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养一、教育的困惑——学生为啥越来越难教1.案例:一位新教师的独白当我刚刚从师范毕业走入学校开始执教时,我感到兴奋和自豪,我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领路人,他们在我的引导下,喜欢学习,探索和发现。

可是事实却让我非常失望!我现在是如此讨厌我的工作;我的学生常常不听我的管教,很多学生厌学,不守纪律,说慌,打架,漏交作业,不求上进,得过且过。

学校只要求我们班考出成绩,不关心我们班同学的具体情况。

我简直看不出这样一辈子当教师有什么意思。

2.学生“难教”的表现与原因表现:经常违规,违纪攻击别人伤害自己……原因:时代发展了,学生变化了,而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仍然没有变化。

对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现代教师角色内涵和角色定位(一)教师角色内涵现代教育提出了培养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目标,教师则责无旁贷地担负着教书育人双重角色。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的育人工作必须以完整的人为工作对象,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以及促进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工作目标,准确把握21世纪人才的心理健康素质、当今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个性化德育工作的艺术,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职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一)教育观念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增进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六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 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

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 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

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

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3. 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学习的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 自我认识的客观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去向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动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知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 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七、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理念以了解学生为前提以建立关系为重点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班级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助人自助为策略八、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关系要从沟通开始。

一项研究表明,在教育工作中有70%的错误是由于不善于沟通造成的。

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与学生沟通;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向学生表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

“沟通”是平等的,“沟通”是双向的。

案例:一张广告牌下面二幅画面给我们有什么启示?学校a:校园里草坪上立有“不准践踏草地!”的小牌子,可旁边赫然有脚印串串;在立有“不准乱扔杂物”的小牌子下依然杂物横行……学校b:校园里的草坪葱绿如茵,人们不由自主地欲抬腿踏入,摹然发现一精致小牌,上面写道:“已有曲径通幽,何必另僻蹊径。

”于是,欲入境者略有所思,改变了主意。

A.教师常见的三种沟通方式一是解决式:指教师告诉学生应该如何来调整其行为:作为一个学生他:“应该”怎么做,“最好”怎么做,“必须”怎么做,“可以”怎么做。

具体方式有:命令,指挥,控制。

“不许你谈恋爱了,去把学习搞好”警告,威胁。

“如果你这次不交作业,我就要罚你……”训诫,说教。

“你应该很清楚中学生不能染头发”教导。

“书是用来念的,不是用来乱涂乱画的”忠告。

“考试的时候要先做容易的题目,再做难的题目”分析: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快速解决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缺点是频繁使用后会失效。

二是贬抑式: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贬低学生的人格。

责备,不以为然。

“你总是在班上捣乱!”中伤,归类。

“你今天的举止像动物一样!”揭露,分析。

“你这样大声叫嚷是为了出风头!”分析:这种方式明显贬抑学生,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由于学生无法明白教师对他问题的感受,也就不会改变原先的行为或心态。

三是迂回式:不直接指出学生的问题,而是通过旁敲的方式暗示学生。

另还包括逗趣,戏弄等语意。

“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我在教一个猴子班”你的脚发出的声音比你的嘴中读书的声音还要好听一些”分析:学生经常会不明白这些言外之意,有时候即使明白,也会认为“老师太做作”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

B.有效沟通的方式变“你向信息”为“我向信息”“你向信息”例句:“你”不可以这样做!(命令)“你”应该更懂事。

(训诫)“你”照我的话去做!(提供办法,命令)“你”的行为像个小孩子!(中伤)“你”最好安静,否则……(警告)“你”以为你是爱因斯坦啊!(讽刺)分析:上述语言为不接受语言,会损坏双方的关系。

“我向信息”的表达:教师对学生说的话是有关他对学生行为的感觉,以及这个行为对他的实质的影响,这样的信息叫“我向信息”。

“我向信息”使学生把老师当作一个真实的常人来看,促使学生反省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发送“我向信息”的原则——准确地表达内心感受。

教师对学生不可接受的行为,用非责备,非判断的口吻来叙述,这样的语言表达是以“我……”开头。

“我向信息”例句:“当我带的班被其它教师认为是一个没有好纪律的班级时……”“当我发现地上满是纸屑的时候……”“你们的行为让我觉得……”“当你不把门锁上的时候,我担心大家的东西会失窃……”④理论依据:人本主义理论主要理论观点a.人是理性的,独立的。

b.如果在尊重和信任的气氛中,人都能以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发展和改变自己。

c.辅导员的责任是为当事人提供建设性的充满真诚,尊重,信任的人际关系。

d.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核心在于辅导员的态度:同感,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

⑤同感同感包括三个要素: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了解导致此情形的因素/将自己的感受表达给对方。

