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物分类
生物分类系统中采用的等级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一,原核生物界:是一类起源古老、细胞结构简单、不具备核膜、没有明显细胞核的原始生物: 细菌和蓝藻;
存活于所有水体和湿润陆地环境。

二,原生生物界:由原核细胞进化而来的另一类微生物,其有机体以单细胞的为主,也有一些群体。

三,植物界:
1,细胞中具有明显细胞核的真核生物,包括全部藻类植物(蓝藻除外)和所有高等植物。

2,高等植物分为①苔藓植物和②维管植物。

而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真菌界:真核生物,体内不含可行光合作用的任何色素而系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

五,动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两大类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素:在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如日光、热、水、风、矿物盐类和其他生物等。

3,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

4,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几个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限制性。

二,生态因子(光,温,水,气,土)与生物
(一)光与生物
1、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源。

2、对植物的影响:光的性质、强度和日照长短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

3、光对动物的生存、行为和分布具有直接作用。

(二)温度与生物
1、温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形态结构、行为、数量和地理分布。

2、植物一般生活在0—45℃的温度范围内。

随着温度上升,生长加快,温度降低,生长减慢。

当温度超过最低和最高限度时就停止生长,甚至受到伤害。

(三)水与生物
1,根据植物需水程度不同,可分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等生态类型。

2,动物对干旱环境适应的方式:迁移;保持体内水分;夏眠。

(四)空气与生物
1,空气对生物的影响可从空气的化学成分和空气运动两个方面考察,而且前者尤其重要。

2,植物具有吸收大气中污染物的能力,具净化环境作用。

3,风的有利影响:是植物孢子、花粉、种子和果实传播的动力
(五)土壤与生物
1,土壤的机械组成:粘土多生长浅根性植物;沙土发育深根系为主的植物;在基质流动性很大的沙地上只有沙生植物才能够生存。

2,土壤的酸碱度(pH)
3,土壤盐渍化:红树、盐角草、盐爪爪等。

(六)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助(原始合作):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或种群,彼此均受到利益,它们并不须互相依赖,可以单独生存。

2、互惠(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依赖,均获得一定的利
益,但是彼此不能分开而单独地生存。

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并不受害也无利的关系。

4、竞争:对于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要求的不同物种或同种的不同个体,为了生存相互间都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

其结果,起初双方都受损伤,但最后是一方获胜而另一方被淘汰。

5、捕食:捕食者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者生物的现象。

捕食者因获得食物而受益,被捕食者则受到抑制或死亡。

6、寄生: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其组织中吸取营养,但并不经常导致寄主生物的死亡。

第三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一,种群及其一般特征:数量和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
二,生物群落:在一定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彼此在发展中有密切联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成的生物群体;植被: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

(一)种类组成
1,生态位:群落中每一个生物种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和它所执行的机能(职业)结合起来。

2,优势种:群落中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的生物。

3,建群种: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盖度最大、生物量也最大、占有最大空间,并在建造群落、改造环境和在物质与能量交换中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

附属种:群落中其他次要的种类。

(二)群落的外貌与植物的生活型
1,植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决定于群落中优势植物的生活型。

2,生活型是植物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得生长形态。

(三)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成层现象)
2,水平结构(镶嵌性)
3,生态结构(层片)
(四)群落环境
(五)生物群落的动态
1,植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
3,生物群落的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进展演替,逆行演替)
(六)群落的分类:我国现行的植被分类系统:采用三级制,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群丛(基本单位)。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群落生境
开放系统,控制系统或反馈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组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类成分构成。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食物链:一般仅由三至五个环节构成;分为捕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2,食物网: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愈长、食物网的结构愈复杂,它的稳定性愈大。

3,营养级:生物放大作用: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产生逐级富集的现象。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生产
1,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净第一性生产量= 总第一性生产量-植物呼吸消耗量
2,消费者动物的次级生产:同化作用,把植物性物质转化为动物性物质,使自身得到生长,繁殖和物质与能量的储存。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通过生态系统的能量单向流动的现象。

2,能量开放系统:必须不断向系统输入能量。

3,百分之十定律: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能量沿着营养级转移流动时,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数量都要大大减少,其能量转化效率大约为10%。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根据其范围、途径和周期不同,分为生态系统内的小循环和生态系统间或全球性的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两类。

2,根据主要蓄库不同,物质循环可分为三大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第五节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一,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
1,具有较高的平均生物生产量和巨大的生物积累量。

2,具有相当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带性,水平地带性,垂直带性)
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热带雨林,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夏绿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荒漠,冻原(苔原)
三,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1,类型:根据水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2,生物可分为:底栖生物、自游生物、浮游生物与漂浮生物等生态类群
3,生物量金字塔呈现颠倒型,即较高营养级(如鱼类)的生物量大于生产者的生物量。

第六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一,农业生态系统
1,特点:①生物成分发生显著变化②系统结构明显简化③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能量和物质大量流通的开放系统④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一般较高⑤农田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⑥人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核心,社会因素起重要的导向作用
2,生态农业:①生物立体共生型;②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型;③基塘式水陆结合型;④区域整体规划的综合型生态农业系统
二,城市生态系统
1,以人为主体,倒金字塔型结构
2,食物链简化
3,能量和物质流量巨大,转换迅速的开放系统
4,依赖性强,独立性弱,自我调节能力小
5,是人类对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强烈、改造最彻底的地方
第七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概念: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潜在价值
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