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戴逸先生评论清王朝某项制度时说:“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
”与“它”相关的是A.“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中书取旨,门下封驳”C.“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2、史学家白寿彝考证后指出:“晋的原县,第一个县大夫为赵衰,称为原季,而继任者为赵衰之子赵同,亦称原同。
”《左传》记载赵简子在作战时宣誓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这反映出当时A.宗法制遭到破坏 B.分封等级秩序消失C.县的面积比郡大 D.郡县行政组织出现3、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C.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D.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4、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在讨论雅典政治文明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学者否认雅典存在民主政治,理由是雅典社会的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而这些人只占居民的少数,妇女、外邦定居者、奴隶都对政治事务没有发言权。
但是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把民主国家定义为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因此,雅典毫无疑问是最民主的国家。
这两种观点A.掩盖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实质 B.忽视了雅典民主的时代性C.有助于还原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真相 D.历史真相不明,难于评价5、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中指出: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该材料反映的是A.代议制民主 B.总统制政体 C.两党制特色 D.联邦制机制6、据外媒报道,英国王室凯特王妃于英国时间2013年7月22日下午16时24分,在伦敦圣玛丽医院生下一名7.6斤男婴这是威廉与凯特这对皇家夫妇的第一个孩子,也是英国王位第三顺位继承人,如果小乔治将来成为国王,将会成为英国的乔治七世。
你认为他即位后A.可以修改不符合国家利益的法律 B.可以直接任命首相C.依据《权利法案》履行国王职责 D.可以决定英国的财政预算7、下列法律条文与“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参议院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出自同一部法律的是A.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
B.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C.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D.皇帝有权召集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8、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各邦实力的差距。
但在这个帝国中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B.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C.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D.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9、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
”在托克维尔看来A.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B.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C.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D.充分的选举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10、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英国政体有效运行的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密切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
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A. 君主B. 议会 C.内阁 D. 最高法院11、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A.结束满洲贵族的统治 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C.实现民主政治 D.平均地权解决国民生计12、五四运动中,学生的表现日益激进,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
文中写道:“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文中“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指的是A.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B.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13、有学者认为:“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万确的是,对西方实际统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于完成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征服。
”符合文中所说的“反抗”包括A.太平天国运动和美国独立B.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C.洋务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D.明治维新以及五四运动14、1848年《共产党宣言》引言中指出:“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
”这一观点的历史依据是A.英、法等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 B.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C.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 D.国际工人运动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15、马克思说:“现在,(巴黎公社)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由各公社选举它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
”材料中的“真正目的”是指A.使工人阶级取得民主权利 B.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学说C.使人民成为巴黎公社的主人 D.充分发动群众积极支持革命16、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浪费了宝贵时间”去组织民主选举,而不是迅速地消灭凡尔赛军,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这给我们的主要历史教训是A.暴力是实现民主的必要手段 B.不合时宜的直接民主会导致革命受挫C.实际斗争策略重于践行理论 D.掌握政权是争取民主权利的前提条件17、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18、按照战争常识,人民负担战争的人力一般不能超过总人口的12%,但是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而此次动员的民工高达总人口的16%,可以说超出了最高的负担界限。
某些地区几乎是全民动员。
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
”解放区的战争动员能力主要基于A.国民党的内战政策丧失民心 B.解放区“耕者有其田”基本实现C.解放区各级地方政权的巩固 D.华东、中原战场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19、下表汇总了新中国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其中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其主题最A.突出了中共在抗战的地位B.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C.肯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D.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20、下图是1940—1947年中国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其中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B.重庆谈判确立了实现和平建国的方针C.重庆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D.全面内战爆发后,和平民主呼声高涨21、某一个主题展览中出现了下列关于我国某民主革命势力发展态势三幅图片,下列有关的解说正确的是A.图一到图二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的态势B.左倾错误的发展是导致图一到二的根本原因C.图二到图三的发展是中共反击国民党的结果D.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导致图二到三的原因22、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
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
”这表明当时美国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C.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D.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23、下图是由两岸故宫博物院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绘制的发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图。
下列对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A.第一次迁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 B.第二次迁移: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C.第三次迁移: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 D.第四次迁移: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24、晁天义认为当今史学界研究历史关注“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
材料强调的是A.新见史料使历史“重写”B.新史观研究已取代传统史学C.跨学科研究催生新史学学科D.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唐初名将李靖曾讲:“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故常习战斗。
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
”当然,唐朝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做到“爱华夷如一”,但其民族政策之开明则的确堪称历代之冠。
唐太宗征辽东,掳得高句丽百姓一万四千口,本当分赏将士,“上愍其父子夫妇离散,命有司平其直,悉以钱布赎为民。
欢呼之声,三日不息。
”,少数民族的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黑齿常之、李谨行等都深受重用,有的还成了驸马。
开元、天宝之际、少数民族将帅甚至成了唐军主力。
安禄山、哥舒翰还晋升为王爵。
——《唐朝民族政策研究》材料二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
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三要谈战后日本的政治外交史,谁都不能绕过1952年4月28日这个重要纪念日。
因为就在这一天,两个决定日本命运的条约,即《旧金山媾和条约》和《日美安保条约》正式生效;与此同时,一个决定日本对中态度的《日华和平条约》,也于同日签署。
如果说,《旧金山媾和条约》意味着美国占领军结束其单独占领日本的体制(安倍政权称之为"主权恢复日")的话,同一天生效的《美日安保条约》则规定了之后美日之间主仆的基本关系。