它包括理性与感情两部分。

同感不等于了解。

了解是以个人的,主观的参照标准去看事物。

同感不等于同情。

同情是“局外人”,交往双方的地位是有高低,感受程度也不同。

同感不等于认同与赞成当事人的行为与看法。

“你怎么能哭呢?而且一哭就是一两天。

哭,能解决什么问题,能把分数哭多出来吗?能把你爸爸哭得笑起来吗?……”这是一位老师的辅导。

“哭吧,考试考砸了,又挨了爸爸的骂,够伤心的……”这是另一位老师的辅导。

面对同一位学生,不同的辅导老师作出了上述不同的反应。

哪一种反应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更为有效呢?答案是后一种反应。

⑥真诚真诚是指带领者要表现出开放的,诚实的态度,敢于分析自己,表达自己。

真诚不等于什么都可以随便说。

带领者的所感所想如果不经分辨就直言不讳,有时会伤害他人,破坏辅导关系。

真诚不等于容许自己完全自由地表达。

如果对当事人成长无利,就不必将所有的思想与感受与成员分享。

表达真诚的技术①走出角色。

你不要心里总想着“我是老师”、“我是你爸爸”、“我是辅导你的”。

②不设防。

心里由什么,口里就说什么。

即便遇到当事人的误解与埋怨时,也能冷静对待,理解当事人的心情,以建设性方式处理事情。

③自我揭示。

向对方谈出自己的私人信息,愿意让对方知道你的个人经验、内心活动,尤其是那些消极的东西。

这样,给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之心。

⑦无条件积极关注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无条件地关怀,尊重与接纳。

无条件积极关注包括身体的关注与心理的关注两方面。

无条件积极关注并不决定于当事人的行为。

无条件积极关注不等于必须同意当事人的不良行为。

无条件积极关注不等于带领者要放弃自己的价值观。

积极关注,即不断发现当事人身上的价值和力量,帮助当事人自己去寻找这种价值和力量,把当事人的注意力向发现自己的长处、谋求个人的成长。

要做到积极关注,辅导者就必须建立一种信念:他是有力量的,他是能够成功的,他是有不少优势的。

辅导者有了这种信念,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这种信念传给当事人。

对学生积极关怀,就要在咨询与辅导的过程中,努力引导学生思考:我的长处是什么,优势在哪里,哪些方面导致了我的成功,我有没有尽力去做。

给予尊重与温情有两种表达尊重的语言方式,即增进和赞赏歧异。

增进,就是对对方的意见和观点直接进行表扬,直接表示对对方的欣赏之意。

如,“你这样的表达非常好”、“你很有领悟力”等等。

赞赏歧异,是指在不理解、不同意或不接受对方的观点时,仍然表示尊重对方。

如,“我不明白那种想法,不过我可以感受你是如何产生那种想法的”、“我也许并不同意你所说的,但是我支持你说出来”。

以尊重的态度坦诚地讨论问题。

温情是通过非语言方式所表现地一种情绪态度。

目光、声调、姿势、面部表情,都可以表达辅导者对对方的温情。

重视问题的具体性学生说:“我觉得老师偏心……”辅导者就应该引导他:“你能不能说出一两件具体的事……”这样就容易帮助当事人理清:他的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的情绪到底与什么事有关。

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就是要引导学生以特别详细的内容来澄清事实:疏导情感。

当一个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和情感发生的原因弄清楚了,可能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大半。

适时地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策略,并通过提问反馈当事人任何方法必须由当事人接受才能成功,辅导者可以采取商量的口吻:“如果你能把注意力转到学习上来,看看情况会怎么样?你是否愿意试一试?”“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积极的方面看,会看到什么呢?试试好吗?”越是以提问的方式让当事人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越能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由感。

经过选择,策略更容易得到落实。

以助人自助为策略问题辨析:辅导就是给学生一些意见与建议。

辅导就是为学生解决问题。

教导与辅导有什么不同。

心理辅导的实质陈龙安(台湾):学校心理咨询不是说教,是聆听;不是训诫,是接纳;不是教导,是引导;不是控制,是参与;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遏止,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解答,是领悟;不是解决问题,是协助成长;不是表面服从,是内心转变。

辅导案例分析“今天我找你来是要和你讨论你这次考试失误的事情。

经过我对你的试卷的分析,我发现你存在的问题是粗心。

你说是吗?记住:下次考试要专心!好,我的话讲完了,你可以回去了!你回去要好好想想我的话!”“不许你谈恋爱了,去把学习搞好!”“如果你再这样下去的话,我就要对你采取一系列措施了!”,“如果你再不改,我就打电话给你家长,叫你的家长来见我!”“你以为你很聪明吗不要自认为你懂得很多了!”“你应该…”,“你必须…”,“如果…,你就会…”什么是幸福——感悟与体验案例“幸福是什么?”在同学们回答之后,老师提议:让我们感受一下吧——每位同学写出与自己幸福最密切相关的5个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