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资源及其环境状况迎接新世纪时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发展经济,需合理配置稀缺资源因地制宜,开发中西部地区一、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适度开发、适度消费、最少丢弃1.1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农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图1.1.1 中国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jpg 29KB)【1】北方地区:平原多,宜农耕地多,宜林土地多,煤炭、石油多,热量少,水分少。
【2】南方地区:平原少,宜农耕地较少,宜林宜牧土地多,磷矿、有色金属矿多,热量多,水分多。
【3】西北地区:沙漠广,宜农耕地少,宜牧土地多,煤炭、石油多,干旱多风沙,热量少,光照强。
【4】西南地区:山地多,宜农耕地少,宜牧宜林土地多,水能丰富,气候湿润,热量少,光照弱,垂直地域差异显著。
图1.1.2 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分布(jpg 37KB)图1.1.3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图示(jpg 38KB)图1.1.4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分布(jpg 41KB)图1.1.5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图示:图1.1.5.1 中国各类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重(1995年,括号中的数据为1992年)(jpg 24KB)•图1.1.5.2 中国耕地、平原、山地面积比重与主要国家比较(1992年,括号中的数据为1990年)(jpg 23KB)•图1.1.5.3 中国农业用地、人均耕地面积与主要国家比较(1992年,括号中的数据为1990年)(jpg 21KB)图1.1.5.4 中国东、西部各类土地资源占该类土地资源总面积的比重(jpg 22KB)•图1.1.6 世界土壤侵蚀和荒漠化(jpg 36KB)图1.1.7 中国土地资源的破坏和保护(jpg 43KB)表1.1.2 中国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类别农业史前时期1980年1990年1992年人口(万人)3000 445300 529200 557234 耕地面积(万平方千米)1746 1350 1346 人均耕地面积(平方米)3920 2551 2416 森林面积(万平方千米)4986 4210 4027 3880 人均森林面积(平方米)166**** **** 7609 6963 草原面积(万平方千米)4136 3480 3402 3424 人均草原面积(平方米)137**** **** 6428 6145 表1.1.1 世界农业史前时期与现代土地利用面积比较年代耕地(万平方千米)人口(万人)人均耕地面积(平方米)汉代36.16 5649.0 6401表1.1.3 中国近年来的受灾面积表1.1.4 中国近年了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面积1.2 生物资源及其利用保护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良好、高效的农业发展,甚至丧失基本的生存条件!图1.2.1 世界森林分布(jpg 36KB)表1.2.1 世界几个国家的森林资源比较数据项目国别(年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覆盖率(%)总面积(万平方千米)人均面积(平方米)总蓄积量(亿立方米)人均蓄积量(立方米世界1985年4086.64 8400 3100.0 77 27.3①30.1②1990年4027.569 7600 3100.0 58 27.6①29.6②1992年3879.796 6962 3100.0 56 26.0①28.6②原苏联1985年935.00 33600 762.0 274 42.0 1990年947.00 32700 859.0 297 42.5注:①世界陆地总面积14950万平方千米②有定居人口的各大洲面积13584万平方千米表1.2.2 1978~2000年亚洲、非洲、中南美洲森林面积的变化大面积森林火灾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在全世界4000万平方千米的森林地区中,每年发生森林火灾20万起,其中因雷击起火约2万起,人为火灾约为18万起。
大面积森林火灾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在全世界 4000万平方千米的森林地区中,每年发生森林火灾20万起,其中因雷击起火约2万起,人为火灾约为18万起。
表1.2.3 中国森林资源的变化(万平方千米)(%)(亿立方米)1949年76.0 7.9第一次清查(1973~1976年)122.0 12.7 95.3 第二次清查(1977~1981年)115.2 12.0 102.6 第三次清查(1984~1988年)124.6 12.98 105.7 第四次清查(1989~1993年)133.6 13.92 117.85 2000年计划144~154 15~16 126.60 图1.2.2 中国森林分布(jpg 46KB)中国森林资源的特点① 宜林区广,森林树种丰富1994年中国有宜林荒山荒地面积63.03万平方千米,中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6%。
世界有木本植物20000余种,中国有8000余种,占世界40%,其中乔木树种2800种,占中国木本植物35%,而纬度与中国相近的美国仅有乔木树种810种。
② 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蓄积量少1992年世界森林覆盖率26.0%,而中国只有13.4%,居世界第120位。
1992年世界森林总蓄积量为3100亿立方米,而中国仅有93.1亿立方米,人均7.9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的14%。
