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各地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9 文言文阅读及翻译(一)

山东省各地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9 文言文阅读及翻译(一)

文言文阅读及翻译(一)【山东省淄博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陆俟,代人也。

父突,道武初,帅部人从征伐,数有战功,位上党太守、关内侯。

俟少聪慧。

明元践祚,袭爵关内侯。

太武征.赫连昌,诏俟督诸军镇以备蠕蠕①。

与西平公安颉攻克武牢,赐爵建邺公,拜冀州刺史。

时考州郡,唯俟与河内太守丘陈为天下第一。

转武牢镇大将。

平羌狄子玉等叛,复转为安定镇大将,追讨玉等,皆获之。

迁怀荒镇大将。

未期,诸高车莫弗②惧俟严急,请前镇将郎孤。

太武许之。

征俟,至京朝见,言不过周年,郎孤身必败,高车必叛。

帝疑不实,切责之,以公归第。

明年,诸莫弗果杀郎孤以叛。

帝闻之大惊,召俟问其故。

俟曰:“夫高车之俗,上下无礼,无礼之人,难为其.上。

臣莅以威严,节.之宪网,欲渐加训导。

而恶直丑正,故讼臣无恩,称孤之美。

郎孤获还镇,欣其名誉,必加恩于百姓,讥臣为失,专欲以.宽惠临之,仁恕待之。

无礼之人,易生陵傲,不过期年,无复上下。

既无上下,然后收之.以威,则人怀怨忿。

怨忿既多,败乱彰矣。

”帝叹曰:“卿身乃短,虑何长也!”即日复除散骑常侍。

帝征蠕蠕,破凉州,常随驾别督辎重。

又与高凉王那复渡河南略.地。

仍迁长安镇大将。

与高凉王那击盖吴于杏城,获吴二叔。

诸将欲送京师,俟独不许,曰:“若不斩吴,恐长安之变未已。

一身藏窜,非其亲信,谁能获之?若停十万众追一人,非上策也。

不如私许.吴叔,免其妻子,使自追吴。

”诸将咸曰:“今获其二叔,唯吴一人,何所复至?”俟曰:“诸君不见毒蛇乎?不断其头,犹能为害。

况除腹心之疾,而曰必遗其类,可乎?”遂舍吴二叔,与之期。

及期,吴叔不至,诸将皆咎俟。

俟曰:“此未得其便耳,必不背也。

”后数日,果斩吴以至,皆如其言。

俟之明略独决,皆此类也。

迁内都大官。

安定卢水刘超等叛,太武以俟威恩被关中,诏以本官加都督秦、雍诸军,镇长安。

帝曰:“超等恃险,不顺王命,朕若以重兵与卿,则超等必合为一;若以轻兵与卿,则不制矣。

今使卿以方略定之之。

”于是俟单马之镇。

既至,申扬威信,示以成败,超犹无降意。

俟乃率其帐下见超。

超使人逆曰:“三百人以外,当以弓马相待;三百人以内,当以酒食相供。

”乃将二百骑诣超。

超备甚严,遂纵酒,尽醉而还。

后伪猎,诣超。

与士卒约曰:“今会发机,当以醉为限。

”俟乃诈醉,上马大呼,斩超首。

士卒应声纵击,遂平之。

帝大悦,征拜外都大官。

(节选自《北史·陆俟传》)【注】文中加粗的文字为人名。

①蠕蠕:柔然,是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我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一。

②高车莫弗:高车,是北朝人对漠北一部分游牧部落的泛称;莫弗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称谓。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武征.赫连昌征:征伐B.节.之宪网节:约束C.又与高凉王那复渡河南略.地略:夺取D.不如私许.吴叔,免其妻子许:赞许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然后收之.以威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无礼之人,难为其.上吾其.还也C.专欲以.宽惠临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D.遂纵酒,尽醉而.还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陆俟有谋略的一组是①卿身乃短,虑何长也②若停十万众追一人,非上策也③况除腹心之疾,而曰必遗其类④若以轻兵与卿,则不制矣⑤既至,申扬威信,示以成败⑥俟乃诈醉,上马大呼,斩起首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③⑥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俟在太武帝征讨赫连昌时,他和西平公安颉一起攻克武牢关,被太武帝封为武年镇大将军。

B.陆俟很有预见性,他曾向皇帝说,自己离职后不到一年,诸高车必反,事实正如他预料的一样。

C.陆俟与高凉王那在杏城攻打盖吴,抓住了他的两个叔叔,后来又利用他们杀死了盖吴。

D.陆俟在平定安定卢水刘超的叛乱中,有胆有识,识破了刘超的计谋,并成功地平定了叛乱。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诏俟督诸军镇以备蠕蠕。

(3分)(2)郎抓获还镇,欣其名誉,必加恩于百姓。

(3分)(3)况除腹心之疾,而曰必遗其类,可乎?(4分)【答案】9.D(许:答应)10.C(C项中两个“以”都是介词,可译为“用、拿”。

A项中第一个“之”是代词,可译为“他们”;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B项中第一个“其”是代词,可译为“他们”;第二个“其”语气词,表示商量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D项中两个“而”都是连词,第一个表示修饰关系,第二个表示目的关系。

