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期中读书报告)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读后感

(政治学期中读书报告)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读后感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读后感
(双学位)201230850420 林佩贞外国语12级英语翻译2班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反映自中国改革开放和政治文明建设以来取得的新成就,将中国政府与政治新变化的内容进行阐述,不仅反映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变迁,也反映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最新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再次是从理论、制度、行为三个方面和层次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理解,力求全面概括和深入浅出。

在阅读本书之后,我深刻了解到在不同形式下中国政府与政治走向和制度的变化趋势,使我受益匪浅。

本书分析了新形势下政府运行的模式:(一)政府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分析即政府包揽一切公共事务、社会一切公共福利来自于政府的模式。

它基于政府是执行人民意志的“公仆机关”这一理念,是全能主义政治系统下无限政府观念在公共服务领域内的具体表现。

主要特点在于政府在公共服务中自上而下一统到底,方方面面无所不在。

(二)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在公共服务生产供给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共服务模式。

最主要的特点是政府牢牢掌握公共服务供给的规划决策权,强化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宏观调控,并对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同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益事业进行直接经营和直接干预。

(三)政府参与型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将公共服务的生产、供给和管理的基本环节和过程交给社会,政府只以参与者角色在其中拾遗补缺的模式。

主要特点是民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主导公共服务的供给,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仅限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范围内,提供维护市场秩序、社会公正、科教导向等等公共产品的不同组合,防止暴力、偷窃、欺骗和强制履行契约行为的发生。

(四)市场型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与市场分权、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公共服
务过程的公共服务模式。

特点是市场对公共服务的参与是直接而非间接的,它淡化了传统公私之间的界限,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弥补政府服务能力的不足。

(五)公共服务电子政务是指一种以信息网络化方式和手段履行的政府行政职能。

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在对传统政府的行政职能、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的基础上,主要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平台,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从而形成一种更为有效的政府运作形态。

其中政府和政治运行过程中有几种常见的公共服务产品国防、秩序、环保、科技、教育、文化等等,在提供公共产品过程中,政府履行了转变政府工作职能的责任,把管理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

再之,经过阅读《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我深刻认识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现状及问题。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我国政府在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制度变迁推进的次序与时机的权衡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扮演着“制度决定者”的角色,是制度供给的主要来源。

因此,解决中国各种问题,实现各项既定目标,关键要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治理理念、深入改革治理体制、丰富完善治理体系、努力提高治理能力。

书本还涉及到我国转型时期国家治理的主要内容,一是维护社会和市场秩序;二是防范、处理天灾人祸等社会风险;三是调和、处置社会纠纷和冲突;四是服务和管理流动务工人员、农村留守老妇幼等特殊人群;五是引导
和监管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社区”以及类似场域。

这些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如果就事论事、头痛医头,只会是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必须采用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自上而下渐进式改革,分析实现有效治理的战略路径,找到国家治理的制高点、切入点、突破点、着力点。

因此,第一,治理的制高点是伦理塑造。

治理工作直接作用于人的行为,但行为是思想影响的,所以,引导思想观念、构建先进文化、塑造社会伦理,是更为根本的治理战略。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倡导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治理的制高点。

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治理的切入点是源头治理。

当前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历史遗留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多样多发,除各方面客观原因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干部在处理政府与群众利益关系上,没有树立把改革成果更多惠及百姓的理念。

实践证明,只有让广大群众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中获得实惠,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

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现阶段不可能消灭贫富差距,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因违法违规而产生的贫富差距,这就要求反对特权。

阿克顿曾说过:“权利使人腐败。

绝对的权利使人绝对的腐败”。

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实现。

而对于因身体缺陷、智识水平等合理差别因素造成的低收入困难群体,则应切实解决好其社会保障问题。

第三,治理的突破点是群防群治。

国家治理,重点在基层,关键靠群众。

正如邓小平提出我们的发展总方向为:“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
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

”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善于依靠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提高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要通过群众自治,让群众自己组织起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要健全以城乡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努力把城乡社区建成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要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努力让群众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

要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群众组织、社会组织的优势,吸引、凝聚各方力量,促进矛盾纠纷化解。

第四,治理的着力点是法治方式。

法治是治理的基本方式。

把社会矛盾预防化解纳入法治轨道,是实现社会安定有序、和谐活力的长效机制。

各级领导和公职人员须牢固确立宪法至上、法律权威的意识,不断提高依法找法、用法靠法的能力,切实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稳定这个第一责任和依法办事这个第一要求有机统一起来,绝不能因“维稳”而突破法律的底线,绝不能因害怕上访而迁就个人的非法要求,绝不能因个别正义而牺牲规则之治的普遍正义。

在我看来,中国政治体制模式是一个过程,而且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可能一蹴而就。

只要我们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能有机推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完善。

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如何有效解决我国政治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实现我国政治转型,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入思考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