③ 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表1.2.4 中国森林资源的地区分布情况比较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重(%)森林蓄积量占全国总蓄积量的比重(%)南方集体林区36.1 19.0 东北林区24.8 30.7北方林区20.0 11.4西南林区19.1 38.9(参见图示)④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表1.2.5 中国80年代森林资源消耗量及其构成计划内消耗量计划外消耗量合计总消耗量(万立方米)6800 22610 29410占总消耗量的比重(%)23.1 76.9 100.0图1.2.3 中国的人工防护林工程(jpg 46KB)图1.2.4 世界草地资源分布(jpg 33KB)表1.2.6 世界主要国家草地面积比较(1990和1992年)面积(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比重(%)人均草地面积(平方米)1990年1992年1990年1992年1990年1992年世界3402.07 3424.32 22.8 22.9 6439 6145 澳大利亚417.04 415.00 43.1 54.0 245318 235127 原苏联369.20 16.5 12775俄罗斯78.02 4.6 5280 美国241.46 239.17 25.8 25.5 9658 9285 中国224.34 313.33 23.4 32.6 1914 2674 巴西184.20 186.80 31.7 21.9 12280 12328 阿根廷142.20 142.00 51.2 51.1 44437 42049 蒙古124.40 124.40 79.4 79.4 593794 538528 墨西哥74.49 74.50 37.8 37.8 86626 8530图1.2.5 世界自然保护区分布(jpg 33KB)表1.2.7 各地区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的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1990和1994年)表1.2.8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情况a. 中国地图出版社提供的数据b. 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数据1.3 矿产资源及其利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废弃矿山的复垦,都与农业密切相关!图1.3.2 中国金属及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jpg 58KB)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①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表1.3.1 中国矿产资源种类与世界的比较世界发现矿种中国发现矿种中国探明储量的矿种1978年1321993年165 162 1491994年170 168 152表1.3.2 中国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的主要矿种居世界第一钒、钛、锌、钨、铋、锑、稀土、菱镁矿、萤石、硫铁矿、重晶石、石膏、叶蜡石、汞居世界第二钼、煤、磷、石棉、石墨②某些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中国大于3%的富铜矿只占全国铜矿总储量的0.7%,富磷矿只占全国磷矿总储量5.9%,富铁矿只占全国铁矿总储量17%。
中国不足或稀缺的矿种:铬、铂、金、金刚石、钾盐、石油、天然气、铜、银、硼表1.3.3 中国富铁矿储量与主要国家的比较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中国加拿大美国③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50%。
矿产资源开发的有效利用率仅 30%左右,而乡镇矿山不足10%。
开展综合利用的国营矿山不足国营矿山综述的10%。
攀枝花铁矿的伴生矿:钒、钛、钴、镍、锰、铬、锆、铜、钼、铅、锌、铋、钨、碲、镓、硒。
白云鄂博铁矿的伴生矿:铌、钽、镧、钍、铈、铜、铅、锌、镨、铷、钐、铕、铽、镝、钇。
金昌镍矿的伴生矿:铂族元素、铜、钴、金、银。
④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表1.3.4 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⑤人均占有量少,矿产资源形势严峻中国当前矿产资源的形势是:地质勘查资金短缺,控制储量不足。
由于后备储量不足,进入90年代石油开始进口;到本世纪末,煤炭将消失生产能力1.9亿吨,铜、铅生产能力将消失40%,铁、锰生产能力将消失10%。
表1.3.5 1990年中国矿石年产量、人均占有量与世界比较地区年产矿石(亿吨)与世界产量之比(%)居世界位次人均量(吨)世界190 100 3.8中国18 9 3 1.7原苏联45.6 24 1 15.0美国41.8 22 2 20.0二、能源和能源的利用充足的能源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础条件!2.1常规能源图2.1.1 世界煤炭资源分布(jpg 57KB)图2.1.2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jpg 67KB)图2.1.3 世界油气资源分布(jpg 63KB)图2.1.4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jpg 58KB)图2.1.5 中国水能资源分布(jpg 65KB)表2.1.1 中国同世界水能资源大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比较项目年发电量装机容量总量占世界% 1990年人均量(千1990年1990年人国别(亿千瓦小时) 瓦小时) 开发程度(%)万千瓦占世界(%)均量(千瓦)世界193060 100.0 3642 15 220000 100.0 4150 中国19233 10 1682 6.6 37853 17.2 3310 原苏联10950 5.7 3794 21 26900 12.2 9321 巴西8171 4.2 5433 24 15000 6.8 9975 美国7015 3.6 2806 31 18670 8.5 7468 扎伊尔6600 3.4 18560 4 13200 6.0 37120 加拿大5352 2.8 20180 63 9450 4.3 35633图2.1.6 中国生物能资源分布(jpg 56KB)2.2新能源图2.2.1(a)世界太阳能资源和核电分布(jpg 62KB)图2.2.1(b) 