)11.D(①④是太武帝的话,不是直接体现。

⑤不是直接体现其谋略。

)12.A(当时封的是冀州刺史。

)13.(1)(帝)下诏命令陆俟督率众军镇来防备蠕蠕。

(关键词:诏,督,以)(2)郎孤得以回镇为官,得意(欣喜)于自己的好名誉,一定会更多施思给百姓(对百姓施加思惠)。

(关键词;获,欣,加恩)(3)况且要除掉心腹之患,却说一定得留下它的同类,可以吗?(关键词:况,而,遗,类)(附)文言文翻译陆俟,是代国人。

父亲陆突,道武初年,统率部民跟随皇上征战讨伐,多次建有战功,位居上党太守、关内侯。

陆俟年幼时聪明有智慧。

明元即位,继承爵位关内侯。

太武征讨赫连昌,诏令陆俟督率众军镇守以防备蠕蠕。

和西平公安颉一道攻克武牢,赠赐爵位建业公,拜授冀州刺史。

当时考核州郡只有陆俟和河内太守丘陈为天下第一。

迁职武牢镇大将。

平凉羌族人狄子玉等反叛,又迁职为安定镇大将,追击征讨狄子玉等,将他们全部擒获。

迁职怀荒镇大将。

不到一年,众高车族首领莫弗诉讼陆俟严厉压迫,要求请回前镇将郎孤。

太武答应了他们。

征召陆俟,回到京城朝见皇上,说不过一年,郎孤一定被害,高车一定反叛。

皇帝怀疑不切实,严辞谴责他,陆俟带着公爵的身份回到自己的住所。

第二年,众首领莫弗果然杀死郎孤反叛。

皇帝听说后大吃一惊,召来陆俟询问其缘故。

陆俟说:“高车的风俗,上下之间没有礼节,没有礼节的人,难做他们的上司。

我用威严驾驭他们,用法纪节制他们,想渐渐加以训导,使他们知道名分和界限。

然而厌恶嫉害正直的人很多,所以控诉我没有恩惠,称赞郎孤有美德。

郎孤得以返回镇守后,欣喜他的名声和美誉,一定会过百姓施加恩惠,讥刺我的所作是过失,一心要用宽惠去统治他们,用仁恕去厚待他们。

没有礼节的人,容易滋生僭越傲慢之心,不过一年,不再有上下之分。

已经没了上下之分,然后用严威来控制他们,便会使人人心怀怨恨。

怨恨多了以后,身败祸乱就显露出来了。

”皇帝赞叹道:“你的身材这么短小,思虑的怎么这样长远啊!”当天就再任他为散骑常侍。

皇帝征讨蠕蠕,攻占凉州,常常跟随皇帝另外督运辎重。

又与高凉王元那再渡黄河向南攻取土地。

仍然迁职长安镇大将。

与高凉王元那一道在杏城攻击盖吴,擒获盖吴的两个叔叔。

众将领想送往京城,惟独陆俟不同意,说:“如果不杀掉盖吴,恐怕长安的事变不止。

只身藏匿逃窜,不是他的亲信,谁能够擒获他?如果停驻十万军队追捕一人,不是上策。

不如私下许诺盖吴的两个叔叔,释放他们的妻子儿女,让他自己去追杀盖吴。

”众将领都说:“现在擒获了他的两个叔叔,只有盖吴一人了,哪里还能再来?”陆俟说:“诸位不是见过毒蛇吗?不断掉它的头,仍然可以为害。

况且要除掉心腹之患,却说一定得留下它的同类,可以吗?”于是放走盖吴的两个叔叔,与他们约定再会日期。

到了约定时间,盖吴的叔叔没有来,众将领都怪罪陆俟。

陆俟说:“这是他没有得到方便而已,一定不会背约的。

”几天以后,二人果真斩杀了盖吴来见,全部情况如陆俟所说。

陆俟的英明谋略和独自决断,都诸如此类。

升任内都大官。

安定卢水人刘超等反叛,太武认为陆俟声威与恩德遍及关中,诏令任本官加都督秦州、雍州诸军,镇守长安。

皇帝说:“刘超等凭藉天险,不服从王命。

我如果把重兵交付你,那么刘超等必然合而为一;如果只把轻兵交付你,那么就不能制服他们了。

今令你用谋略来平定他们。

”于是陆俟只身单骑到达长安镇。

到后,再三宣扬威望与信誉,把得失成败的道理告诉他们,刘超仍没有投降的意思。

陆俟于是率领他的部属去见刘超。

刘超派人迎接说:“多于三百人,当用弓马相对待;少于三百人,当用酒食来款待。

”便率二百名骑兵到刘超那里。

刘超戒备非常严密,便狂饮一气,个个酒醉而回。

后来假装打猎,到达刘超那里。

和士兵们约定道:“今天发动事变的时机,当以酒醉为界限。

”陆俟便假装酒醉,上马大喊,斩掉刘超的脑袋。

士兵们应着喊声跃起出击,终于平定了刘超。

皇帝大喜,征召拜授为外都大官。

(附)诗歌鉴赏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

公元884年(会昌四年)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与“穷秋”句合,此诗即为这次行役而发。

二年前,杜牧外放黄州刺史,此时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这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事业的诗人来说,自然是痛苦的。

他的这种心绪,也曲折地表现在这首诗中。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在风景描写中,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一、二两句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起句对仗,在绝句里活脱而不板滞。

“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

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风不可见,借蕉叶的摇动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环。

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凄的画面,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

从构思方面说,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这些意蕴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吟咏中体味而得。

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

“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

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表现情思,这是杜牧绝句的擅胜之处。

徐献忠云:“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

”(《唐音癸签》)【2012山东枣庄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9~12 题。

武王使人候①殷,反报岐周日:“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愿胜良。

”武王“尚未也。

”又复往,反报日:“其乱加矣!”武王日:“焉至?”对日:“贤者出走矣。

”武王曰:来也。

”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一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娃不敢诽.胜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

“谗愿胜良,命曰戮。

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其乱至矣,不可以加矣。

”故选率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