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小专题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小专题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
5年6考
2014Ⅰ卷T31,2015 卷T31,2015Ⅱ卷T3 2016Ⅰ卷T5,2016卷 ⅢT5,2016Ⅲ卷T31
5年1考 2014Ⅱ卷T31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Ⅱ)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Ⅱ)
6.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Ⅰ)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意义和措施(Ⅰ)
5年2考
2013Ⅰ卷T32, 2016Ⅰ卷T5
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遗物中获得的能量大部分会通过 分解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会再被生产者利用,故 B 项 错误。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由 4 个营养级变为 5 个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故 C 项正确。 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营养级增加,但食物链还是 只有一条,所以能量流动的方向未改变,故 D 项错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解析:根据文字信息写出食物链:植物→蝉→螳螂→ 黄雀→鹰,鹰的迁入会导致黄雀减少、螳螂增加、蝉减少 等系列变化,故 A 项错误。细菌一般是生态系统的分解 者,
3.若“中间”营养级生物变化,则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
如图所示食物网中,若青蛙减少:以它为食的蛇也将 减少;食草昆虫数量增加;鹰不只吃蛇一种生物,它可依 靠其他食物来源来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所以鹰就要过多 地吃兔和食草鸟,从而导致兔、食草鸟减少。
视角 2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综合考查
1.(2015·全国Ⅱ卷)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 的是( )
2.掌握能量流动的 1 个过程和 3 个关系式
(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2)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量。 (3)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 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
3.识记碳循环的途径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 能合成作用。
碳返回无机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2)环境的途径②③分化学解燃者料的的呼燃吸烧作用
4.图解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及作用
【思维诊断】
1.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 林中的弱。( )
2.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 者。( )
3.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 必然越大。( )
4.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 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 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
答案:A
【技法指导】 食物链、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情况的分析与判断 1.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其他的生物 数量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 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若“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增加,随着数 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还要下降,直到趋于稳 定,但结果比原来的数量要增大。
5.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 量传递效率。( )
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 利。( )
答案:1.× 2.× 3.× 4.√ 5.× 6.×
视角 1 生态系统的成分及营养结构分析与判断
1.(2016·全国Ⅱ卷)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 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 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处于林中。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提示:①分解者
②消费者 ③食物网 ④信息传递 ⑤物质循环 ⑥往往双向 ⑦全球性 ⑧单向流动
⑨抵抗力稳定性 ⑩恢复力稳定性 ○11 负反馈调节 ○12 人口增长 ○13 自我调节能力 ○14 保护生态环境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理清生态系统中三大类生物成分的作用 (1)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分解者: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 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当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 时,能量不是没有输入和散失,而是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达 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 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C
2.右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 其中鱼 a、鱼 b 为两种小型土著鱼, 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 将出现的情况是(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解析:鲈鱼与土著鱼之间是捕食关系,引入以中小型 鱼类为食的鲈鱼后,土著鱼 a、b 的数量都下降,短期内 浮游动物总量先急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相应地浮游植物 锐减后再急升最后近于稳定;鲈鱼以土著鱼为食,按能量 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 A 项叙述正确。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 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2.(2016·全国Ⅲ卷)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
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 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五 种群、群落与生态 系统
小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 护
【考纲要求·高考频度】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 (Ⅰ)
2.态系统中的物质循 环和能量流动的基 本规律及应用(Ⅱ)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 递(Ⅱ)
全国卷考查频度
2013Ⅰ卷T5,2013Ⅱ 5年4考 卷T31,2014Ⅱ卷T3
2016Ⅲ卷T5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 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冻 原生态系统中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有利于土壤 中有机物质的积累。(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 逐级递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