主要核电国家核电站装机容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1990和1993年)(jpg 14KB)表2.2.1 主要核电国家核电站装机容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1990和1993年)1990年总量:32661万千瓦1993年总量:35624万千瓦美国30.5 29.4 法国17.4 16.9 原苏联11.3俄罗斯 5.9 日本9.8 11.1 德国7 6.3 加拿大 4.3 4.7 英国 3.6 4.0 其他国家16.1 21.7图2.2.2 主要国家水电占其总发电量的比重(jpg 20KB)2.3能源问题和能源利用的前景图2.3.1 世界能源产销类型(jpg 56KB)图2.3.2 中国能源产销类型(jpg 64KB)图2.3.4 1981年以来中国的油、气田建设(jpg 59KB)表2.3.1 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和构成的变化年份煤炭(%) 石油(%) 天然气(%)水电核电(%)消费总量(亿吨标准煤)人均消费量(千克标准煤)1937 73.5 19.9 5.4 1.2 19.1 832 1950 61.5 27.0 9.8 1.7 24.9 923 1960 52.0 32.0 14.0 2.0 42.4 1408 1970 30.8 48.4 18.6 2.2 70.7 1762 1980 31.2 43.4 21.9 3.5 85.4 1918 1990 27.3 38.6 21.7 12.4 114.8 2172 1992 29.3 36.4 24.3 10.0 109.5 1993表2.3.2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构成的变化表2.3.3 中国同主要国家煤炭产量比较表2.3.4 中国同主要国家发电量比较表2.3.5 中国同主要国家原油产量比较表2.3.6 中国几种能源产量的增长及居世界位次1978年 6.18 3 1.04 8 2566 7 1980年 6.20 3 1.06 6 3006 6 1985年8.72 2 1.25 6 4107 5 1990年10.80 1 1.38 5 6212 4 1993年11.41 1 1.45 5 8159 4 1995年13.61 1 1.50 5 10077 2三、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扬长避短,必须发展高效率、特有的优势产业!3.1世界的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图3.1.1 世界农业地域类型(jpg 63KB)图3.1.2世界几种经济作物主要产区(jpg 69KB)图3.1.3 世界小麦、玉米、水稻的主要产区(jpg 33KB)表3.1.1 世界小麦、玉米、稻谷生产前三位国家比较(1980、1991、1993年)播种面积(万公顷) 总产量(万吨)单位面积产量(千克/公斤)人均产量(千克)世界1980年23754 44611 1878 100 1991年22379 55099 2462 102 1993年22300 56424 2530 101稻谷中国1980年3388 13911 4129 1421991年3259 18381 5640 1581993年3036 17751 5846 150印度1980年4015 8031 2000 1211991年4220 11095 2629 1311993年4121 11101 2694 127印度尼西亚1980年900 2965 3294 2001991年1019 4432 4351 2341993年1093 4789 4380 2533.2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图3.2.1 中国的农业生产(jpg 38KB)表3.2.1a 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单位:万吨)年份粮食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油菜籽棉花甘蔗茶叶表3.2.1b 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表3.2.2 中国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构成的变化(%)农业林业牧业渔业1952年87.5 0.7 11.5 0.3 1978年80.0 3.4 15.0 1.6 1980年75.6 4.3 18.4 1.7 1990年64.7 4.3 25.7 5.3 1993年60.1 4.5 27.4 8.0 1995年58.4 3.5 29.7 8.4图3.2.2 中国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构成的变化(%)(jpg 23KB)(1952、1980、1990、1995,3-2-2.jpg 5.14kb)图3.2.3 中国商品粮基地分布(jpg 63KB)图3.2.4 中国商品棉、商品糖料基地分布 (jpg 66KB)3.3 关注环境、耕地状况与粮食及食物安全3.3.1 中国的人口.耕地问题人口不断增加:表 p13 公元前2205年至公元1947年的中国人口变化人均耕地不断减少:表p15 中国历代耕地面积(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947年)3.3.2 中国的耕地状况表p111 表7.5 全国及各大区高、中、低产(公斤/亩)耕地面积(万亩)表p112 表7.6 全国及各大区高、中、低产区灌溉面积比例表p113 表7.8 全国及各大区各类耕地面积(万亩)表p116 表7.10 全国及各大区的沙化耕地面积表p117 表7.11 1976年至1992年的盐碱化耕地面积表p118 表7.12 全国及各大区的盐碱化耕地面积表p120 表7.14 全国及各大区1991年耕地有效养分(N、P2O5、K2O)平衡情况(万吨)p127表8.4 我国中低产耕地的光能利用率表8.5 我国高产地块耕地的光能利用率3.3.3 中国的耕地地力问题我国耕地的贫瘠化养分平衡指数表7.13 p119 全国耕地养分平衡指数中低产耕地所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大:表p19 全国及各大区高、中、低产耕地比例(%)表p20 全国及各地区耕地等级及分布耕地物质生产能力提高困难:表p21 全国及各地区中低产耕地类型及占全国的比重(%)耕地地力的退化:表7.1 耕地退化类型的划分系统p1083.3.4 经济利益取向对耕地保护失控的影响耕地比较利益低下对中国耕地保护失控的影响:表p34 各类用地的亩产值效益比较3.3.5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耕地保护的影响 