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课梨园春秋 教学设计(庞小戈风闻录)

第10课梨园春秋 教学设计(庞小戈风闻录)

第10课梨园春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京剧的形成与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戏曲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能力和方法
1、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2、通过京剧的脸谱和服装,激发学生对学习戏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京剧的形成和特点
难点:京剧在形成的原因及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探究分析把握时代背景,理解其时代性、多样性、艺术性。

2、利用电教手段:播放中国古代戏曲的相关多媒体资料,加深对古代戏曲的印象。

3、组织分组讨论:理解京剧成为国粹的史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你猜一猜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打一艺术形式
戏剧
情景教学
简介庞晓戈:女,洛阳偃师人,梨园春节目主持人、河南电视台主持人、毕业于郑州大学,“全国十佳金话筒”奖得主。

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的主持人,被广大戏迷朋友成为河南戏曲的代言人。

2003年荣获二十一届金鹰奖优秀主持人。

庞晓戈为了提高自己的主持水平,丰富自己的戏剧知识,决定到历史的长河中去探究戏剧的发展史。

自主探究一:庞晓戈不明白为什么我国习惯把戏剧称为“梨园”?你能告诉他吗?
“梨园”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歌舞的场所。

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工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 后世将唐明皇奉为梨园鼻祖。

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皇帝梨园弟子)。

探究二:庞晓戈来到原始社会,看到了下列情景,她非常害怕,这是什么呢?
先民们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于是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

这逐渐演变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之一—傩戏
探究三庞晓戈来到宋朝的温州,她在这里可以听到什么戏剧?
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这种戏曲流行在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所以叫南戏。

探究四:庞晓戈想知道听南戏产生的原因,一位民间老艺人给她提供了下列材料,她该如何解密南戏形成的原因呢
材料一:南戏最初流行于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而得名,这些地区地处东南
沿海,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

材料二:瓦中多有货药、买卦、饮食、纸画、全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低暮。

思考:1、南戏形成的原因?
⑴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繁荣;
⑵市民阶层壮大;
⑶出现专门娱乐场所;
⑷民间艺人的努力。

探究五:为了了解南戏的特点,庞晓戈查阅的宋人周密的记载。

宋人周密记载,温州有个叫祖杰的恶霸和尚,勾结官府,欺压百姓,乡人告到官府,反而被下了狱。

这时,旁观不平者乃撰为戏文,以广其事,后众言难掩,才治恶霸之罪,这便是南戏作者以戏文伸张正义的例子。

概括南戏的特点
⑴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
⑵主要在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
⑶作品揭露社会黑暗,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探究六:庞晓戈来到元朝,她遇到一件非常奇怪的现象:以往的朝代文人都忙于科举考试,但元朝的知识分子大都忙于文学创作,这是为什么?
材料一:古蛮族入主中国后,依据和蒙古人亲疏关系的远近及当亡国奴的“资历”,元政府依职业的性质,把帝国臣民更细致地划分为十级。

材料二:元代曾取消科举考试,知识分子被打入了社会的底层,使他们有机会了解底层群众的生活和情感,体会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愿望。

他们较高的文化修养、广博的学识,推动了元杂剧文学艺术水平。

材料三:元朝社会的十个等级: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庞晓戈似乎明白了元代戏剧繁荣的原因了,她真明白了吗?
元代戏曲的繁荣原因:
①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②元代多年不行科举,文人地位低下,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

③吸取前代艺术精华。

探究七:庞晓戈来到元朝的娱乐场所,想听了元曲四大家的戏剧,你想听吗?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白朴(《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元杂剧代表作家,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元曲四大家”之一。

元代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他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

被誉为“元曲的第一家”、曲圣、东方的莎士比亚.
探究八:欣赏完元杂剧后,庞晓戈感叹元杂剧不同凡响,你认为不同凡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吗?特点: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影响:
①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②其中用演员虚拟动作表现剧中时空场景更替的手法,形成了中国戏曲时空自由和以象征虚拟动作表意的特殊传统。

探究九:在明朝,庞晓戈想听一听当时的国剧,她能听到什么戏剧?
惊叹”百戏之祖”—曾经的“国剧”昆曲。

明末,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是名副其实的“国剧”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了。

从明天启初到清康熙末,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昆曲是当时的“国剧”。

听完牡丹亭后,庞晓戈感到生不逢时,如果自己生活在明朝,自己一定做一名昆曲演员。

探究十:庞晓戈为何这么喜欢昆曲呢?
昆曲的特点:
•载歌载舞,无声不歌,无乐不舞;声腔婉转,极其细腻,格律、宫腔极其考究;故事至情至性
探究十一:1770年,庞晓戈来到清朝,正好是乾隆皇帝50大寿,有一个戏班为乾隆帝祝寿,后为乾隆帝所宠爱。

这个戏班叫什么名?庞晓戈还发现以后又有一系列的戏班进京献艺,你知道这些都是哪些戏班吗?
“四大徽班”为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俱为徽调著名戏班
探究十二:庞晓戈还发现,道光帝因为臣对徽班有非议,便将徽班驱逐出宫,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

庞晓戈开始自问:京剧形成的标志:京剧形成的关键是什么?此后京剧走上了什么样的道路?
1、京剧形成的标志:徽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

2、京剧形成的关键:徽班进京,并被驱逐出宫;
3、此后京剧走上了什么样的道路:京剧走上大众化的道路。

探究十三:在北京,庞晓戈碰见了自己的粉丝,粉丝们给她提了几个问题。

1、京剧是北京地区土生土长的戏曲形式吗?为什么叫京剧?
2、为什么地方戏都到北京表演?
3、清朝时期京剧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
1、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而是在众多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逐渐形成的。

因为它是在北京形成并最初在北京流行,所以被称为“京剧”。

2、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戏曲的繁荣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

3、⑴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⑵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

⑶四方艺人聚集,博采众长不断创新
探究十四:假设庞晓戈是徽班的班主,她怎样才能使你的徽班在北京站住脚跟,吸引观众并获得进一步发展?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为我所用
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
探究十五:庞晓戈发现徽调在京扎根后,北京戏剧繁荣发展,到同治、光绪年间,出现13位昆曲、京剧名家。

你能给她介绍一下吗?
《同光十三绝》:描绘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13位昆曲、京剧名家——京剧走向成熟
欣赏著名京剧:
小结:通过考查,庞晓戈理清了古代戏剧的发展线索,你能理清吗?
1、原始社会:傩仪——戏曲萌芽
2、春秋战国:宫廷晏乐、杂技百戏——更多的戏曲因素
3、唐代:歌舞戏——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叙事性、戏剧冲突
4、宋代:南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戏剧形成
5、元代:昆曲——戏曲成熟
6、清朝:京剧——戏剧鼎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效地配合师生的之间的互动教学,营造了较好的教学环境,丰富了教学内容,用直观的声音、图像、甚至动作增强了学生对戏曲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通过学习,学生对戏曲的历史及现状有了清晰的认识,加强了对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认同与热爱。

在课后探究活动中,学生表现积极,踊跃进行戏曲的自编自演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