那样的流动变形,而形成的复杂多变的褶皱。

6.纵弯褶皱作用及其所形成褶皱的基本特征:a) 整个褶皱无统一的中和面,而各单层有各自的中和面,且厚度保持不变,成等厚褶皱.b) 外侧岩层相对于内侧岩层向转折端滑动,在翼部可形成同心状节理和旋转节理,转折端形成虚脱空间. 在层面上留下近于垂直枢纽的擦痕.c) 可在层间韧性层中形成不对称拖曳小褶皱,其轴面与层面之间的锐夹角方向指向相邻层的滑动方向.7.横弯褶皱作用及其所形成褶皱的基本特征:a) 转折端加厚,两翼减薄,形成相似褶皱或顶厚褶皱.b) 在软硬岩层互层时,硬岩层成等厚褶皱,软岩层成顶厚褶皱.c) 厚层的软岩类层常形成从属褶皱,显示物质向转折端的流动.d) 软岩层的塑性流动可以产生线理、劈理等小型构造第五章:节理1.节理的力学成因分类:2.张节理与剪节理的基本特征、区分标志:产状与岩层产状分为:走向节理(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平行),倾向节理(直交),斜向节理(斜交),顺层节理(节理面与所在岩层走向大致平行)。

与褶皱轴划分:纵节理,横节理,斜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平行、直交、斜交。

)按力学性质分:剪节理: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其特点为:1.产状稳定,沿走向,倾向延伸远。

2.节理面平直光滑,有时具擦痕,剪节理一般为闭合;若被充填,则脉宽,均匀,脉壁平直。

3.发育于砾砂岩中剪节理,一般都穿切砾石,砂石等粒状物体。

4.典型的剪节理常常组成共轭X型剪节理.5.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

6.剪节理尾端有折尾,菱形结环和分叉。

张节理: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特点为:1.张节理的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单条节理多短而曲折,一组节理有时呈侧列产出。

2.张节理面粗糙不变,无擦痕。

3.在砾岩或砂岩中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和粗砂粒,如切穿砾石,其破裂面也凹凸不平。

4.张节理多开口,常被矿脉充填,脉宽变化较大,脉壁不平直。

5.张节理有时呈不规则的树枝状,各种网络状,有时也构成一定几何形态。

6.张节理尾端变化成连接形式有树枝状,多级分叉,杏仁状结环以及各种不规则形状等。

3.节理的分期配套:节理的分期:是将一定地区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加以区分,将同期节理组合在一起。

主要依据有两方面:(一)节理组的交切关系:a 错开:后期形成的节理组常切断前期的节理。

b 限制:一组节理延伸到另一组节理前突然中止。

C 互切:如果两组节理互相交切,或切错,说明两组节理是同时形成的,有时成共轭关系。

D 追踪:利用后期或早期顺层节理,追踪或改造早期节理。

(二)借助其他地质体判别其形成顺序a 岩墙,岩脉和其侵入体可间接判断。

b 分析对比不整合上下岩系中节理发育情况。

节理的配套:将一定构造期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各种节理组合成一定系列。

其依据有:(一)依共轭节理的组合关系进行配套:a 由于同一期应力场中形成的共轭剪节理具有特定的剪切滑动关系,因此可以利用剪节理面上的擦痕,节理的羽列和派生张节理来确定其共轭关系。

B得用剪节理的尾端变化,即折尾和菱形结环进行配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