p38,p65我国城市用地情况分析:表4.3 我国城市的建设用地变化1,表4.4 p66我国城市的建设用地变化2,表4.5 1985-1994年各地区城市扩展情况表4.8 现有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表4.9 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均用地比较我国大城市扩展用地分析:表4.10 24个城市的扩展城市扩展用地的构成:表4.11 (以广州市为例)建制镇用地分析:表4.13 1993、1994年我国建制镇新增占地情况村镇建设占用耕地分析:表4.14 村镇建房占用耕地情况,表4.15 村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3.3.6 中国的耕地评价1、耕地地力评价资料P1312、耕地的适宜性划分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中国的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3、物质生产力等级评价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力计算 p136(土地资源光温生产力计算、土地资源光温水生产力计算、土地资源光温水养分生产力计算)表9.2 土地资源物质生产力的类型体系 p1373.3.7 中国耕地的环境保护耕地环境问题:耕地的大气环境污染耕地的水环境污染耕地的土壤环境污染耕地的农产品污染耕地环境保护体系:耕地的环境管理、耕地的环境监测、耕地的环境评价耕地环境监测:大气监测: 表11.4 耕地环境大气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土壤监测:表11.5 耕地环境土壤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耕地农产品监测:表11.6 耕地农产品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灌溉用水的质量控制:表11.7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 - 92)(部分)肥料使用控制与监测:表11.8 化肥使用质量控制标准编号城镇垃圾农用控制与监测:表11.9 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值农用污泥控制与监测:表11.10 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值农用粉煤灰施用控制与监测:表11.11 农用粉煤灰中污染物控制标准值农药施用控制与监测:耕地环境评价标准:耕地的大气环境评价标准:表12.1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浓度限值;表12.2 空气污染物三级标准浓度限值耕地的土壤环境评价标准:表12.3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粮食和食品安全标准:表12.4 耕地产品环境评价适用的国家标准耕地环境污染程度分级:单因子评价:污染指数计算污染程度分级单要素评价:要素污染指数计算污染类型划分污染等级划分图3.3.1 中国的粮食与人口增长(暂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和澳门地区)(jpg 15KB)图3.3.2 世界的粮食与人口增长(jpg 23KB)表3.3.1 世界人口每年增加人数表3.3.2 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图3.3.4 中国国土梯度开发布局(jpg 51KB)表3.3.3 中国国土梯度开发地带状况图3.3.5 中国国土“点、轴”开发布局(jpg 51KB)图3.3.6 中国国土重点开发区布局(jpg 54KB)四、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4.1 世界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图4.1.1 世界工业分布区(jpg 69KB)图4.1.3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jpg 50KB)图4.1.5 德国鲁尔工业区(jpg 45KB)图4.1.6a 美国工业分布地区的变化(jpg 74KB)图4.1.6b 美国圣克拉拉谷地—“硅谷”(jpg 18KB)图4.1.6c 美国五大湖地区煤、铁产地和钢铁工业分布(jpg 36KB)4.2 中国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图4.2.1 中国工业分布地区的变化(jpg 75KB)表4.2.1a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增长年份钢原煤原油发电水泥化肥布糖电视机量万吨万吨亿米万吨万台万吨亿吨万吨亿千瓦小表4.2.1b 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表4.2.2 中国主要非能源工业产品产量与主要国家比较(电视产量单位:万台;人均:台)表4.2.3 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的增长(里程单位:万千米)(年份:1949、1960、1980、1990、1993和1995年,里程单位:万千米)表4.2.4 长江流域的面积、人口、水资源和耕地面积表4.2.5 中国工业污染状况污染事故赔款总额万元5069 4109 2625 注:污染状况最新数据(1998年)可参见国家环保总局的环境统计公报/tongji/tjgb98.htm污染状况最新数据(1998年)可参见国家环保总局的环境统计公报/tongji/tjgb98.htm图4.2.2 中国钢铁工业分布(jpg 56KB)图4.2.3 中国棉、毛纺织工业分布(jpg 72KB)图4.2.4 1981年以来中国的铁路建设(jpg 91KB)图4.2.5-4.2.7 的图例(jpg 16KB)图4.2.6 辽中南工业基地(jpg 27KB)图4.2.10 陇海—兰新沿线工业地带(jpg 78KB)图4.2.11 中国的工业污染区及监测站分布五、人口与城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是提高高素质人口的比例,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妇女受教育的水平,是关系到国家兴旺发达的百年大计!5.1 人口的增长和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